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滤工艺对反渗透浓水处理效能分析

    马同宇张博刘楠楠季民...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渗透浓水属于典型的高盐废水,直接排放会对受纳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带来一定的环境隐患.该研究采用纳滤技术作为反渗透浓水处理工艺,开展反渗透浓水预处理试验,探讨进水含盐量、硬度和碱度、悬浮性颗粒物、离子污染物、有机物和SDI指数在反渗透浓水中的存留情况.试验得出SO42-浓度在30 mg/L左右,去除率在99%左右,透析液中主要离子为Cl-与Na+,蒸发后可结晶为纯度较高的NaCl和Na2SO3,反渗透浓水中各污染指数有效去除,说明纳滤技术在浓水预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反渗透浓水纳滤影响因素

    微藻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周浩媛陈军盛彦清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污染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各类新兴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涌现,廉价高效的生态治理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了普遍关注.微藻生物技术的处理工艺主要分为开放跑道池培养体系、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体系以及固定化培养体系等.微藻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水中氮、磷、硫、难降解有机物及重金属等的同步转化去除,并可应用于市政污水、养殖废水、工业排水等不同类型的水处理工艺中.在处理过程中,藻种的筛选、工艺条件的操控以及反应器的选型,均会对处理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该文通过对微藻去除有机物、氮磷硫、重金属等不同污染要素的机理、效率以及工艺特点的总结分析,评述了当前微藻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微藻技术用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前景与主攻方向.

    微藻污水处理污染物去除污水资源化利用

    UV/SO32-体系降解水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刘胜兰刘义青付永胜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UV/SO32-是一种新型的高级还原技术,能够产生具有强还原性的水合电子(eaq-)并高效还原降解目标污染物.该文介绍了UV/SO32-工艺降解污染物的基本原理,概述了紫外光波长及强度、溶液pH、SO32-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解氧、常见共存物质等因素对UV/SO32-体系降解污染物效率的影响,分析了该工艺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有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紫外光亚硫酸盐水合电子高级还原技术

    环境农药残留的人体毒效应和修复技术综述

    陈禹欣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人口对粮食作物需求量的增加,农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愈加明显.施用农药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或环境中,之后直接或间接地进人人体,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鉴于当下需求,越来越多的农药残留修复技术开始出现,生物炭、高级氧化、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人工湿地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级氧化等新兴技术在农药残留修复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今后还将进一步研究这些技术,提出更绿色、高效、经济的农药残留治理措施,使其更好地投人实际工程应用.该文综述了农药残留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和部分修复技术,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展望,可为今后的农残研究提供参考.

    农药残留人体健康修复技术展望

    大气颗粒物中稀土元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李小成张梦君柳亚龙董娴...
    18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中,稀土元素是大气中不易被生物降解且具有生物蓄积性的组分之一,能以颗粒物为载体及传输媒介迁移转化,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治理大气颗粒物中稀土元素污染首先要对其来源进行解析.该文概述了大气颗粒物中稀土元素的测定与来源解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大气颗粒物稀土元素来源解析分布特征风险评估

    喀斯特关键带洞穴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周忠发石亮星范宝祥汤云涛...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重要的一环,喀斯特关键带洞穴系统碳循环是不可忽视的.岩溶区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使洞穴系统碳循环复杂且不可知,为了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失汇现象,对洞穴系统这一次级碳库碳循环路径及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洞穴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果,包括CO2迁移和以同位素为媒介来揭示碳循环过程的经典案例研究,将洞穴系统碳循环路径分为4个部分:垂直“黑箱”的碳循环、水气交换中的碳循环、通风效应(烟囱效应)中的碳循环与其他碳源.喀斯特关键带洞穴系统碳循环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中应注重人类活动与洞穴系统之间碳贡献比较、洞穴上覆至洞内的碳转移转换机制的研究、碳转移过程中的量化以及碳储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洞穴系统喀斯特关键带碳循环

    场地大气沉降与潜在径流污染风险模拟与评价

    王怡蓉董士伟潘瑜春朱庆伟...
    208-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地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是场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以首钢北京石景山厂为例,基于GIS对场地大气沉降污染风险和潜在径流污染风险进行模拟与评价:首先通过空间化污染系数和风玫瑰图获取大气沉降污染风险空间分布,计算水流动力指数,获取潜在径流污染风险空间分布;其次结合104个不同深度的土壤样点数据,利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评价污染风险模拟结果;最后基于自然断点法对污染风险模拟结果分区,并以土壤样点污染超标率来评价分区合理性.结果 表明:大气沉降污染风险模拟值仅在0~1 m、1~3.5 m深度土壤样点的污染超标与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潜在径流污染风险模拟值仅在3.5~5 m深度土壤样点的污染超标与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0~1 m、1~3.5 m深度样点的污染超标率随大气沉降污染风险等级升高而增大,3.5~5m深度土壤样点所在风险区等级越高,其污染超标率越高,场地风险模拟结果与分区评价结果趋势一致.该方法污染风险模拟评价结果可为场地管理与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场地大气沉降潜在径流风险模拟分区评价GIS显著性检验

    基于电路理论的农耕平原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亳州市为例

    童亮姚晓洁王霞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保障.该研究以亳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电路理论的方法,通过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固定3项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划定亳州市生态源地,并利用InVEST软件计算亳州市生境质量,模拟其生态阻力面,最后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出亳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 表明:亳州市共具有16个生态源地,形成16条生态廊道、21个关键夹点,并划分出两级生态改善区;整体空间格局以利辛县为中心节点,表现为“涡阳-利辛-蒙城”轴线式结构,而谯城区的生态格局遭到割裂,生态源地孤立;随着走廊宽度阈值变化,生态廊道范围随之变宽,并会产生新的连接路径,使得中心城区能与三县的生态资源连接起来.亳州市地处皖北传统农区,具有典型农耕平原特性,地表构成相对单一且均质,采用电路理论模拟亳州市生态安全格局,针对性更强,应积极维持、保护生态夹点,并逐步清除生态障碍,促进亳州市生态格局的全面构建.

    生态安全格局电路理论农耕平原地区亳州

    重庆市“一区两群”生境质量及其地形梯度分异

    刘婷邓伟周渝罗旭...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定量化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育、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利用InVEST模型对重庆市“一区两群”2000-2018年间生境质量进行定量化评价,并结合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探讨了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 表明:(1)研究区主导景观类型为耕地,其次是林地,两者面积占比达80%以上;研究时段内,林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连续减少.(2)研究区生境质量总体较优,但时段内略有下降;空间分布上,渝东南和渝东北生境质量相对较好,生境质量指数均值分别为0.792和0.723,都市区生境质量均值仅为0.614;空间变化方面,都市区生境质量呈持续退化趋势,渝东南生境质量持续变好,渝东北生境质量变化不明显.(3)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空间分布地形梯度效应显著,高生境质量分布与林地、草地景观在Ⅳ~Ⅴ级地形位呈主导优势,而低生境质量分布则与耕地、建设用地在Ⅰ~Ⅱ级地形位关联明显.(4)该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市国土空间差异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但就InVEST模型而言,针对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区,差异化修正诸如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同种类型不同种类生境敏感值和对生态威胁源的影响距离等参数仍需深人探讨.

    InVEST模型生境质量地形梯度“一区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