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型溞毒性影响的研究

    冯琳钧许瀚文王艺霏张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选取阿莫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型溞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结合大型溞的各项生命指标探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结果 表明,阿莫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对大型溞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9.30、141.11、29.30 mg/L.与对照组相比,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大型溞首次产溞时间、首次怀卵时间都呈一定的延后趋势,其每代产溞数、产溞代数、存活时间、产溞总数都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其他2种抗生素,氨曲南对大型溞各项生命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大.3种抗生素对大型溞的毒性为氨曲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型溞毒性效应

    Al3+掺杂对FeVO4光催化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张诗启欧晓霞王东芳杨晓宇...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钒酸铁(FeVO4)的光催化活性,该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非晶态Al3+/FeVO4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与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考察掺杂Al3+对FeVO4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的Al3+通过增加活性位点的数量来提升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速率,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当Al3+的掺杂量为5%时,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表现为最佳,60 min内对MO的降解效率达到约90%,较纯FeVO4提高45%左右.电子在整个光降解反应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贡献率约为72%.

    光催化剂钒酸铁铝离子掺杂甲基橙催化性能

    净水污泥复合颗粒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性能

    桑瑶魏杰王东田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净水污泥、高岭土、碳酸氢钠为原料,通过研磨-复合-挤压-焙烧等工艺制备了颗粒吸附剂.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三者最佳配方为50g:5g:2g、最佳焙烧温度为400℃和最佳焙烧时间为3h.采用XRD、SEM、BET及FT-IR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H、投加量、吸附时间与氨氮初始浓度对氨氮吸附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呈中性时更有利于吸附,投加量和初始浓度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吸附效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热力学、动力学模型拟合及热力学参数计算发现,污泥吸附氨氮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氨氮吸附均为放热、熵增的自发反应.

    净水污泥高岭土氨氮吸附

    紫菜制备生物炭对对二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

    芦文城葛绍亮纪丽丽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用舟山海域的红藻——紫菜作为原材料,在800℃的条件下热解活化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及丰富孔隙结构的紫菜基生物炭,并研究其对对二甲苯(P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电镜及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表征可以看出,紫菜制备的生物炭具有较好表面吸附空间结构,比表面积测定为1 878.35 m2/g.红外光谱对紫菜基生物炭分析发现其含有醚类、醇或者酚类等氧化物并存在金属离子、卤素元素等,说明热解活化后的紫菜基生物炭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有机活性基团.在初始浓度为100 mg/L,投加量为0.2 g/L,中性pH,20℃条件下吸附2h后紫菜基生物炭对PX的去除率达到86.4%.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拟合紫菜基生物炭对PX的吸附过程.同时,通过吸附等温线模型得出紫菜基生物炭对PX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属于单层表面吸附.通过实际废水应用实验,表明紫菜基生物炭是一种有潜力用于高浓度含PX废水的处理的有效材料.

    紫菜基生物炭吸附对二甲苯吸附动力学

    影响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建立的因素及关键问题

    袁林江有小龙牛晚霞袁林杰...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可在厌氧条件下,将废水中氨和硫酸盐转化为氮气和低价态硫而同时去除,为污水脱氮除硫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该反应的建立与反应器的启动还认识不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的国内外SRAO脱氮研究进展,分析了SRAO反应的可能机理、微生物菌群以及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SRAO建立的一些关键问题,讨论了氨氮与硫酸盐可能的转化方式,可为今后研究探索方向.

    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厌氧生物反应器微生物菌群废水

    改性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进展

    张建马锋锋郝爱红牛雪妍...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水中Cr(Ⅵ)的去除.但是,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回收困难,所以限制了生物炭在含Cr(Ⅵ)废水中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酸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纳米材料等对生物炭进行改性,增大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含氧官能团的比例,引入了新的金属颗粒,从而提高了生物炭对Cr(Ⅵ)的去除能力.文章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改性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去除作用,并比较了不同改性方法对Cr(Ⅵ)的作用效果差异,同时归纳了改性生物炭与Cr(Ⅵ)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改性生物炭未来的的研究方向,以期望改性生物炭得到更好的应用.

    生物炭改性方法Cr(Ⅵ)吸附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硫代谢的研究进展

    黄梓良付国楷杨丽丽张玉浩...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因其能同步降解废水中污染物并回收电能而备受关注.近年来,硫代谢过程在含硫生物电化学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硫元素对电池系统的物质转化及产电过程均有重要影响,涉及的两大类功能微生物为硫酸盐还原菌与硫氧化菌.文章根据硫元素转化的特点及反应机制,介绍了MFC中硫代谢过程的研究进展,包括硫元素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与有机物、氮元素、重金属元素等物质耦合作用,为含硫废水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微生物燃料电池含硫废水硫代谢耦合作用资源化处理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在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应用进展

    翁泓生黑亮余顺超蔡名旋...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物是许多污染物的源和汇,使用监测技术对其污染物进行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是一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可以对环境中的重金属、营养元素和有机物等进行测量,具有形态选择性和获得监测时段平均浓度等优点,在沉积物中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介绍了DGT技术的原理、扩散相和结合相的发展,重点综述DGT技术在沉积物中的应用进展,认为DGT技术是原位高分辨测量和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高效可行的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沉积物高分辨补给动力学生物有效性

    气溶胶在重污染过程对气象和PM2.5的反馈作用

    孟丽红杨旭刘丽丽邱晓滨...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利用大气环境WRF-Chem模式假设是否考虑气溶胶辐射效应2种情况,模拟2020年1月份天津地区气象场和PM2.5质量浓度的演变,重点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在1月15-18日天津市一次重污染过程对地面和垂直方向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和PM2.5的反馈作用.结果 表明:(1)气溶胶辐射效应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幅减少,1月份约19%的太阳辐射未到达地面,重污染过程这一比例可达到20%~35%.(2)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大气中PM2.5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使地面降温,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加,对边界层高度的降低影响尤为明显.(3)气溶胶辐射效应对天津地区气象要素的反馈作用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天津市区及南部静海区、大港区等区域辐射效应较为明显,而北部蓟州区基本可忽略.(4)由于边界层高度及气溶胶垂直分布类型影响,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近地层(450m以下)是降温增湿作用,高层(450~2 371m)是增温减湿作用,使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5)气溶胶辐射效应使近地层PM2.5浓度增加,1月份地表PM2.5浓度增加4.7%,重污染期间增加9.7%;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近地层(450m以下)PM2.5浓度是增高作用,450~1000m是减少作用.研究显示,气溶胶辐射效应使地面降温,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加,对边界层高度降低尤为明显,垂直方向上先降温增湿,后增温降湿,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为雾-霾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气溶胶-天气-气溶胶的循环反馈.

    WRF/Chem气溶胶辐射效应反馈作用大气边界层

    进博会期间吴江地区污染特征分析

    沈利洪袁静乔浩嵇萍...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2019年11月5-10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前后吴江地区的污染物变化特征与污染来源,该文采用吴江气象局的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对进博会前后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气象条件影响和各种气团传输路径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进博会期间,吴江地区实施的管控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本地污染物的生成,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下降了31.0%和47.3%,最大程度排除本地污染对外来传输分析的干扰.气象条件分析显示,在风速<3 m/s时,南风容易导致SO2传输,当风速>4 m/s,西风容易导致颗粒物和SO2浓度升高.HYSPLIT4.9模型显示,来自江苏和安徽中部地区(高度500m左右)的污染气团,出现频率虽较低,却是导致吴江地区污染物浓度短时上升的重要原因;激光雷达监测结果显示,会议期间吴江地区出现2次污染传输过程,与气象条件分析以及轨迹聚合分析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排除了本地污染对传输分析的干扰,客观评价了外来传输的影响,对于加强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博会颗粒物气象后向轨迹激光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