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对近海抗生素污染的贡献:以杭州湾为例

    李菲菲苏志国曹丰母清林...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污染形势严峻的东海杭州湾(HB)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探究6类77种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近岸纳污区和近海地区的组成和分布规律.检测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对抗生素的去除率介于31.1%~88.8%,其中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去除率最高,平均为80.3%.污水厂出水排入相应的近岸纳污区,嘉兴(JX)纳污区检出53种抗生素,平均浓度为48180.7 ng/L,上虞(SY)纳污区检出63种抗生素,平均浓度为341.2 ng/L.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是SY纳污区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而JX纳污区抗生素受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影响小,明显受到含有兽用抗生素的其他污染源影响.近岸纳污区汇集了含抗生素废水后,成为近海抗生素污染的"源".近海检出51种抗生素,平均浓度达189.5 ng/L.抗生素浓度从近岸向近海扩散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尤其以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衰减幅度最大.

    抗生素污水处理厂近岸纳污区近海杭州湾

    城镇污水处理厂N2O排放: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

    张亦藜刘辉钱晓雍
    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污水处理厂是重要的氧化亚氮(N2O)排放源.归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工艺城镇污水处理厂N2O排放特征,从运行参数优化和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层面分析了 N2O减排措施.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N2O排放量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污水处理高于污泥处理的特征.在"双碳"背景下,N2O减排不宜以NO等副产物和能耗的增加为代价.城镇污水处理厂可采用敞开式池体加盖加罩、精确曝气系统等工程措施,在无大幅电耗增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改善反应条件,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N2O减排;同时,推进好氧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耦合好氧-缺氧氮分解工艺等新技术产业化,并将尾水及侧流污水N2O处理设施纳入建设,助力城镇污水处理厂近零排放.总的来说,运行参数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城镇污水处理厂N2O减排,对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意义深远.

    城镇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N2O排放特征运行参数新技术

    不同水质条件下污水管道甲烷排放规律及微生物作用机制

    赵刚蒋明韦志成王凤...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污水管道是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潜在来源,影响因素繁多.目前,不同水质条件对管道甲烷产排特性、底物的转化规律和微生物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解析.通过静态模拟试验探究了污水管道系统中不同污水浓度下(100~700 mg COD/L)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及甲烷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管道系统中污水COD浓度越高,VFAs和甲烷产量越高.与低浓度污水(100 mg COD/L)相比,高浓度污水管道系统中(500,700 mg COD/L)VFAs产量增长了 2.4,4.1倍,甲烷排放量增加了 8.1,21.0倍.机理分析发现,管道系统内高浓度污水有利于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等厌氧微生物的富集,并导致与胞外水解(如dacC)、胞内代谢(如yhdR)、脂肪酸生成(如pta)和甲烷生成(ftr、fwd)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表达的上调,进而提升微生物产甲烷代谢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表明:功能微生物群落(λ=0.721)和相关代谢基因的表达(λ=0.640)是影响污水管道甲烷产排的主要因素,而污水COD浓度为次要因子(λ=0.623).

    城市污水管道污水浓度底物转化甲烷排放通量功能基因

    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系统碳排放特性研究

    江沁彦马小茜刘超汪涵...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污水处理过程碳减排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垃圾焚烧渗沥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其处理系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然而,目前渗沥液处理系统碳排放特性尚不清晰,这阻碍了减污降碳方案制定与实施步伐.以长三角地区某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对其进行碳足迹核算,重点关注其在不同水质、水量条件下的碳排放特性并评估其减污降碳潜力.结果表明:渗沥液处理系统的直接碳排放量呈春夏高、秋冬低的趋势,其中,N2O是最重要的直接碳排放来源(0.4~47.7 t CO2 eq);间接碳排放量远高于直接碳排放量,电力是最大的间接碳排放来源(78.2~121.3 t CO2 eq).虽然外加碳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直接碳排放量,但会增加间接碳排放量.回收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单元中产生的CH4(0~160.3 t CO2 eq)是实现渗沥液处理系统碳中和重要途径.垃圾分类后虽然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但碳回收量有限,使得渗沥液处理厂净碳排放量增加,渗沥液处理系统从碳汇转变为碳源.总体来说,在渗沥液处理系统碳减排策略中,电力是需要重点控制的碳排放来源,可通过提高脱氮效果来减少直接碳排放量.在各渗沥液处理单元中,两级硝化反硝化(A/O)工艺的升级改进至关重要,可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焚烧渗沥液温室气体碳排放两级A/O垃圾分类

    基于Visual Modflow的重庆某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研究

    杨延梅夏铜张赟敖亮...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填埋场作为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在封场后渗滤液仍可能泄漏对周边地下水造成极大的污染风险,因此,研究填埋场渗滤液泄漏后污染物运移规律对于填埋场封场后的管理和地下水污染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仅考虑填埋区底部长期连续泄漏这一非正常工况,对生活填埋场典型污染物(COD)的运移扩散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从北向南流动,COD泄漏后向下游方向运移;填埋区底部长期连续泄漏使污染羽的扩散范围、距离、最大浓度不断增大,到3650 d时已经超出研究区边界,对右侧的CY河造成污染,因此发现泄漏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气相抽提、PRB技术等,避免污染物继续运移扩散;必须加强填埋场及其周边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定期检查维护地下水监测井,建立合理的应急响应机制.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VisualModflow数值模拟COD

    填埋场中鸟类觅食的污染物传播风险探究

    王志杰祁程楼紫阳王罗春...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填埋场中大量的剩余食物吸引鸟类进入觅食.在有机质类垃圾被消耗的同时,塑料、重金属和病原体等污染物也被鸟类携带进入栖息地,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基于现有文献报道,梳理了鸟类在填埋场污染物迁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详细分析了塑料、重金属、抗生素耐药菌通过鸟类传播的具体途径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鸟类进入填埋场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未来填埋场管理的相关建议.以期在保护鸟类生态的同时,有效降低填埋场内污染物的传播风险及危害程度.

    填埋场鸟类觅食污染物扩散环境风险

    我国城镇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的应用前景与风险管控分析

    张倬玮薛松巫寅虎孙博...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当前我国再生水管网建设滞后难题,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提出了利用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分析了我国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的应用前景,识别了风险类型和主要风险因子,提出了管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化学腐蚀、生物腐蚀、结垢和"黄水"是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的主要风险.A级再生水是供热管网补水的优选水源.pH、无机盐和有机物是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用于工业的风险因子,营养物质、重金属是用于景观环境、城镇杂用和农业的风险因子.软化、脱氧和去除有机物是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风险管控必备措施.去除营养物质,控制重金属,降低拉森指数,按比例切换水源是各情景的针对性风险管控关键要点.结合太原市水质分析了主要应用情景与管控措施的可行性,可为城镇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再生水供热管网应用前景风险管控

    火电厂烟囱高度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及启示

    任家豪肖斌陈义珍张凯...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火电厂在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后是否仍有必要采用高烟囱排放,以益阳电厂为例,用AERMOD模型模拟2种排放高度(210 m与60m)在不同气象年对益阳市国控站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典型气象年还是不利气象年,临时烟囱(60 m)相比原烟囱(210 m)对各站点大气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利影响,导致典型气象年各污染物最大 日均浓度增加8.82~20.19 μg/m3,最大年均浓度增加0.91~2.08 μg/m3,不利气象年的影响总体上大于典型气象年.同时,使用临时烟囱排放导致益阳市NO2最大占标率上升21.9%,PM2.5最大占标率上升11.4%,多个站点颗粒物超标天数增加≥2 d.考虑中国仍以煤电为主的现状,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因此应审慎考虑大幅降低排放烟囱的高度.

    火力发电厂AERMOD模型空气质量排放高度改变益阳市

    中国多区域生产消费方式转型对珠江流域用水的影响

    钟秋萌邓梓君梁雨晗李慧...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经济系统与流域水系统构成了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探究了流域内外生产消费方式转型对流域用水量的影响可为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以珠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为例,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追踪了 2007-2017年中国多区域生产消费方式转型对珠江流域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外最终需求驱动了珠江流域20%~23%的用水,且流域外生产消费方式转型对珠江流域用水量的贡献不容忽略.浙江、河北等地对珠江流域用水增量贡献较大;上海、北京对流域用水减量贡献超过流域内除广西和广东外的其他省份,主要归因于最终需求结构优化.用水强度降低是促进流域用水量减少的重要因素.然而,除通过生产侧节水措施降低流域内用水强度外,亟须突破以末端控制为主的水资源管理思路,从多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关注流域内外各地区的协同生产消费方式转型,同时从需求侧调控带动全产业链节水.

    投入产出分析结构分解分析珠江流域最终需求

    GAST-SWMM耦合数值模型在大尺度城区致涝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银雅伦侯精明李欣怡栾广学...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城区暴雨致涝风险评估对内涝整治及城市安全发展至关重要,以银川市310 km2主城区为例,建立基于GPU加速技术的城市地表积涝及地下管网排水过程的GAST-SWMM高效高分辨率耦合模型.通过实测内涝积水点信息对模型进行验证,分别模拟20年和30年一遇24 h长历时暴雨条件下研究区域规划前后的内涝区位及风险等级,并分析其内涝削减情况,绘制内涝风险图.结果表明:与实测值相比,模型模拟误差<6%,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规划后与规划前相比,积水面积峰值削减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41.6%和45.03%,积水水深峰值削减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51.74%和56.05%,且高风险积水点全部降低为中风险与低风险.耦合数值模型在大尺度城区暴雨致涝风险评估中应用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银川市暴雨易涝点防治及消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二维耦合模型数值模拟GPU并行计算技术内涝风险评估大尺度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