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沙弹词的口述历史与当代传承

    杨泠泠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弹词作为湖湘地方曲艺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说唱腔韵与音乐特点,在众多的湖湘艺术和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湖湘文化价值.通过追溯长沙弹词的生态生成与历史源流,探讨长沙弹词口述历史的特性及口述文本的构建,对其现代传承与发展状况进行剖析,以期全面了解长沙弹词在其历史演进与当代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性和价值,进而为保护和发展长沙弹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长沙弹词口述历史当代传承

    论《黄河大合唱》在重庆地区的音乐传播(1939-1946)

    陈家慧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大合唱》是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套曲,该作品的最早乐谱版本称延安版.这部作品创作于抗日救国的紧要阶段,借助革命根据地的多次演出,极大地鼓舞人民的抗战决心以及军队士气,并反映出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1940年《新音乐》期刊创办后,变身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战的另一文化"阵地",开始刊印《黄河大合唱》的歌谱,同时以李凌、赵沨为首的代表群体,组织成员在重庆地区展开多次巡演.笔者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出发,梳理《黄河大合唱》延安版在重庆地区的展演情况,探究该作品对呼吁全民抗日意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力与传播价值.

    黄河大合唱重庆地区抗日歌咏音乐传播

    福音歌曲《When You Believe》演唱技法中的宗教世俗双重性

    郑丽饶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When you believe》是电影《埃及王子》的主题曲,曾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本文将以其1999年奥斯卡现场版本为例,立足于以惠特尼为代表的演唱宗教性特质,以玛丽亚为代表的演唱世俗性特征这一视角,来探究《when you believe》演唱风格与技法中所蕴涵的宗教世俗双重性特点.

    福音歌曲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莉流行演唱

    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研究

    曹晓文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提琴因自身独特性,其音乐功能也随着时代发展被不断挖掘出来,无论是在独奏或是在合奏方面均能展现其优势.基于此,本文从发音方法、左右手演奏技巧等方面分析中提琴演奏技巧,并对中提琴音乐表现加以阐述,提出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作品情感准确把握等建议,通过加强此方面研究,不断提高中提琴演奏水平,进一步探寻中提琴所具备的当代艺术价值,以促进中提琴演奏事业高质量发展,迸发出磅礴的艺术创新力.

    中提琴演奏技巧音乐表现

    浅析筝曲《西域随想》的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

    翟雅雯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筝传统文化里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不容忽略,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古代筝艺传统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因此,要关注古筝创作的民族化风格.《西域随想》是由王建民老师所作曲的一个十分富有民族特点,使用了现代作曲技术的古筝曲,本文主要分析了筝曲《西域随想》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在对筝曲《西域随想》了解的基础上,对筝曲的来源、创作作者等做出了说明.再对其中的抒发情感进行了体现,从而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层次与对比效果.最后对作品进行了演奏技巧的分析.

    古筝曲西域随想情感表达演奏技巧

    再论"移步不换形"对现代声乐舞台表演的意义和启示

    付冰洁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舞台表演是声、乐、表的集合,中国声乐表演的现代舞台呈现聚焦于声音传递而弱化了表演功能,亦成为中国声乐发展的拦路虎.梅兰芳先生提出的戏曲"移步不换形"理论可以为现代声乐改革提供镜鉴,改变现有的民族声乐发展观,走戏曲融合之路,走歌剧陶冶之路,在传统戏曲与现代歌剧舞台表演的双重格局中,才能改革旧病、完善不足,才能摆脱现有拘囿而重装上阵,在剧化舞台表演之路上传承民族艺术、凸显中华本色、唱响国际舞台.

    移步不换形戏曲声乐民族歌剧舞台表演

    声乐作品《月光近,月亮远》的演唱分析

    李言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月光近,月亮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章节,第一部分通过对作品的歌词和曲式的分析,能够对作品框架有整体把握;第二部分围绕呼吸、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的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两大方面,对其做详尽的演唱分析,形成完整的构图过程.从而为该作品的学习提供一套更加完备的方案,完善了笔者和其他声乐学习者的理论基础.

    演唱情感表达内心视像

    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音乐处理及演唱分析

    刘甜甜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创作的歌剧《小二黑结婚》,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小芹和二黑哥的爱情故事,弘扬故事中主人公打破封建思想,奋力抗争,向往自由的观念.笔者从音乐分析、演唱处理、伴奏合作、表演等方面进行探究,同时也是笔者自身在演唱过程中的实践体会,以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歌剧作品的理解.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民族歌剧音乐分析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形象塑造与唱段分析

    任琦琦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山》是近年来民族歌剧中难得的佳作,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故事的描绘和海棠、林生、夏荷等多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出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海棠作为该剧中的女主角,既具有民族歌剧女主角的共性,同时又呈现出了鲜明的变化与发展,体现出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这部歌剧,就"海棠"的形象塑造进行了具体分析,就其主要唱段的创作特点和演唱要点进行了总结,旨在获得对该形象以及该剧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民族歌剧《沂蒙山》"海棠"形象塑造唱段分析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石玉周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茶花女》是其经典之作,在全球歌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是《茶花女》中重要的唱段,这首咏叹调深受人们的喜爱.演唱咏叹调既要掌握唱法,能用演唱技术处理作品,又要理解作品,对歌剧情节、人物、中心思想等方面能做到心中有数.本文针对《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进行分析,希望广大演唱者对咏叹调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方式有进一步的理解,进而提升咏叹调演唱水平.

    《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艺术特征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