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源及水力负荷对渗滤系统污水处理效果影响

    周子琳严群丁越蔡若宇...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污水能否有效处理是影响农村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地下渗滤系统能有效处理农村污水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其存在可承受的水力负荷较低、脱氮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性能及脱氮效果,文章选用不同物化性质的填料对地下渗滤系统进行改良,对改良地下渗滤系统中COD、TP、NH4+-N、TN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补充碳源、不同水力负荷、不同改良填料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葡萄糖为碳源时对COD、TP、TN平均去除率更高;在系统可抗冲击负荷范围内,提高水力负荷能增强系统的脱氮效果;在改良系统中添加生物基质能在不影响其他污染物去除的情况下,同时增强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脱氮效果.

    地下渗滤系统碳源水力负荷煤渣生物基质脱氮

    适用于低氨污水的高效氨氧化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氨氧化特性

    高慧娟向斯程凯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生活污水中富集得到了一种培养物,其中的唯一自养氨氧化菌被命名为Nitrosomonas europaea SH-3.研究了亚硝氮浓度、盐度、温度和pH对其生长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在低氨污水中的脱氨效果及最大比增长速率.结果 表明,该培养物的半数抑制亚硝氮浓度<500 mg/L,半数抑制盐度为0.5%~1%(以NaC1计);最适生长温度为32.2℃,最适pH为7.7.该培养物在低氨污水中的氨氮去除率能达到92.64%~100%,最大比增长速率为(2.34±0.35)d-1,最短代时为(7.28±1.07)h.该培养物生长迅速,对氨的亲和力高,在低氨污水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自养氨氧化菌亚硝化单胞菌比增长速率代时低氨污水

    剩余污泥中活性成分提取及其酸洗缓蚀行为研究

    丁杰伟冯宪凤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失重法,考察了从剩余污泥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对A3碳钢在10%盐酸中的缓蚀作用,然后通过热力学研究了缓蚀剂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污泥水解时37%盐酸加入量8mL、水解时间18h、水解温度(99±0.5)℃可有效地提取污泥中的活性成分,失重法结果表明缓蚀剂的加入可有效抑制钢铁在HCl中的腐蚀,在(30±0.5)℃下缓蚀率可达到88%以上,随着温度升高,缓蚀性能下降.该缓蚀剂在A3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为放热、熵增的自发过程.

    剩余污泥活性成分A3碳钢缓蚀作用吸附行为

    重力驱动式微滤对屋面雨水处理效率研究

    陈仕光陈秋丽林冲孙洪伟...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水水质、能耗是雨水利用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实验室规模的重力驱动式膜滤系统,用来处理典型屋面雨水,考察了该工艺对浊度,SS,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 表明,重力驱动式微滤膜对屋面雨水具备良好的去除效果,浊度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1.5%~96.2%,41.7%~69.8%.受限于微滤膜对小分子物质的低截留率,该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NH3-N与UV254的去除效果不如浊度与SS,去除率分别为16.7%~67.3%,11.1%~57.9%与4.3%~45.7%,但出水依然能稳定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该工艺连续运行30 d无清洗,膜通量稳定在25~40 L/(m2·h).实验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这种简便、无能耗的重力驱动微滤工艺可以高效地处理雨水,对于以非饮用为目的的水处理以及分散供水具备经济适宜性.

    雨水回用膜滤去除率膜通量

    三维荧光指纹谱在水体污染溯源中的应用进展

    白小梅李悦昭姚志鹏孟凡生...
    172-18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荧光指纹谱技术是一种新型水污染溯源技术,通过不同水体所表现出的荧光特征差异,进行水体污染监测、来源识别与追溯.文章基于三维荧光指纹谱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前常用的三维荧光指纹谱的解析方法;总结了三维荧光指纹谱技术在污废水中的应用,以及基于荧光峰及荧光指纹谱开展污染源解析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荧光指纹图谱库构建技术框架.研究可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三维荧光指纹谱水污染污染溯源荧光指纹图谱库

    HAP结晶类介稳区特性及其在低磷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周梨聂小保金筱英蒋昌波...
    18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综合均相与诱导结晶法构建羟基磷酸钙(HAP)结晶类介稳区,借助类介稳区特性分析,寻求优化的HAP结晶条件,以期提高HAP结晶除磷技术对低磷污水的适应性能.结果 表明,HAP类介稳区的分布,与诱导结晶条件如初始Ca2+浓度和终态pO43--p、OH-浓度,以及晶种类型、粒径、投加量相关.优化上述结晶条件可增加类介稳区宽度,提高对低磷污水适应性,并达到抑制均相结晶、改善结晶产物固液分离性能的效果.优化条件下,HAP诱导结晶可将典型低磷污水——污水厂二级出水中PO43--p浓度由1.0 mg/L降至0.5 mg/L甚至0.3 mg/L以下,同时出水pH值控制在9.0以下.去除的磷以HAP形式进行回收利用.

    HAP类介稳区诱导结晶低磷污废水晶种

    能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吴景辉张戈王耕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山西省2000-2016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与人均能值生态足迹,选择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定量评估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2000-2016年山西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人均能值生态足迹逐年升高;研究期间,山西省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足迹压力指数逐年升高,生态协调系数逐渐趋近于1,万元GDP生态足迹数值在逐年降低.2000-2016年山西省一直处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山西省因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越来越差,但资源利用率却在逐年提高,能源富集区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相当严峻.

    能源富集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山西省

    尼洋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关联分析

    郝守宁董飞刘晓波黄爱平...
    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尼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用该流域2018年8月TM遥感影像图作为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获取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图.借用ArcGIS的水文及空间分析功能,将流域划分为7个子流域,并分析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18年9月现场采取的水样检测结果,分析COD、TP、TN及NH4+-N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各子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其之间的统计关系,研究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之间的联系,以期为藏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区内的河流水质保护提供科学借鉴.结果 表明:COD、TN及NH+-N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尼洋河中游水质最优.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未利用土地与林地起汇作用,建设用地起源作用,从水质指标响应程度上看:对TN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对NH4+-N和COD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水域和林地,流域内TP的空间特性与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不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土地利用水质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尼洋河流域

    渗滤液腐蚀黏土衬垫的力学特性及孔隙变化

    钱琪所孔慈明孔繁亮
    2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垃圾渗滤液腐蚀条件下原状黏土衬垫的服役功能变化规律,该文通过柔性壁渗透试验、三轴剪切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试验,研究不同质量分数垃圾渗滤液对原状黏土的渗透、抗剪强度特性和孔隙结构的破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原状土的渗透系数时程曲线的峰值和稳定值均与垃圾渗滤液浓度呈负相关,渗滤液溶液质量分数为0%~100%,原状土渗透系数为0.29×10-9~6.13×10-9cm/s,均满足填埋场衬垫的防渗要求.原状黏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渗滤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溶液质量分数ω由0%增加至100%,c、φ值分别降低了29.81%和50.00%.垃圾渗滤液对土样孔径为0.01~0.75 μm孔隙影响较为显著,对11.06~67.87μm孔径的孔隙影响较弱.溶液质量分数由25%增长至100%,孔径为0.01~0.75 μm的孔隙体积减小了10.54%~60.08%.

    填埋场衬垫垃圾渗滤液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孔隙

    基于好氧丝状生物膜的白腐真菌垃圾渗滤液处理体系构建

    曾忠强余双涵周成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实现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的连续生长,是白腐真菌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难题.针对此问题,作者研发中空的脉管载体,其上固定的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可从载体的外部和中空内部同时获取氧和基质,实现生物膜的连续生长;继而还构建出新型的白腐真菌反应器控制气泡和废水流向,减少对生物膜的冲击,并在非灭菌条件下以批次运行的方式实现P.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连续401 d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33~199 U/L)表达;完成了18批次(401 d)的垃圾渗滤液的连续处理,NH3-N和COD去除率分别达83%~97%和56%~74%.这表明:固定于脉管载体的P.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实现了在垃圾渗滤液中长期的连续生长,并成功构建出能连续运行的白腐真菌垃圾渗滤液处理体系,为白腐真菌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脉管载体白腐真菌反应器好氧丝状生物膜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垃圾渗滤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