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钢渣碳酸化及微生物矿化提升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吴跃东闾文岳昌盛吴龙...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CO2排放大国,水泥、钢铁、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节能降碳势在必行.钢渣碳酸化是利用冶金固废转炉渣吸收捕集温室气体CO2的低碳技术,既可实现CO2捕集消纳,还可通过碳酸化反应实现钢渣的安定化处理,提升钢渣建材制品性能.因此,钢渣碳酸化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基于此,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钢渣碳酸化技术研究、发展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前沿的微生物碳酸化钢渣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提出应加强开发低投入、高成效的碳酸化效率提升技术,如钢渣微生物碳酸化技术,在保证碳酸化钢渣凝胶特性的同时,同步提升钢渣碳酸化效率和速率,以具有实现钢渣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的重大意义.

    钢渣碳酸化微生物应用

    微生物改性肥槽回填土试验

    胡建伟陈学龙张衡刘昊东...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城市建设中,狭长且超深的基坑肥槽因作业空间受限回填质量普遍偏低,肥槽回填土后期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渗水以及抗浮等问题,亟待采取新型有效的措施提高肥槽回填质量.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作为一种新型加固技术,可用于提高回填土强度并降低回填土渗透.为探究MICP技术应用于肥槽回填土的改性效果,以室内试验为先导,探讨2种改性方法在不同菌液细胞浓度、胶结干粉施加比例及胶结液浓度的配比下的改性效果,再将最佳配比的改性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验证.结果表明:2种改性方法中渗流法相较于拌制法胶结质量可控、改性效果更好.渗流法最优添加物配比为10倍稀释的菌液及低浓度0.5 mol/L∶0.5 mol/L(尿素与氯化钙浓度比例)的胶结液.现场验证试验改性后肥槽回填土相较于常规措施回填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174.2%~772.7%,压缩系数值减小0.09~0.41,孔隙比减小0.08~0.5,渗透系数降低1~4个数量级.改性后肥槽回填土对比常规措施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基本消除,阻隔地下水渗流能力增强,回填质量显著提高.

    MICP土体改性狭长深肥槽回填土回填质量

    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小试

    游洋洋梁增强霍宁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典型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温解吸、化学氧化和热解吸修复技术,对高污染(>120 mg/kg)和低污染(<25 mg/kg)土壤中苯、1,4-二氯苯和1,2-二氯苯进行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常温解吸技术(生石灰+机械翻动)、化学氧化技术(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热解吸技术(200~400 ℃)对污染土壤中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均有显著的去除作用,但不同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常温解吸技术、碱活化过硫酸钠氧化技术在实验条件下尚不能完全满足修复要求,而热解吸(最优条件:温度为400 ℃、停留时间为20 min)技术对低污染和高污染土壤中3种目标污染物均能修复达标.

    化学氧化常温解吸热解吸挥发性有机物土壤修复

    基于电磁场模拟微波对土壤苯系污染物的脱附研究

    王树桥袁京周郭婧涵张丁超...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波热脱附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凭借高效、清洁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多数微波土壤热脱附研究装置均由家用微波炉改造而来,无法满足微波热脱附实际应用所需的高功率、高精度温度控制等条件.因此,选用苯系物中的邻二甲苯作为目标污染物,以自配污染土壤为样品,采用自制微波热脱附装置为平台进行实验,针对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时长、土壤含水率等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影响实验.同时,构建微波加热土壤模型,设置相同条件,并得到相符的结果.并利用该模型推测其他单因素影响实验的假设.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微波对土壤热脱附的最佳功率为1600 W,热脱附时间为27 min,含水率为17%,推测样品放置于临近加热腔中心位置时对邻二甲苯去除率最佳.

    土壤修复微波热脱附电磁模拟邻二甲苯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修复效能

    罗皓丽李海红马倩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炼油厂周边土壤中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及对土壤的修复效果.根据血平板、排油圈实验选定1株优势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编号为M-8,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TLC、红外光谱分析测定菌株M-8产生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为使菌株产生更多的表面活性剂,采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8.15,蔗糖为21.8 g/L,磷源为12.33 g/L,发酵培养3 d条件下,菌株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可达到(1.305±0.05)g/L.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石油降解率、脱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为指标,测定处理48 d后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处理48 d后,添加菌株组石油去除率达到91.23%,且添加菌株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及呼吸强度远高于未添加菌株的土壤.

    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响应面优化微生物修复

    锑生态环境风险与水质基准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张金凤徐成斌郭飞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锑生态环境风险和水质基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22年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数量、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指标,并采用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键词演化分析来揭示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表明:锑生态环境风险和水质基准研究领域文献数量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贡献最多.其研究点主要集中在锑污染的来源、传输、转化、生态效应等方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锑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是当前研究的热门方向,而锑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关键词演化分析发现,锑污染物的检测与监测、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锑的生物富集与转移、锑的迁移转化与去除技术等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锑生态环境风险和水质基准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为锑的科学利用与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锑基准风险评估文献计量学VOSviewer

    机场典型霾过程大气消光特性及能见度预测模型

    郑宸王璇王立婕马思萌...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能见度是机场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究机场低能见度天气形成机理、准确预测能见度变化趋势对保障航空交通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选取天津机场为研究对象,开展大气光学参数、污染物浓度及气象条件监测,研究了 2020年12月08-23日一次典型霾天气过程中机场大气消光特性,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 tree,GBRT)分别构建机场能见度预测模型,对比并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在天津机场冬季一次典型霾污染引起的低能见度过程中,大气总消光系数Bext为37.4~891.7 Mm-1,平均值为346.0 Mm-1.其中,Bsp、Bap、Bag、Bsg对Bext的贡献占比分别为73.7%、11.7%、5.9%和8.7%,气溶胶污染是造成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GBRT分析显示1 μm以下粒子对总消光的相对贡献最大.同时,大气黑碳(BC)和NO2也会通过消光作用降低能见度.利用气象参数和污染物浓度数据,通过GAM和GBRT模型均可以对机场能见度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其中GBRT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GAM模型,表明GBRT模型可在多发的霾天气中提供准确可靠的机场能见度预测.

    机场污染大气消光特性低能见度预测广义加性模型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

    圆筒和褶皱滤袋过滤风速分布的数值模拟分析

    闫彩莲林秀丽胡隆基柳静献...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袋式除尘器滤袋由圆筒变为褶皱结构的升级改造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滤袋长度和结构、理论过滤风速、渗透率对圆筒滤袋和褶皱滤袋纵向过滤风速均匀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过滤风量不变时,将圆筒滤袋改造为不同长度褶皱滤袋后过滤风速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褶皱滤袋较同长度、同外径、同过滤风量圆筒滤袋过滤风速分布不均匀,且随袋长增加均匀性变差,袋长超过4 m的褶皱滤袋上部1/4处过滤风速迅速增大,甚至超过圆筒滤袋;随理论过滤风速的增加,褶皱滤袋下部过滤风速变化不大,但上部1/4处过滤风速迅速增大,故褶皱滤袋理论过滤风速的设置不宜过高,以<0.63 m/min为宜;随着滤袋渗透率的减小,滤袋整体过滤风速分布不均匀,褶皱滤袋差异性更加显著,因此其清灰阻力不宜过高.将L=8 m的圆筒滤袋改造为L=5~8 m的褶皱滤袋后,滤袋越长,理论过滤风速越小,过滤风速均匀性越差,综合考虑过滤风速及其均匀性两方面因素,建议将袋长设计为7 m.

    过滤风速滤袋长度褶皱滤袋袋式除尘器数值模拟

    中国车用空调制冷剂减排情景预测及管控建议

    彭頔王帅滨马冬纪亮...
    23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球的1/2以上.HFCs是重要的空调制冷剂,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建立了车用空调制冷剂排放清单及预测模型,以HFCs国际履约和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结合车用空调制冷剂排放管控现状、汽车保有量发展趋势等,对基准情景、强化情景和国际对标情景下的车用空调制冷剂排放量和消费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行业发展和管控目标,对不同减排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我国车用空调HFCs减排的管控建议.

    车用空调氢氟碳化物排放清单碳中和制冷剂情景预测

    建筑垃圾空间分布、体量及变化量监测和模拟交叉学科研究进展

    周磊李亚兰张超群宋文...
    24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垃圾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其产生量、变化量难以估算和准确监测,测绘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建筑垃圾的多源遥感精准识别、堆放量和变化量的准确监测与模拟,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揭示城市建筑系统代谢机理的基础和关键.从多学科交叉视角,梳理国内外建筑垃圾空间分布、体量估算及变化监测与模拟的发展趋势和代表性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支撑环境保护和城市建筑代谢的深入研究.将建筑垃圾监测及其空间分布分为传统方法和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辅助的遥感识别方法进行总结.建筑垃圾的体量估算方法包括基于统计数据和基于立体模型的估算方法.最后总结了建筑垃圾变化量动态监测和城市建筑代谢模拟的研究现状.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对提高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的监管水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建筑代谢的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城市建筑代谢识别变化检测深度学习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