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小提琴名曲-卡米尔·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演奏技法

    潘宇戈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米尔·圣桑的小提琴名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圣桑为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所作,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融合了西班牙民间舞曲的风格.本文从引子、回旋曲和尾声快板三个部分,分别探讨了小提琴演奏者在连顿弓、音阶、琶音、换弦、高把位、旋律线等方面的表现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和弦华彩段的功能和效果.本文旨在帮助小提琴爱好者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表达.

    小提琴演奏卡米尔·圣桑演奏技法回旋随想曲艺术表达

    情感与叙述的交织——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中文学价值的呈现

    唐凯瑞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音乐的展现,更是文化隐喻的载体.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不仅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和声技法融合,还巧妙地将音乐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音乐美感又富有叙事深度的艺术形式.本文旨在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深入探究《玫瑰三愿》中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轨迹,详细考察音乐事项中的叙事框架,探讨如何通过音乐结构和辞藻元素来加强和展示情节与情感的发展,揭示音乐与文学叙事的交织之美,展现艺术歌曲在文化交流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价值.

    玫瑰三愿黄自龙榆生具象描述文化隐喻

    从好莱坞到音乐厅——浅析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及钢琴伴奏的演奏技法

    杨朝韩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恩戈尔德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来源,在中外研究中这首作品的文献较少,但事实上这首协奏曲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介绍作者科恩戈尔德的生平以及他与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渊源,然后说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即一首汲取好莱坞电影配乐而来的音乐作品,通过引入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探讨在该曲目中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旨在为广大小提琴演奏者和钢琴艺术指导提供有益的建议,更好地完成小提琴和钢琴的合作.

    科恩戈尔德钢琴伴奏电影配乐演奏技法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配器与总谱分析

    张艺凡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创作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部广为人知的交响音画作品,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和东方诗意.本文详细探讨了作品中的织体结构类型,包括旋律线条的铺设、和弦层次的构建以及对位手法的运用.在乐器组合方面,文章分析了乐曲中不同乐器组的选择并协同工作、不同声部的处理和效果各异的演奏法等,以探究音画结合的表现手法.此外,文章还结合曲式结构,总结了乐曲的配器特点.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配器艺术与音乐表现力.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配器织体结构曲式结构

    安徽新四军的音乐活动及传播

    王家伟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新四军的音乐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要艺术阵地之一,在鼓舞军民士气、宣传抗日主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四军的音乐活动重视音乐内容的丰富性、音乐形式的多样性、音乐传播的时效性,同时也非常重视音乐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大量反映军事斗争、政策方针、生产生活和对外宣传的音乐作品,通过教学、演出、报刊等多种渠道传播,影响深远,对当今的爱国主义音乐活动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新四军音乐活动传播

    卧箜篌的起源与形制问题研究

    郑芮子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卧箜篌是我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弹拨乐器,在汉唐时期盛行,至宋代后逐渐失传.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卧箜篌的基本形态.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对于卧箜篌来源与形制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聚焦中国传统本土乐器卧箜篌,从学界较具争议的三种起源学说溯源卧箜篌的起源,从出土文物及图像、历史文献、声学构造探究卧箜篌的形制问题.

    卧箜篌起源问题形制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古代青铜乐器研究综述

    杨柯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青铜资源丰富,出土了铜鼓等大量青铜乐器,青铜音乐文化广为流传.20世纪7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工作全面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广西古代青铜乐器研究进入新阶段.现有研究多从考古学角度出发,在出土概况整理、年代和族属判断、分布地区、形制纹饰等方面已有较多成果.但从音乐学、乐器学、声学、乐律学等角度探索广西古代青铜乐器及其音乐性能等方面的成果尚不多见,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在关注古代青铜乐器音乐本体的基础上,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等视野讨论古代青铜乐器的音乐文化功能、兴衰之由和传播演变,并结合当今社会语境探索古代青铜乐器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等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可行方向.

    青铜乐器音乐性能铜鼓羊角钮钟甬钟

    陕北信天游音乐中的对称美学

    陈晏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称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美学原则,陕北文化中,对称像基因一样深入在其艺术的各个领域,同根同源,陕北信天游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民歌歌种之一,也继承着这种基因.对称美影响着信天游音乐的诸多层面,调式与结构是音乐更高层面的概括和提炼,与对称所具有的整体均衡感、协调感相匹配.信天游对于对称的灵活运用使其更加质朴简洁,又互补平衡,对称所形成的音乐内部张力更衬托出信天游高亢又悲凉的气质.

    信天游对称平衡

    储望华钢琴曲《春江舟影》的意境美探析

    段雪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曲家们常用的创作手法,其致力于在音乐作品中融入对景物的描绘,营造氛围、构建意境,让听众通过象征性的乐音产生听觉与视觉的联觉,获得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钢琴曲《春江舟影》便是此类佳作.作曲家储望华将自己在洞庭湖游玩时所领略的美景,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以及精细设计的结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流动的音符中,我们能感受到春风和煦,人们泛舟江上的美好,体会到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意境美.本文将从"意境美"的理论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入手,通过音乐本体和演奏两方面的分析探讨其意境美表现,以期启发对音乐作品意境美的理解和欣赏,并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提供借鉴.

    《春江舟影》钢琴曲储望华意境美

    歌剧《唐璜》中的采琳娜:对其人物角色重要性的再思考

    陈佩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关于歌剧《唐璜》中采琳娜这个人物的有趣现象:对于我国不论声乐学习者或非声乐学习者、美声唱法学习者或民族唱法学习者来说,相比该剧中其他两位贵族女性角色,采琳娜的唱段传唱度更高.并且笔者在一本《唐璜》的歌剧脚本里读到"通过浏览19世纪关于角色扮演的资料,有一个有趣的发现:19世纪最伟大的女歌唱家们扮演了采琳娜这个角色,其中有些歌唱家们相比于同剧中的两位贵族女性,她们更偏爱这个乡村女性角色.为什么著名歌唱家们会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在一个村姑角色上呢?这为如今我们重新重视这个角色更增添了一个动机."[1]另外,尽管目前有不少的文章研究过歌剧《唐璜》中采琳娜的唱段或是人物性格,但很少有研究去分析采琳娜这个角色在这部歌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章将通过研究该剧剧种,分析曲谱和脚本,对比采琳娜与同剧或不同剧中的其他女性,从而对采琳娜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进行再思考.

    歌剧《唐璜》莫扎特采琳娜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