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谈普契尼首部歌剧《群魔围舞》中的男高音咏叹调

    院智斌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普契尼的歌剧中描写了很多底层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音乐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普契尼也是威尔第之后最无可替代的伟大作曲家,他的作品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不仅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中间的界限,还在一些作品中体现了异域元素,尤其是东方元素,他的继承与创新为歌剧创作行业打开了新的局面.普契尼的歌剧咏叹调在声乐教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咏叹调特点都非常明显,极其注重抒情性、连贯性以及戏剧性.本文中,笔者从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历程、歌剧特点及咏叹调的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普契尼在《群魔围舞》这部歌剧及其中的男高音咏叹调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自身学习及演唱经验,进一步地探究普契尼早期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希望通过笔者对普契尼这首男高音咏叹调的分析,让声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普契尼早期歌剧作品的艺术风格,尽快地理解笔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及时注意在演唱中将面临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从作品出发,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才能更精确地展现出歌剧咏叹调独特的艺术魅力.

    普契尼歌剧分析艺术特征

    奏鸣曲中的合作表演——以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吴思彤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提琴奏鸣曲是室内乐演奏中常见的音乐体裁之一,其演绎中最鲜明的特征体现在声部间的合作上.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其在室内乐方面的音乐创作颇有建树.《A大调第二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为数不多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一首.本文针对该作品第一乐章展开研究,在了解作曲家及作品创作背景、解析音乐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演奏与合作表演经验对小提琴与钢琴声部进行诠释讨论,同时发掘该作品在合作表演中的注意要点,并对比同时期作曲家奏鸣曲作品在合作表演中的差异,试图对奏鸣曲在表演中的合作性进行深层探讨.

    奏鸣曲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合作表演

    《枉凝眉》音乐风格及演唱分析

    杨雄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枉凝眉》是一首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情的演唱方式在当代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歌曲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演唱方面,歌手通过对歌词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声音的细腻处理,将歌曲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枉凝眉》音乐风格演唱

    人物表演塑造的跨越——《玉玲珑》中饰人物"边瑞卿"有感

    何官
    1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的戏剧演员,不仅要能驾驭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演,更要一专多能,胜任跨越剧中人物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当的塑造表演.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行当的划分,充分体现出不同舞台形象类型的表现,在道白、唱腔、形体表演上每个行当都有着本行当程式化表现的特点.在一个剧目中饰演一个不同年龄段的角色,就是一种表演的跨越,对于戏剧演员来说,跨越表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一个戏剧演员成熟体现.对闽剧《玉玲珑》中主人公"边瑞卿"的人物表演塑造,就是一种典型的行当跨越式表演的体现.

    行当跨越道白运用情感带动唱腔形体表演程式化动作

    从生理学角度探析钢琴的人体演奏机制

    孙清馨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人体演奏机制的肢体特性,包括肌肉、关节、神经系统和呼吸机制等,目的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认知演奏使用的肌肉组,探寻如何在演奏中健康且有机地协调演奏肢体,提高动作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规避练习可能会产生的生理伤害.本文通过对运动生理学、骨骼肌肉解剖学、基础肌动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整理了演奏肢体包括脊椎、髋部、肩膀、手臂、手指等部位在生理学上的显著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对演奏产生的影响,演奏时应使其运作在最佳功能状态,进而营造出和谐的演奏.

    钢琴演奏人体演奏机制骨骼肌肉解剖学健康训练

    数字化赋能下湖湘非遗音乐的传播探索

    李貌成莹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本文剖析了非遗音乐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化赋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为湖湘非遗音乐注入了新特质,使湖湘非遗音乐焕发新活力,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湖湘非遗音乐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传统音乐

    融媒体背景下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播策略研究

    刘子心崔东鸣郑逸薇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源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瑶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与民族情感,传递了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冲击,乳源瑶族民歌面临着传播范围狭窄,传播渠道局限等困境.本文将从融媒体视域出发,分析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播状况,提出乳源瑶族民歌传播策略,以期能为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案.

    乳源瑶族民歌融媒体传播策略

    黔东南"八仙"器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

    龙正林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黔东南苗夷地区锦屏(县)"八仙"器乐,是从唐代李世民时期就流传并至今只用于民间礼俗活动中,只在特定时间、场合演奏的一种植根于民间,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满足着当地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积极探讨黔东南"八仙"器乐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旨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部署,激发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和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方向,为我省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锦屏"八仙"器乐民间音乐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路径

    山西原平凤秧歌的新时代传承与传播研究

    索越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原平凤秧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凤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等方面.研究发现,凤秧歌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发展,青年群体参与传承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与推动也对凤秧歌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凤秧歌的传承与传播现状,为保护和发展凤秧歌提供参考与借鉴.

    凤秧歌世代传承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视阈下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叶典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首先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其次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对策进行研究,以求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一带一路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