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孟伟

双月刊

1674-991X

hjgcjsxb@vip.163.com

010-84915126

100012

北京安外大羊坊8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号楼617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及共生网络分析

    尚耘旭古雄杰余红郑涵云...
    719-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是微塑料的主要储存库,微塑料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后可以形成与周围环境显著不同的"塑料圈",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外源添加微塑料颗粒模拟不同程度的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探究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微塑料污染会对土壤中微生物属水平细菌和真菌群落带来极大改变,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微塑料处理高浓度组真菌群落特有属数量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5),且微塑料污染引起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共生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高浓度组微塑料添加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大于非根际土壤.研究结果提示土壤真菌群落对微塑料污染的响应程度大于细菌群落,未来土壤微塑料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重视根际土壤监测.

    微塑料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

    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修复技术

    李信茹董翠敏石峰周民...
    73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农膜破碎、污水灌溉等活动,土壤中的微塑料含量与丰度正逐渐超越海洋,并成为土壤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土壤生物能吸收土壤微塑料,其中粮食作物中的微塑料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人体微塑料暴露风险,此外,土壤微塑料也会直接对土壤产生毒性.概述了微塑料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来源、迁移等环境行为,重点综述了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塑料能通过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植物侧根裂缝及动物运动等在土壤环境系统中迁移转运;2)微塑料能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生长发育、动物行为和微生物多样性;3)微生物和酶能降解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并直接减少土壤系统中的微塑料,而生物炭可以减轻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三者均为土壤微塑料修复技术的潜在选择.最后,提出了土壤微塑料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微塑料的污染防治提供指导.

    微塑料污染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

    武都水库微塑料的赋存特征研究

    李全威余红杨轲古雄杰...
    74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水库水体与生物体的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以武都水库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丰水期采样并分析水库内不同水域表层水和鱼体内的微塑料.结果表明:2022年9月武都水库表层水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63.61±16.26)个/L,库首、库中和库尾微塑料丰度无显著性差异;鱼体胃肠道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3.61±8.43)个/g,鱼鳃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2.22±4.99)个/g;肌肉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4.66±3.34)个/g,肌肉中微塑料的丰度显著低于胃肠道和鱼鳃(P<0.05).微塑料组分和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和鱼体微塑料均以聚氯乙烯占比最多,其次为聚酰胺,水体和鱼体中的微塑料均以小粒径(20~50 μm)的微塑料为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库水体与鱼体组织中的微塑料在化学组成和粒径组成上显著相关(P<0.05).

    微塑料水库地表水淡水鱼赋存

    微塑料对冰生消及密度的影响研究

    王志超康延秋李卫平窦雅娇...
    750-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海洋及淡水中塑料垃圾数量的急剧增加,以乌梁素海为代表的寒区淡水湖泊中微塑料含量增长显著,冰封期结冰会促进微塑料富集于冰盖中,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在寒区冰冻区的环境迁移特点,利用自制结冰装置试验模拟湖水结冰期、融冰期,揭示微塑料对冰厚度增长率、消减率以及冰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的赋存促进冰生长,并且冰厚度增长值随微塑料丰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微塑料阻碍冰层融化,随着微塑料丰度的增加阻碍作用愈加明显.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冰样密度进行观测发现,冰密度的变化是微塑料丰度和结冰温度为主导、微塑料粒径存在微弱影响的一种共同作用,微塑料丰度和结冰温度会对冰的生消过程和冰密度的变化造成影响.

    微塑料室内试验增长率消减率密度

    瓶装饮用水中微塑料的含量研究

    郑涵云武志鑫李全威杨颖...
    758-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瓶装水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特征(水源及包装材料)和小粒径微塑料检测方法的瓶颈问题,选择市面上常见的不同品牌及不同类型的瓶装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对水中5种微塑料(PP、PE、PS、PVC、PET)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瓶装水中微塑料主要成分为PVC[(2.95±2.03)μg/L]、PET[(1.84±2.14)μg/L]及PE[(1.86±1.84)μg/L];国内外不同品牌瓶装矿泉水中PVC和PET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E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牌纯净水之间PVC和PET含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PE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瓶装水中微塑料的赋存情况受到水源水中微塑料污染情况的影响和包装材料微塑料的释放影响,通过比较分析瓶装饮用水中微塑料赋存特征可为未来制定降低饮用水微塑料摄入风险和健康风险防控相关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微塑料瓶装水饮用水瓶身材料瓶盖材料塑料包装

    吸入暴露途径下纳米塑料在SD大鼠体内的富集特征研究

    董小艳杨波谢颖李明姣...
    76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吸入暴露纳米级塑料在生物体呼吸系统以外组织上的富集特征,以100 nm聚苯乙烯微球对SD大鼠进行2 h短期吸入暴露,使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鼠肝脏、肾脏、心脏以及脑组织上的聚苯乙烯浓度.结果显示:暴露组大鼠肾脏、心脏和肝脏中的浓度[(0.416±0.143)、(0.633±0.278)和(0.617±0.179)g/g]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0.249±0.020)、(0.070±0.096)和(0.101±0.140)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2组大鼠脑组织均未检出聚苯乙烯.研究表明,100 nm聚苯乙烯微球吸入暴露2 h后,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在大鼠肝脏、肾脏、心脏中形成沉积.通过探讨纳米级塑料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特征,为深入开展吸入纳米塑料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吸入暴露SD大鼠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进口再生塑料颗粒中特征污染物的筛选及污染特征研究

    白月娇林晔岳波孟棒棒...
    769-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进口再生塑料颗粒中污染物的污染特性,选取5种不同类型的进口再生塑料颗粒,基于来源及再生利用过程分析其可能含有的污染物类型,筛选出重金属、双酚类化合物[包括四溴双酚A(BPA)与四溴双酚S(BPS)]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3种特征污染物进行污染特征分析.结果发现,5种再生塑料颗粒中检测出6种重金属,包括Cr、Mn、Pb、Cd、Cu、Hg,其中Cr、Mn、Pb的浓度相对较高;5种再生塑料颗粒中BPS的检出率达100%,BPA的检出率为20%~100%,且BPS浓度大于BPA,这可能与实际生产中使用BPS等代替BPA有关;5种再生塑料颗粒中检测出的VOCs中,除二氯甲烷外均为苯的同系物.研究结果可为塑料颗粒后续的再生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有助于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进口再生塑料颗粒的管控.

    再生塑料颗粒特征污染物重金属双酚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

    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碳排放影响因素与情景分析

    于晓燕沈碧霞吴雨彤高雅娴...
    778-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为探讨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预测碳排放峰值,选取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2005-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岭回归和扩展STIRPAT模型探究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等6个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七盟市碳排放的影响,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七盟市2023-2035年碳排放变化趋势和达峰量.结果表明:2005-2022年七盟市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DP的增加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量增加;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七盟市碳排放量增加,而人口规模和人均GDP的交互作用、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交互作用能有效抑制该地区碳排放量增加;6种不同预测情景下七盟市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高碳情景和基准情景模拟下2030年碳排放量均未达到峰值,而其他4种情景碳排放量均在2030年出现峰值,且此4种情景模拟下碳减排的效果依次为全面低碳情景>能源强度降低情景>碳排放强度降低情景>产业结构优化情景.因此,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工业技术突破性发展是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实现经济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目标的最优策略.

    黄河流域碳排放情景分析法STIRPAT模型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安徽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

    陆彪郝永康陈德敏王索军...
    78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区域层面开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预测分析,以安徽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LEAP-Anhui预测模型,设计了基准情景(BAS)、发展规划情景(DPS)、节能减排情景(ERS)3种情景,预测了安徽省未来3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结果显示:到2035年,BAS情景下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 459×104t(以吨标准煤计),相比BAS情景,DPS与ERS情景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下降了 20.6%、30.7%,其中ERS情景的能源消耗总量于2030年实现达峰,峰值为16 416×104t;BAS情景下,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到2035年已达到512.2×106t,年均增长率为2.6%.DPS与ERS情景下,碳排放总量分别于2030年(389.1×106t)、2025年(357.2×106t)达到峰值,均能够完成我国提出的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承诺.基于碳约束目标对于安徽省能源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在约束路径下,分配给三大系统清洁能源的比例分别为:第三产业39.3%、居民生活23.3%、第二产业37.4%,最小清洁能源需求量为107×1016J,在能源需求总量中的占比为20.6%.

    发展路径预测LEAP模型情景分析清洁能源能源结构优化

    提标升级对乡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特征的影响

    刘思玉张建强白华清汪锐...
    798-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背景下,乡镇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协同势在必行.基于成都市某乡镇市政污水处理厂2016-2022年水质水量数据,分析提标升级前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的时间变异性,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评估直接、间接碳排放强度特征,探究提标升级前后碳排放量对季节、水质及污染物削减量的响应.结果表明:1)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从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升级为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法(AAO-MBR)后,出水水质满足DB 51/2311-2016《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升级后通过增加碳源、利用MBR膜截留污泥等措施,使出水水质指标更加稳定,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更高;2)提标升级后,直接、间接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296和1.082 kg/m3(以CO2当量计),分别增加41.59%和105.70%,且夏季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升级前后的间接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直接碳排放强度;3)提标升级后,总碳排放强度增加了 0.643 kg/m3(以CO2当量计),工艺升级导致的电耗增加,使得间接碳排放强度变化更显著.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在提高处理效能的同时也增加 了碳排放量,建议在工艺改造中协同考虑污染物去除与能耗控制,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碳排放特征提标升级污水处理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法(AAO-M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