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今对话,音画互文:多维探析花山岩画与铜鼓的音乐文化符号释义及应用

    韦相如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遗留下来的遗迹,其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绘有人物近两千个,另有众多的动物、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等图形,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铜鼓是壮族先民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带有象征意义的乐器,而花山岩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并将铜鼓绘制在身,无疑是研究铜鼓艺术和挖掘其背后核心文化的重要视觉资料.因此文章从音乐图像学方向入手,结合所学音乐史研究方法论,对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图形进行音乐图像释义与解读,探索花山岩画作为文化载体其背后隐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分析铜鼓作为乐器的象征意义及美学.挖掘花山岩画、铜鼓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核心元素,打造富有左江流域壮族特色的文旅符号,推动左江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广西壮族铜鼓等壮族优秀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传播.

    花山岩画铜鼓音乐图像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民歌传播路径研究

    胥洋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如何在文化旅游的框架下优化山西民歌的传播方式.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平台、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的推动作用、加强文化旅游结合等途径,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和创新的建议.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展民歌传播渠道、增加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率,进而促进山西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山西民歌传播路径文旅融合

    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及其文化内涵——以澜沧县木戛乡的乐器制作为个案

    朱梦婷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祜族流传着一句古话:拉祜人离不开葫芦,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可以看出葫芦笙在拉祜族人民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的葫芦笙制作技艺保留着最原始、正宗的形态,在2006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故本文以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葫芦笙为研究对象,对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进行梳理,对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

    流行合唱作品《我喜欢》的艺术特征分析与指挥技法探究

    高琳然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多元文化发展的演变,人们通过流行合唱作品寻求精神寄托,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载有现代流行风格以多声部写作技法为创作基础的流行合唱作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作曲家及合唱团在创作内容和演绎形式上不断创新,涌现出众多流行合唱作品且经过舞台演绎后广受观众赞誉.流行合唱的发展既顺应当下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合唱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流行合唱作品《我喜欢》的艺术特征和指挥技法,将围绕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指挥技法等方面进行探究,从如何分析流行合唱作品《我喜欢》的艺术特征,把握流行音乐风格、层次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探究,更好地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文化、新使命.

    流行合唱《我喜欢》艺术特征指挥技法

    浅析乔治·克拉姆《The summer of evening》第一乐章

    李天骄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治·克拉姆是20世纪美国当代音乐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在世界音乐潮流中是独具一格的.他的创作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此次分析的作品为他的晚期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大宇宙系列作品三.此曲是为两架扩音钢琴和两个打击乐而作.本人重点分析作品中的第一部分《夜晚的声音》.分别从整体的结构及音高组织材料的运用与发展、选用的特殊乐器,及对乐器的要求(包括演奏技法的特殊要求)对作品最终音响效果的影响、音色整体布局三个方面结合谱例对作品进行分析.

    音高组织特殊奏法音色整体布局

    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创作分析与演奏技巧

    赖文丽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钢琴奏鸣曲第8号,作品13)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高钢琴家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时的理解与表现力.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探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背景及其钢琴奏鸣曲的特点,接着分析《悲怆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演奏技巧与表现力的关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悲怆奏鸣曲音乐风格

    夏米娜德钢琴奏鸣曲OP.21第一乐章演奏探究

    李茹苑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漫时期的法国女性作曲家、钢琴家塞西莉·夏米娜德于1881年创作了这首奏鸣曲OP.21,这是她唯一注明奏鸣曲体裁的一套作品.全曲共三个乐章且在情绪及演奏技术上的要求差异较大,由于笔者认为第一乐章的浪漫风格与独特性尤为明显,因此将着重分析第一乐章.文章由作者及作品简介、音乐分析和演奏分析三大章节构成,全文围绕歌唱性、动力性的音乐特点并结合演奏经验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发掘更多优秀钢琴作品,并为学习者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夏米娜德法国钢琴奏鸣曲歌唱性动力性

    音律学数理思维在作曲中的应用研究

    邢䪧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律学和物理实验以及数学运算息息相关,由此而衍生得出的数理思维在推动作曲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和音乐作曲的相互融合.将音乐理论与数理知识准确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物理原理和数学运算来对作曲内涵进行解释,所进行的数理特征分析还能够丰富现有作曲方式,为作曲提供原理性指导,为音乐创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基于此,先分析音律和音律学相关概念,并从和声、节奏、和弦三个层次分析数理思维在作曲中的具体应用,以为有关音乐创作活动提供借鉴.

    音律数理思维作曲艺术应用

    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的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奏探究

    杨坤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林卡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也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之一.格林卡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涉猎广泛,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歌剧、戏剧音乐、交响乐、钢琴曲和室内乐.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俄罗斯古典歌剧的贡献,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钢琴作品《夜莺》是格林卡于1833年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耶比夫的花腔女高独唱声乐作品改编而成.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的欢迎,是格林卡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夜莺》的主题旋律来源于俄罗斯民间音调,这个主题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声部中.整体风格简朴而又富有生机,乐曲中充满了明亮而欢快的情绪,典型地表达了俄罗斯的浪漫抒情音乐风格.

    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音乐本体演奏探究

    《勃拉姆斯六首钢琴小品OP.118》的创作特点及作品演绎

    李雪
    84-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生于德国汉堡,逝于维也纳,作为19世纪下半叶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交响音乐与钢琴音乐的创作最为突出.在百鸟争鸣、繁花竞开的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犹如一股清流,独树一帜,在他的创作中既沿袭了古典主义创作中德奥音乐的传统的传承,又十分注重追求内在的情感表达,充满了真挚朴实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创作特质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显现得非常突出,作为既是作曲家又是钢琴家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创作是他音乐创作的伊始,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内省而优雅、严肃又不失浪漫,《六首钢琴小品OP.118》是勃拉姆斯创作晚期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OP.116-OP.119钢琴小品集的其中之一,此部作品创作于1893年夏,作品于1894年由德国女钢琴家伊罗娜.艾本修茨在伦敦首演.作品由六首风格迥异又存在深刻内涵联系的小品组成,虽称为"小品",但由于作品流淌优美的旋律性与技术技巧的紧密联结,以及丰富的内心哲思与情愫的淋漓体现,层次丰富的音色变幻需通过演奏者深刻理解与细腻演绎,因而时常被演奏家视为浪漫主义时期独奏曲目中的试金石作为套曲整体演奏,也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学生学习研究的必弹曲目之一,作为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写作精炼、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优秀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表演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是勃拉姆斯创作晚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所以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特点等方面探究分析,力求探究这部优秀作品的深层内涵,并通过自身学习演奏这部作品的经验和感悟对作品的演奏做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总结.

    勃拉姆斯间奏曲钢琴小品创作特点作品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