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孟伟

双月刊

1674-991X

hjgcjsxb@vip.163.com

010-84915126

100012

北京安外大羊坊8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号楼617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疗废物焚烧工艺配套设计优化及焚烧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任德杰
    545-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高效、安全、达标地焚烧医疗废物,对主焚烧工艺配套设备(一燃室、二燃室)设计核算并进行设计参数复核;选定锯末和木块作为标准测试废物的基体,对焚烧系统在焚烧过程中的氯化氢去除率、重金属汞去除率、燃烧效率、残渣热灼减率、烟尘去除率、二噁英排放浓度与性能评分的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热工程理论计算方法,对一燃室和二燃室体积进行计算;并测定焚烧过程中性能指标数的变化,用SPSS 22 软件进行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反算一燃室、二燃室体积分别为 1.20、3.30 m3,均小于实际炉膛内体积,满足要求.性能评分与氯化氢去除率、重金属汞去除率、烟尘去除率、燃烧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 0.965、0.966、0.982、0.997),性能评分与热灼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为-0.986),性能评分与二噁英排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为-0.957).

    医疗废物热解气化炉焚烧系统性能测试二噁英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刘芳李安琪
    551-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 2000-2023 年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研究的发文趋势、高产作者、高产机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自 2000 年以来,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呈持续上升趋势,国外高产作者聚集且合作关系紧,国内高产作者分散且合作关系疏;国外高产机构集中于发达国家,国内高产机构多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表明,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工艺、梯次利用和回收体系是研究焦点.未来应积极开展跨区域、跨学科和跨产业合作,加强高效、智能、安全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及其梯次利用产业链构建研究,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城市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生态分区识别研究

    李超牛文浩黄怀玉姚顺波...
    56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30 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 1990-2020 年共 4 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30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 5 616 km2,增幅达 179%,主要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变化;ESV在时间上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特征;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不断增加趋势,风险等级向中高风险类型转移,在空间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根据ESV与生态风险值分布,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管控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与生态保护区 4 种功能生态分区,其中严格管控区面积呈扩大趋势,重点管控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而生态保护区面积呈持续缩小趋势.

    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生态分区粤港澳大湾区

    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关系定量分析——以石家庄为例

    闫语秦耀伟平玉荣东嘉琪...
    574-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分析并揭示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石家庄为例,基于 2010 年、2015 年、2021 年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结果,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石家庄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结合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数据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21 年,研究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呈西低东高分布;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处于中等级,呈V型波动,先减小后增加,且呈西部高、中部及东部低的分布特征;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整体以负相关为主且影响程度减弱,在河流沿线及局部山区呈正相关.未来石家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措施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间的空间相关性,将中东部地区作为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发展,保护基本农田,加强滹沱河沿线生态修复,以提高生境质量.

    人类活动强度生境质量夜间灯光数据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InVEST模型

    人地共生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关系及模拟预测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谢薇薇胡宝清张礼黎
    583-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 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ESV降低,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ESV与民生福祉的耦合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与ESV 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一致;2025-2035 年ESV呈降低趋势,民生福祉、二者耦合协调性均增强,但需采取措施应对ESV降低的风险.提出了落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占补调整,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引导资本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等建议,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与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人地共生ESV民生福祉预测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

    崔腾宇赵君管梦鸾郝海广...
    592-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基础上识别关键性生态空间,同时结合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典型生态问题,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占流域总面积的 63.2%,生态极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 6.55%;青海湖流域的核心型生态空间面积为 18 746.72 km2,优先型生态空间面积为 5 324.26 km2,其共同构成的关键性生态空间占流域总面积的 81.15%;根据流域上中下游、地形等实际自然地理特征,提出构建青海湖流域"一网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关键性生态空间及典型生态问题,将青海湖流域划定为 6 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湿地生态系统网络和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关键性生态空间青海湖流域

    环鄱阳湖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研究

    彭锦臣叶长盛甘凤
    60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景观格局演变与人为干扰的关系,可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分析其 2000-2020 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度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人为干扰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2000-2020 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扩张迅速,面积增加 18.85 万 hm2;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蔓延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2020 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平均人为干扰度由 0.462 3增至 0.468 9,人为干扰较强的区域位于鄱阳湖平原,尤其以南昌市区、南昌县、鹰潭市区人为干扰较突出,且干扰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干扰强度由中部向边缘逐渐减弱,低值区分布于鄱阳湖湖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为干扰贡献主要类型;人为干扰度与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呈空间正相关,与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呈空间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环鄱阳湖城市群景观格局人为干扰多尺度综合分析空间耦合

    太行山7种药用植物性状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郭文芳陈艳梅高飞王佳乐...
    612-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太行山地区常见的 7 种药用植物挂金灯(Alkekengi officinarum)、蕺菜(Houttuynia cordata)、艾(Artemisia argyi)、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枸杞(Lycium chinense)、忍冬(Lonicera japonica)和薄荷(Mentha canad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光合、结构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植物性状差异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太行山 7 种药用植物中,薄荷和枸杞表现出较优的性状组合,其光合速率与叶干物质含量较高,蒸腾速率与比叶面积较低,且枸杞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其他植物.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叶干物质含量、植物单株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胞间CO2 浓度与叶片相对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太行山坡地 7 种药用植物性状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变异,光合和结构性状种间变异系数为 11.08%~164.42%,除植物单株生物量和根冠比表现为强变异外,其他性状均表现为中等变异;不同性状种内变异系数平均为 28.75%,处于较低水平.植物性状与土壤因子的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黏粒含量对植物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之和达 72.30%,是影响 7 种药用植物性状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且电导率与土壤pH、黏粒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挂金灯、薄荷、艾、枸杞性状变化的相关性较大,土壤含水量与活血丹性状变化相关性较大.综上,太行山地区 7 种药用植物性状差异明显,可以通过土壤pH、土壤颗粒组成及电导率等影响植物性状,应针对特定的植物品种,进行有差别的土壤改良.

    药用植物性状差异适应策略土壤因子太行山

    基于Maxent模型与电路理论的大熊猫栖息地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研究

    费勇强黄爱民罗义赵利...
    62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大熊猫栖息地内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效率和针对性,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电路理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区域为研究区,对大熊猫适宜生境及影响生境的主要环境变量进行分析,识别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结果显示:大熊猫取食竹分布、高程、土壤类型及厚度是影响区域内大熊猫生境的 4 个主要环境变量,其最适宜生境条件为存在大熊猫取食竹、高程为 2 290~3 250 m、土壤类型为暗棕壤或棕壤、土壤厚度为 65~86 cm;研究区内不适宜及低适宜区面积占比为 75.96%,区域废弃矿山范围内不适宜及低适宜区占比为 92.23%,大熊猫适宜生境较为破碎;研究区生态源地数量多且分散,生态廊道数量多且长,其分布受到废弃矿山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时,应分别从区域整体和环境变量出发,重点修复宝兴区域及荥经、石棉区域的一级生态源地和廊道,修复时主要考虑取食竹分布、高程、土壤类型及厚度等对大熊猫生境影响较大的环境变量,并参考其最适宜生境条件为目标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需加强监测管护.该方法能够发现大熊猫适宜生境的环境条件和分布范围,确定重点生态修复区域及修复策略,以此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促进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和繁衍.

    大熊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最大熵模型电路理论

    次氯酸钠电解工艺动力学调控及在污水处理中消毒效果

    高峰高升陈涛李毓...
    63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次氯酸钠电解工艺的产氯量和满足城镇污水处理站深度处理单元出水的消毒要求,从反应动力学角度,探究次氯酸钠电解工艺的电解参数如盐水浓度、电流密度和电解温度对次氯酸钠生产过程的影响,分析深度处理单元出水水质对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影响,明晰电解参数和出水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盐水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温度和电解时间分别为 40 g/L、20 A/dm2、32℃和 2.5 h时,能够有效控制温度影响、析氯电位、歧化反应和活化能,并使次氯酸钠产量提高到 9.28 g/L.当次氯酸钠的投加量至少为 5 mg/L和控制接触反应时间为 5 min时,次氯酸钠对粪大肠杆菌群的灭菌性比其对COD和氨氮的氧化性更占竞争优势,并将水样中粪大肠杆菌群数减少至 102.97 个/L,达到了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中细菌学指标要求.

    电解质次氯酸钠电流效率电解反应次氯酸钠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