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浅析长洲下俚歌的旋律形态与传承发展

    张光剑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距离梧州市区十多公里的长洲区长洲镇,有座美丽的泗州岛,其四面环水,风景旖旎,沿岸柳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好似少女般顾盼生姿,迎接着八方来客.人们为着岛上闲适自然之景而来,更为了聆听那一曲悠扬的下俚歌.下俚歌,是流传于泗州岛上的特色民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据学者苏文龙先生的研究,下俚歌源于远古时代的弹歌、击壤歌,后融入楚国民歌"下里巴人".至明代中叶,先贤规范了青山庙会,把迎神赛会的"下里巴人"之歌改为下俚歌,并确定了歌词格律与曲谱,流传至今.下俚歌于2007年和2014年,分别被列为梧州市和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关于下俚歌的研究,目前所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大多关于下俚歌溯源、下俚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有关下俚歌的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文学内容与格律,旋律形态发展等方面对下俚歌进行分析,总结下俚歌音乐特征,为下俚歌未来能更好地"有声传承"提供参考.

    俚歌旋律传承发展

    二胡"散板"演奏研究

    张妍琪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板在板式节奏中称为"无板无眼",在二胡乐曲中的"散板"表现在自由节奏的引子、华彩乐段、慢起渐快和渐慢的尾声.这些在乐曲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本文具体乐曲具体分析了这些片段在乐曲中的演奏诠释."散板"乐段在二胡学习和教学中皆比较困难,笔者就散板乐段在演奏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规律体现在速度变化与旋律走向的规律和力度变化与旋律走向的规律两个方面.散板演奏教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多听、多唱、乐感的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以达到目的.

    二胡散板规律演奏训练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以信天游为例

    范云峰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信天游》以其独特的陕北民歌表现形式,在历史的演进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通过独特的歌词风格、巧妙融合方言元素、灵活转换真假声技巧、运用平腔和高腔唱法,以及交替运用直音唱法,陕北民歌得以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音乐特色,为听众带来焕然一新的听觉享受.为了更好地探讨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及其深远影响,本文选取《信天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音乐特色、文化价值及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进一步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信天游分析探索

    探索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家巴托克创作中的民族性因素

    李雯雯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的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的增加,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也开始摒弃旧的传统,寻求新的出路.因此,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受到新的音乐手法、新作曲技术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流派和新的艺术思潮及作曲技法.这一时期,音乐家们注重追求和展示自己的独特创作个性,强调吸取民间音乐所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被认为是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也是建立在这样与时代音乐相符合的原则之上,并受到各种的音乐流派和新的作曲技法的影响.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巴托克在音乐创作生涯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运用进行探索和简要分析,并由此窥探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特点.

    巴托克民族主义音乐民族性因素

    现代筝曲《远清秋》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分析

    邢严丹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与音乐进行大胆地结合与创新.本文所探究的《远清秋》,就是以宋代词曲《雨霖铃》为蓝本而创作出来的.《远清秋》由一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作曲家谢鹏与一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共创,此曲由赵洁楠女士在硕士毕业音乐会上首演.该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这部作品,其中介绍了作曲家,并提供了一些有关其起源的信息.第二章介绍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作品的定弦、曲式结构、伴奏织体以及音乐素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对《远清秋》中所运用的古筝演奏技法进行剖析,同时,也希望能对此曲今后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古筝远清秋艺术特点演奏技巧

    鼓为谁敲——仪式空间中傣族象脚鼓音声的能指意象

    于依依张梦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临沧市临翔区的几所佛寺的泼水节仪式活动中,象脚鼓音声作为南传佛教信仰族群标志性的声音符号,在这个仪式空间中,与佛爷吟诵之声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圣与世俗之声并存的声音景观.在这一仪式空间中,如何看待这一声音景观的形成,如何分析这一声音符号在仪式的世俗化空间中的能指意象的表达成为笔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象脚鼓音声仪式空间声音景观

    谭盾交响曲的标题性与民族语汇探微

    张牧春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盾以新潮著称,他的交响乐主题鲜明又光怪陆离.主题中涵盖了传统禅学、祭祀巫礼,也有人与自然的对话,这些主题也在作品的标题性中被突出地展现出来.说他光怪陆离,是这些交响作品完成不同于传统交响的乐器配置和创编手法,谭盾更多的是从民间传统音乐中选材,拿来即用而不论其它,也正是这种自由和洒脱成就了谭盾,成就了交响乐这种体裁的别有洞天.

    谭盾交响曲标题性民族语汇

    从丝绸之路看音乐文化——论琵琶协奏曲《丝路飞天》之艺术风格

    赵淑晴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琵琶协奏曲《丝路飞天》是一首极具特色的现代琵琶作品之一.由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作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精华,并叠加多种创新琵琶演奏技法,融入当代世界音乐语汇,通过优美的旋律和高难度的琵琶技法,重塑大唐盛世的繁荣辉煌的景象.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桥梁,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条古老的文明至今仍然是作曲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丝路飞天》随着丝绸之路,飞向世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路飞天敦煌创新一带一路琵琶

    田野调查的他者视角: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实录

    李杰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其载体则是音乐民族志,关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范式.本文以他者的微观视角,选择滇西北田野调查中的五个点,采用随笔写作的方式,尝试音乐民族志的另类书写,管窥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