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出版社
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出版社

半月刊

0253-9705

enprmag@126.com

010-67114404

100062

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楼环境大厦

环境保护/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环保科技刊物。宣传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制与管理,报道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成果,内容涉及污染防治技术、监测与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经济、环境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环保的新技术,交流各地环保先进工作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守牢水生态安全底线

    《环境保护》编辑部
    2页

    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四书同达"开启行政执法新模式

    廖明丹鄂李然
    5页

    资讯

    6-7页

    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8页

    绿色供应链管理协同减污降碳研究

    毛涛扶亚兰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应用到减污降碳领域,可以带动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减污降碳,实现供应链绿色发展协同,在带动供应链绿色绩效提升的同时维护产业安全。近些年,通过出台法律政策、开展试点示范以及第三方机构探索,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协同减污降碳的趋势明显,但相关制度缺失、减污与降碳步伐不一致、环境信息公开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实践步伐。对此,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进行企业帮扶引导、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等方式,充分激活绿色供应链管理协同上下游企业减污降碳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减污降碳碳达蜂碳中和信息公开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特征、实践困囿与创新建议

    王敏李丽平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是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碳达蜂目标的关键抓手,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在阐释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试点城市有关典型做法和实践困囿,并从理念、路径、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城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创新建议,能够为城市层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美丽中国试点

    天津市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减排协同效应的季节变化分析

    边疆王洋鲍艾张雅惠...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环境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季节变化特性是实施区域减污降碳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此建立了城市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CO2)减排协同指数计算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估算了城市月度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数据,对大气污染物与CO2减排协同效应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在全年1/4左右的月份中,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与CO2的协同减排效果较为显著:就污染物类型而言,研究发现PM2。5的减污降碳协同效果非常明显: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存在季节性变化,多个区在夏季最为显著,而在冬季较低。因此,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宏观发展战略过程中,应加快构建城市级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的月度计算体系与动态监测平台,对大气污染物与CO2减排实施高精度的协同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季节变化

    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杨儒浦李丽平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污染物和碳的集中排放区。推动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引擎和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先锋。本文在辨析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的基础上,综合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提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5个方面:空间设计、结构调整、节约提效、绿色生活和支撑保障,并结合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开展的实践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力求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合肥高新区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排污权市场作用,构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创新机制

    苏君葛建团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立足全省污染防治实际,对省会城市兰州市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从建立健全机制体系、调配排污权指标、构建数智化管理系统、强化监督保障、开展移动源排污权试点交易、开展绿色融资拓宽资金渠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国家级示范区8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排污权交易大气污染防治兰州

    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发展、挑战与建议

    刘定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明显成效,地位作用显著提升。本义分析了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实践探索、积极成效和面临形势,提出了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对策建议。新时代新征程,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工作应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能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