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污水厂协同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方案研究

    吕伟冯凯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是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厨余垃圾(350t/d)、粪渣(50t/d)、园林绿化垃圾(80 t/d)、污泥(300 t/d)的处理需求,设计了 5种可在污水厂有限预留用地上进行水固协同处理的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技术包括高温好氧干化/发酵+制备RDF/有机肥、定向发酵提取商品碳源、湿式空气氧化技术,并从能耗、经济性、碳减排和污水厂承载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采用反应器式高温好氧干化/发酵+制备RDF/有机肥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和粪渣虽然加热电耗较高,但在经济上可行,且具有碳减排效应,如果通过水源热泵回收污水厂中水或尾水的热量,则总电耗可降低25%~30%,运行成本可降低3%~5%,碳排放可降低10%~18%,体现了水固协同方案的节能优势;结合定向发酵制备碳源技术可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增加碳减排效应;在引入绿化垃圾的处理后,运行成本可降至403元/t,碳减排量可增至98.5 tCO2eq/d,是目前可采用的最优方案.湿式氧化技术方案在运行成本和碳减排效应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方案,可作为未来的替代技术进行研究.

    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水固协同碳减排好氧发酵湿式氧化

    贵阳市下沉式再生水厂运行阶段碳排放特征研究

    卢茜吴永贵王怡然韩义琴...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人类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逐渐受到关注,以贵阳市4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为例,核算其碳排放强度和影响因素.4座再生水厂均为倒置A2/O(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将再生水厂运行阶段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直接排放]和间接碳排放(能耗碳排放及物耗碳排放).根据混合的碳排放系数,核算出2022年碳排放强度为0.579~0.781 kg CO2/m3,碳排放贡献变化顺序为能耗(62%~69%)>去除TN产N2O(15%~23%)>物耗(12%~16%)>去除COD产CH4(2%~3%).影响再生水厂碳排放的因素包括处理规模、实际污水处理量、进出水水质、能源消耗类型、运行工况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对污水处理厂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进水水质水量调整污水处理厂大功率耗电设备的使用及药剂的投加,推动污水处理厂节水节能和碳减排协同的低碳管理.

    下沉式再生水厂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动态变化

    基于响应面法的小区LID设施低碳组合布置研究

    刘学峰李欢王德淇陈海...
    11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下,不同LID设施组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不相同.为获得小区LID设施的低碳组合布置方案,将LID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和径流总量控制量的比值定义为径流总量控制量碳排放强度,构建了 LID设施组合优化布置模型,以甘肃省天水市某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单一 LID设施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小区LID设施组合方案.单一 LID设施研究表明:绿色屋顶的碳排放强度最小,为-0.85~-3.38 kgCO2/m3,透水铺装的最大,为0.26~0.77 kg CO2/m3.组合方案的优化结果表明:绿色屋顶占屋面面积54.93%、透水铺装占路面面积66.90%、雨水花园占绿地面积36.30%时,小区LID设施碳排放强度最小,为-1.58 kg CO2/m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91.85%.从低碳建设的角度出发,应优先布置最大面积比例的绿色屋顶,在年径流总量控制量达不到要求时,再优先考虑增加适当面积的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最后考虑.研究成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低碳布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LID设施组合径流总量控制量碳排放强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响应面法

    基于月数据的上海典型给水厂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李成陆彬斌易欣源邵雪红...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上海某典型深度处理给水厂2020-2023年间每月监测和运行管理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水厂碳排放进行系统的碳核算,揭示了给水厂的碳排放组成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2020到2023年,水厂取供水量逐年上升,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年均碳排放总量为14972.84 t CO2-eq,碳排放强度为0.2240 kg CO2-eq/m3.从组成上看,取水泵房、常规处理和药剂使用3个环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比29.02%、36.69%和17.40%.从变化上看,电力碳排放强度在全年相对稳定,药剂碳排放强度在全年呈显著的季节性波动,碳排放强度高峰主要出现在第1季度和第3季度.结合气候、水质指标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对重要性分析,回归模型对电力和混凝剂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差异解释性较好,其中原水量是影响电力碳排放强度的显著因素,混凝剂碳排放强度受原水量和水温的显著影响.给水厂可以结合碳排放关键节点的组成和月度变化特征,制定相应的节能减碳方案.

    给水厂碳核算碳排放特征排放强度影响因素

    宏畔水厂水泵运行效率评估及组合优化

    王立彪王雪松吴伟峰周华珍...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水资源稀缺和能源环保压力的增加,水泵系统在供水领域的能效优化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水泵组合及运行策略,提高供水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绿色、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算法的并联水泵曲线参数优化方法,并构建了并联水泵运行效率评估及组合优化调度系统框架.以杭州临平区宏畔水厂供水泵站为例,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校正后的水泵特性曲线98%时间内的绝对百分比误差在3%以内,优化后的水泵组合效率相比原调度方案提升了 4~6个百分点.该研究成果有助于降低供水泵站的能耗、提高供水泵站的运行效率,为供水泵站的优化调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供水管网泵曲线校正效率评估优化调度

    市政供排水系统碳排放标准研究

    武一奇尹小青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市政供排水系统作为城乡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需绿色低碳转型.梳理了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市政供排水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标准编制情况,明确了市政供排水系统碳排放核算边界及核算范围.通过分析碳排放领域现行的3项团体标准,发现当前存在标准仅包括污水及污泥处理阶段、碳排放因子取值不同等问题,基于此,建议在国家或者行业层面编制市政供排水系统碳排放标准,覆盖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拆除3个阶段,包括给水系统、污水系统、再生水系统及雨水系统4个系统.在碳排放计量核算基础上,提出节水优先、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化粪池对污水系统碳排放量的影响、提高污水管网的收集率、发展低能耗的脱氮技术等碳减排路径,并针对每一个碳减排路径提出相关标准修制订建议,可为我国市政供排水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给水系统污水系统碳排放标准碳减排

    面向低碳约束的高新产业园区水网络优化研究

    童家歆李轶张文龙侯兴...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高新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引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至关重要,污水低碳近零排放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推动高新产业园区能源结构转型的有效措施.然而,现阶段高新产业园区污水低碳近零排放的研究多关注局部单元的减排和改进,忽略了园区尺度上水系统中各单元的水循环利用和碳排放过程的协同,缺少园区整体低碳近零排放的实践.因此,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新产业园区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析园区典型产业的水系统用水、排水特征和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面向低碳约束的高新产业园区水网络优化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水资源禀赋,灵活组合应用分质利用-源头减碳、资源回收-强化减碳、节能减排-能源再生、深度净化-生态回用、再生利用-综合控碳的"五级处理-五级减碳"园区污水低碳近零排放的新模式,为高新产业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低碳园区碳排放碳减排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同优化

    "城镇供排水系统节能减碳与绿色发展"专刊

    王志伟
    前插1-前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