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脱氮特性

    樊笑胡子涵刘国覃利...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某垃圾渗滤液高氨氮源区污染的地下水中分离出2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兼性细菌,分别命名为H-8和H-9,经鉴定确定分别为绿针假单胞菌与弗里德里克斯堡假单胞菌.为探究菌株的脱氮特性,作者利用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法优化脱氮条件,并在最佳脱氮条件下,将单菌和复合菌应用于实际垃圾渗滤液高氨氮源区污染的地下水中.结果表明,2株HN-AD菌的最佳碳源均为丁二酸钠,pH值为7~8、温度范围为22~28℃、碳氮比(C/N)为10~13、转速为100~150 r/min时2株菌脱氮性能最佳,对NH4+-N和TN的去除效率均在96%以上,表明菌株在高氨氮地下水中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复合菌在72 h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达到了81.56%和75.77%,比最高的单菌提高了 26.32%和19.4%,证明复合菌比单菌更适用于实际水中的脱氮处理.该菌株高效同步的硝化反硝化性能表明其在处理高氨氮地下水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响应曲面法地下水复合菌

    3,5,6-三氯-2-吡啶酚的微生物降解及催化机制

    岳彩旭贾楠王圣惠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3,5,6-三氯-2-吡啶酚(TCP)属于氯代吡啶类化合物,它是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高毒、难降解残留物,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随着毒死蜱在中国的大量生产和超量使用,TCP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微生物降解技术是消除TCP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文章概述了TCP的化学结构、环境命运、生态毒性,TCP降解的微生物种类,TCP在好氧、缺氧及厌氧环境下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及TCP降解基因和酶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将为毒死蜱及TCP持久性污染土壤及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3,5,6-三氯-2-吡啶酚微生物降解催化机制

    西北五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晓瑜盖微微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五省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减碳、控碳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文章分析了西北五省碳排放变化情况,采用空间自相关刻画了在县域尺度下研究区域内部碳排放指标的空间关联性,借助趋势面模拟了研究区域内碳排放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描述了各区县碳排放总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各县域碳排放量差距逐渐增大,高碳排量县域数量明显增加,空间不均衡程度明显,多极化特征日趋显现;各区县碳排放量空间集聚模式变化程度较小,H-H集聚和L-L集聚是其主要集聚模式;高值县域逐渐向东部和南北方向中部的区域集中,分异情况逐渐显著;由技术引领的产业与生产方式优化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控碳策略.

    碳排放时空格局地理加权回归影响因素西北五省

    武汉市城区PM2.5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陈进袁畅陈雨成海容...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武汉市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该研究于2018年夏季和2019年冬季在武汉市设点采集了 PM2.5样品,分析了PM2.5及其碳质组分(OC、EC和SOC)的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同位素贝叶斯模型对碳质组分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在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702和89.897 μg/m3,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OC、EC和SOC的夏季浓度为5.628、2.811和1.574 μg/m3,冬季浓度为7.928、4.232和3.378 μg/m3.冬季OC、EC的绝对浓度虽增大,但在PM2.5中的占比却略有下降,说明冬季PM2.5浓度的上升更多归结于无机组分的增加.武汉市夏季PM2.5中碳组分各污染源贡献率依次为柴油车(50.14%)>C3植物燃烧(30.54%)>汽油车(11.28%)>煤燃烧(6.20%)>C4植物燃烧(1.84%);冬季PM2.5中碳组分各污染源贡献率依次为C3植物燃烧(36.22%)>柴油车(35.69%)>汽油车(16.09%)>煤燃烧(9.35%)>C4植物燃烧(2.66%).武汉地区PM2.5中碳组分影响最大的是机动车的污染,柴油车的影响突出.

    武汉PM2.5碳质气溶胶来源解析

    和田市大气颗粒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李科军迪丽努尔·塔力甫王新明艾力江·努尔拉...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集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2020年1月(非沙尘)和2020年7月(沙尘)2个不同时期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并采用离子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分别分析可吸入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和田市城区PM2.5质量浓度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越低,而PM10质量浓度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越高;变形菌门(PM2.5:沙尘43.5%和非沙尘32.6%,PM10:沙尘33.9%和非沙尘45.4%)和厚壁菌门(PM2.5:沙尘22.7%和非沙尘28.5%,PM10:沙尘23.8%和非沙尘17.3%)是大气颗粒物中最丰富的细菌,不动杆菌属(PM2.5:沙尘16.2%和非沙尘7.2%,PM10:沙尘9.2%和非沙尘13.9%)是大气颗粒物中优势细菌属.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Ca2+对细菌群落结构分布有较大影响.气团轨迹结果表明,非沙尘期500 m气团来源于城区较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1000 m和1 500 m高度时,气团来源于中国周边国家;沙尘期气团都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

    PM2.5PM10细菌群落结构和田市城区

    河谷城市采暖季黑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

    李春燕周变红冯瞧焦丽华...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河谷型城市宝鸡市大气中冬季黑碳(BC)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光学特性,于2020年11月15日-2021年3月15日,利用AE-31型黑碳仪连续监测BC质量浓度,结合周末效应、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对宝鸡市采暖期间BC气溶胶进行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宝鸡市BC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3~4.8 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1.4 μg/m3,BC的日变化大致呈双峰双谷型;采暖期周末效应指数W值大于0,主要受工作日机动车辆限行的影响.采暖期的AAE平均值为1.64 μg/m3,AAE值整体大于1.1;12月19日起AAE值超过1.8,生物质燃烧是BC的主要来源.研究期间宝鸡市不同污染等级下污染物的主要输送气流均来自东南方向,且均为短距离传输,污染气团的活动范围呈喇叭状,与河谷东宽西窄的地形相似;采暖季WPSCF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宝鸡市本部及周围地区,河谷地形与主导风向对采暖、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产生了传输和堆积的作用,导致了 BC潜在源区的演变.

    黑碳采暖季聚类分析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2021年兰州市疫情管控前后大气污染差异对比研究

    陶会杰宋伟宏王莉娜杨燕萍...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兰州市2021年疫情管控期间(10月26日-11月14日)和疫情管控后(11月15-20日)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对比,探究了 2个时间段气象条件影响以及大气污染特征和来源的差异.疫情期间颗粒物浓度明显低于疫情后,表明疫情管控措施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有一定成效.PM2.5颗粒主要组分中,混合碳(ECOC)、富钾(K)、富钠(Na)组分占比在疫情后上升,而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占比减少;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在疫情后显著增加,并呈现夜间升高的日变化趋势;疫情管控期间及疫情后,兰州市大气污染来源均以本地生成和省内传输为主.

    颗粒物组分大气扩散条件来源解析污染传输

    重庆市臭氧污染特征分析及天气分型研究

    赵洁丁俊傑刘芮伶熊桂洪...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2018-2020年重庆市O3浓度和相关气象要素,分析了 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并对环流形势场进行了主观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重庆市O3超标天主要出现在4-9月,O3浓度的高值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的西北部.(2)气温、辐射、湿度、降水等是主导重庆市O3浓度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3)主观天气分型结果显示,重庆市4-9月的主要天气类型为槽前西南气流型、大陆高压型、脊型、平直气流型和西太副高型,最容易出现O3浓度超标的天气型主要为大陆高压型和脊型.(4)不同天气分型下O3污染空间分布格局也有所不同,可结合不同天气分型下O3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开展精细化预报.

    O3浓度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天气分型

    基于CALIPSO的长三角午间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分布研究

    方文圣曹念文宋坤杰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利用主动式遥感卫星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卫星(CALIPSO)提供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在CALIPSO午间过境时段的6年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为1.57 km,年际波动较小,2020年最高,2016、2017年最低.季节上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春季最高,冬季最低.(2)空间分布上,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增高,西南部山区在多年和各季节上都是最高值.长三角西北部,中北部是造成年平均差异的主要区域.(3)大气边界层高度分布与海拔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年和各季节分布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频率分布上,高度在1.2~1.5 km的大气边界层占比最高,5.4~5.7 km的大气边界层占比最低.大气边界层高度在0.6~2.1 km占比达到68.5%,超过4.2 km的超高边界层占比为1.12%.

    大气边界层高度CALIPSO时空分布长三角

    1990-2020年汉江流域湖北城市群湿地时空演化及影响因子

    曾冠中汤宇磊张伟林治成...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空气净化、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涵养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该文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丰水期Landsat多光谱数据,通过光谱特征与实地查验,获得汉江流域湖北城市群30年间逐年湿地分布格局.结果显示:30年间区域湿地总面积增加11.99%,人工湿地面积逐年增加,面积共增加127.15%;沼泽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共减少90.51%,河流湿地、湖泊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降低,优势度升高,总体呈现整合化趋势;沼泽湿地的动态度最高达到0.48.受降水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影响因子的控制,下游湿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占据整体变化的主要地位.30年间河流、湖泊湿地存在内部转化及与其他类型湿地的相互转换,总体相对平稳,而沼泽湿地则面临逐步退化甚至萎缩的趋势.湿地面积变化受人为与气候两方面因素影响,与国家及地区治理保护政策紧密相关.

    汉江流域湖北城市群湿地演化时空格局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