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政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马若涵李胄彦蔡腾牛承鑫...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政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是市政排水系统直接碳排放的核心组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减少市政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推动市政排水系统的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明晰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与产生机制、构建相应排放控制策略,是降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通过总结近年来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相关研究,调研分析了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实际产生及排放现状,明晰了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微观产生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总结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方法与数学模型,探讨了现有排水管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方法,最后对该领域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排水管网温室气体碳减排甲烷氧化亚氮

    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直接碳排放的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宣干唐柏杨李雨婷张熙彤...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承担着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重要任务,其组成包括化粪池、污水管网、污水提升泵站等主要单元.现有研究指出,在运行过程中,污水收集系统各单元存在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现象.在研究污水收集系统的碳排放过程中,高效准确地监测GHGs的排放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碳排放的情况,并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直接碳排放的监测方法,提出了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碳排放监测的建议和展望,为污水收集系统碳排放研究提供支持.

    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温室气体直接碳排放监测方法

    近海岸城市区域分流制排水管网及水环境特点分析:以汕头东海岸新城为例

    康瑞鹏卢伟毕东河朱敏...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东部沿海汕头市的东海岸新城为目标区域,通过长期观察记录、水力水质在线监测以及现场水质采样等方法,分析探讨了滨海城市区域排水系统及水环境特点.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雨水管道水位受潮汐水位逆流影响,呈现与潮汐周期一致的变化,防倒灌设施并不能完全阻挡潮汐通过浅层地下渗透进入排水管网.由潮汐带来的高盐外来水易因雨污混接倒灌或管道渗漏进入污水管道系统.降雨带来面源污染通过管道排入受纳水体,水体具备一定消纳能力,全年水环境优良占比86.6%.劣等水环境主要出现在降雨较少的季节,占比3.8%.在春、秋、冬季节,以骨条藻和舟形藻为优势种的硅藻易形成藻华漂浮在内河涌,水环境直接观感变差.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城市区域的排水系统设计和优化,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内涝、污染控制、管网维护运营、水环境管理策略等方面提供参考.

    分流制排水系统滨海城市潮汐硅藻公众水环境监督

    城市污水系统甲烷产生与排放研究进展

    徐祥雨李怀波陈灿张海川...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水处理行业是全球十大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之一,近年来城市污水系统甲烷的排放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归纳了城市污水系统甲烷排放现状,包括溶解性、逸散性甲烷监测方法与排放规律,总结了城市污水系统内甲烷生成和逸散机制,讨论其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内不同的影响因素,为城市污水系统甲烷的监测、甲烷排放评价体系的建立、甲烷控制技术的提出,乃至未来城市污水系统的低碳设计与管理提供依据与思路.

    污水系统甲烷产生排放溶解性甲烷逸散性甲烷

    西安市城镇污水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

    刘跃廷张强蒋晓辉姬亚军...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市级污水系统碳排放研究还比较缺乏,准确掌握其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政策的前提.基于排放因子法核算了西安市城市污水系统各单元碳排放量,分析了其排放结构和时空分布,并结合市政设施建设和活动水平,使用SPSS软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化学品消耗和电耗是污水处理单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污泥处置单元直接排放的CH4和N2O占比较大;2)2018年开始中心城区在生物处理和污泥处置过程的人均碳排放逐渐减少,周边区县除鄠邑和长安区外人均排放均小幅提升;而2020年鄠邑和长安区人均排放增长较多;3)西安市碳排放量与A2/O工艺处理水量占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人口规模、吨水电耗、污泥填埋量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污水集中处理率的相关性略低(P<0.05).中心城区减排应侧重于现有污水厂的升级改造,而周边区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长安区需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可从源头减量和开发新型污泥处置技术2个角度来减少中心区污泥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周边区县应减少污泥土地填埋量.

    西安市城镇污水系统时空特征关键单元影响因素

    基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截流式合流制调蓄池布局研究

    杜佳岷魏源源丁超朱浩川...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蓄池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设施.目前,截流式合流制调蓄池在工程应用中主要关注截污效果、造价和用地等方面,较少涉及碳排放和整体效益分析.为进一步探究调蓄池截污效果和碳产排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苏中某市为例,通过实地监测溢流污水,利用SWMM建立溢流污染计算模型,模拟不同规模的末端集中式和沿线分散式调蓄池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方案下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尽管分散调蓄截污效果较好,但总碳排放量更大,且随着调蓄池规模增加,分散调蓄的碳排放增量相比集中调蓄进一步扩大.该结果为城市水务系统的绿色发展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建议在未来城市截污调蓄池设计建设时,要综合考量节能减排与提高效能,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调蓄池碳排放合流制溢流SWMM污染物削减

    基于厌氧碳循环理论的污水收集典型单元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娄明月刘广兵刘伟京孟溪...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污水收集系统典型单元直接碳排放能力,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污水收集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物分子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推定系统发生的厌氧反应,并通过不同种类有机物浓度变化和反应方程式系数核算碳排放.结果表明,不同排水功能区污水管道、化粪池和污水泵站有机物种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系统碳排放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核算发现化粪池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污水管道,污水泵站最小,平均CO2排放量分别为169.0,11.6,5.1 mg/m3,平均CH4排放量分别为18.9,7.5,2.0 mg/m3.该研究成果可为污水收集处理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分析碳减排能力、设置碳强度削减目标、分解落实考核指标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参考.

    厌氧反应碳排放量污水收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核算方法

    南方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特征及降碳策略研究

    张志红尚振欣蔡辰刘佳...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作为城镇供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基于排放因子法,对中国东南沿海某省会城市4座不同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碳排放核算,分析了不同工艺之间的碳排放特征和强度的差异.研究对象包括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OD)、厌氧-缺氧-好氧(A2/O)、厌氧-缺氧-好氧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A2/O+MBR)以及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的污水处理厂.结果表明,4座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A2/O+MBR工艺因其高能耗和药剂使用导致碳排放强度最高,平均为0.403 kg CO2-eq/m3;CASS工艺由于其周期性运行模式,N2O排放占比显著,但其电力和药剂消耗有明显优势.OD和A2/O工艺运行稳定,碳排放强度波动较小.研究发现,处理水量和进水TN浓度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其中,A2/O+MBR工艺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南方地区污水处理厂的碳削减对策,包括低碳规划、工艺选择、运行优化和因子本地化等方面.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污水处理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碳排放核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MBR工艺CASS工艺碳排放强度

    "双碳"目标下海南地区污水处理厂更新改造对策分析及工程实例

    王碧云孙艾林许雪煌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方市污水处理厂采用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能力为25000 m3/d,现有工艺存在设备故障率高、能耗高、药剂投加量大的问题.在《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海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文件指导下,将现有工艺更新改造为AAO工艺,采用空气悬浮鼓风机替换了转碟曝气机,将表面曝气方式改为底部曝气方式.在未新增生化处理构筑物的前提下,将该厂的污水处理负荷率提高了 28%,改造后该厂的处理能力为30250 m3/d,有效节省了污水处理厂扩容的投资;通过更新改造,将该厂的平均能耗下降了 24%,改造后的平均能耗为0.292 kW·h/m3,年节约电能为1026836 kW-h,电源消耗方面的降碳量为813356.8 kg CO2,改造后该厂的碳排放强度为0.4634 kg CO2-eq/m3,年碳排放量为0.5117万t CO2-eq,碳排放强度降低了 18.5%;更新改造降低了该厂的平均药耗,PAC的平均消耗量为158.30 g/m3,降低了 12.4%;乙酸钠的平均消耗量为13.99 g/m3,降低了 9.0%.污水处理厂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智慧控制系统作支撑,可使得污水处理厂运行更节能、更低碳、更高效.

    碳达峰减污降碳更新改造奥贝尔氧化沟AAO工艺

    厨余垃圾和污水污泥共消化的全流程碳中和潜力研究

    李思袁辉洲柯水洲柳晓明...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积极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厨余垃圾(FW)与污泥共消化是一项具有潜力的低碳处理模式.然而,针对共消化对污水厂潜在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共消化上清液中氮含量较高,低碳工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可实现低能耗和自养脱氮.因此,利用Biowin软件模拟了 FW和污泥共消化,并采用侧流PN/A处理上清液的处理方式,重点探究了 FW与污泥共消化的碳中和潜力和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共消化的产甲烷量比FW单独消化高109.5%,系统整体能量回收提高1.3倍,碳中和率可达132.2%.敏感性分析显示,FW与污水厂结合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于低能耗运行、高效能源资源回收.该研究旨在为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协同处理方式提供参考,为FW和污水污泥的可持续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厨余垃圾污水污泥侧流PN/A生命周期评价能量平衡碳中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