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普兰作品《林肯肖像》中的美国风格

    李祥鹏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阿伦·科普兰在其作品中展现的美国风格,以《林肯肖像》为例进行分析.首先,介绍科普兰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接着,通过对《林肯肖像》的音乐的分析,探讨科普兰如何在音乐中融入美国的文化特征.进一步,研究乐曲中所表达的美国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并讨论《林肯肖像》在美国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科普兰《林肯肖像》

    论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和声语言特点

    王慧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是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进行了高度完美地有机结合,体现出俄罗斯音乐人的内在个性本质.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Op.55)更是一部代表鲜明个性的,具有简洁、纯朴音乐风格的旷世佳作.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55)中多元化的和声技法以及创作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探索性研究方法等,力图深入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进而熟悉掌握作曲家是通过清晰的终止式与"调性扩张"等拓展功能手法使其在和声语言方面既保留了古典风格,且坚守调性,又在传统和声功能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色彩性和声语言.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和声语言终止式调性扩张

    中韩艺术歌曲《与你相见若如初》《???(初恋)》音乐特征对比分析

    王晶晶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韩艺术歌曲有着相似的发展历史,都是在20世纪初相继开始发展,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本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不断融合创新,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艺术歌曲.21世纪以来,中韩两国艺术歌曲发展逐渐成熟,创作风格渐渐趋于大众化,本篇文章将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与你相见若如初》与韩国艺术歌曲《初恋》两首歌曲的对比分析,找出两国艺术歌曲在创作和演唱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促进两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互相借鉴与交流,提高自身艺术歌曲演唱水平,并帮助国内声乐学习者更好地了解韩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韩国演唱风格相似性

    基于音乐诠释语境下琵琶曲《渭水情》的艺术特征探究

    王文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诠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音乐的理论,旨在为音乐的研究者、演奏者提供诠释音乐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演奏者来说,对乐曲的演奏并非只关注演奏技术层面,而是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作品.本文通过运用音乐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以琵琶曲《渭水情》作为诠释对象,从主题内涵、音乐材料、结构布局、演奏技术、音响表现五个方面对此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究,从而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此曲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表现.

    音乐诠释学琵琶《渭水情》艺术特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音乐元素探究

    张远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音乐元素,通过对作品结构、合唱部分的音乐元素以及乐器的协奏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以揭示其丰富的艺术内涵.结合音乐片段的具体分析及相关学者观点引用,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技巧.研究发现,贝多芬通过精准的动态掌控、音乐主题的巧妙发展、表现力的变化、节奏的奔放以及声部的对话等手法,使得合唱部分成为情感表达和音乐形式创新的典范.为进一步探讨这一经典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音乐元素和声结构节奏和韵律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风格分析

    王洋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风格.首先,在门德尔松简介和《无词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旋律独特处理、对比和变化的巧妙运用、非歌唱性旋律的陪衬作用以及贴近日常生活的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详细探讨,揭示了这部作品在音乐结构和表达上的独特之处.随后,音乐风格部分则聚焦于其结构严谨、曲调甜美抒情、浪漫主义色彩、音乐篇幅短小精悍、丰富的音乐织体和创新和声运用等方面.通过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无词歌》的理解,也为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做出了贡献.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特征音乐风格

    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第三册钢琴练习曲创作风格探析

    张牧春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匈牙利当代作曲家利盖蒂(Gyö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理念与卓越的成就,被誉为继德彪西、拉威尔和巴尔托克之后,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他的晚期钢琴练习曲创作技法独特,内涵深厚,其中第三册练习曲最有代表性,在乐曲架构、旋律组织、节奏特征、力度设计、速度运用等方面,都显现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独具匠心的设计.第三册练习曲包含四首作品,四首作品各具特色、独立成曲,但又有着共同的创作体征和艺术内蕴.

    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创作风格

    从罗马到三角地带:李斯特晚期艺术歌曲的哲学与精神

    李静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弗朗茨·李斯特在晚年阶段的艺术歌曲,探讨了他的音乐创作如何反映了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探索.文章首先回顾了李斯特在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等地的生活和职业轨迹,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主题.着重分析了李斯特晚期几部代表性艺术歌曲,包括《珍珠》和《悲伤》等作品,揭示了这些作品在主题、风格和技术上的创新与特点.本文还讨论了李斯特在音乐教育和文化贡献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对生命、死亡和艺术的深刻思考.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为理解19世纪音乐史和李斯特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晚期生涯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斯特晚期作品艺术歌曲哲学与精神探索文化影响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二泉映月》

    税俊峰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泉映月》是华彦钧的代表作,属于经典的二胡独奏曲,这一作品充分利用二胡柔美抒情的音色特点,配合多种运弓技巧,通过多变的旋律以及委婉的曲调,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作者寄于乐曲的真实情感,既能通过激昂的旋律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悲愤之情,又能通过深邃的意境而促使听众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还能通过舒缓的结尾落音而留给听众无限遐想空间,突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可以使听众从演奏者的演奏中品味出作品独特又深远的韵味,真切感受到作者炽烈的情感,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本文通过简析音乐美学概念及其表现的对象,分析《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探讨《二泉映月》的美学特征,以帮助演奏者更深刻地感知、更准确地理解、更完美地呈现《二泉映月》的内涵与情感,进而发扬和创新优秀传统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二泉映月》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美学特征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杨起帆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嵇康关于音乐这门艺术的认知及其美学思想源自自然论,而音乐之所以能够影响人心,是因为音乐的本质为"自然之和".简单来说,音乐的美是自然而然呈现的,与道德教化的影响无关,但却能够影响人心、发挥移风易俗的职能.嵇康将自己的见解记录在了论著《声无哀乐论》之中,且在《琴赋》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提及,区别于传统儒家音乐思想,他认为音乐应当是独立的一门艺术,而并非道德礼教的附属品,嵇康进行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索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并非一般性的学术活动.从《声无哀乐论》这一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嵇康的抗争精神、救世情怀,尤其是命题"声无哀乐"及其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被后世称作了平定社会动荡的治世之道.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