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酮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研究

    赵倩名钟佳峻何培民邵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探究了5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和儿茶素对藻细胞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槲皮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抑藻效果优于儿茶素及异鼠李素.96h时,前3种黄酮物质对藻细胞密度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83.06%、81.46%、76.47%;对叶绿素a的抑制率分别达81.54%、80.76%、80.68%.槲皮素在第48小时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有最高的抑制率(79.81%);山奈酚第96小时对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有最高的抑制率(90.00%);槲皮素在第48小时对光能利用效率有最高的抑制率(79.24%);而木犀草素则在第96小时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有最高的抑制率(84.88%).综合各项抑藻特性,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3种黄酮类物质更适宜用于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应急防控.

    化感物质光合荧光参数水华抑藻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降低盐藻砷含量研究

    郭瑾朱大玲张港生孙鑫...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养殖盐藻产品的砷含量,作者从日晒盐田中分离耐盐硫酸盐还原菌群/株,制备硫酸盐还原菌固定化小球,分析其厌氧处理盐藻藻泥的除砷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耐盐SRB菌群16S rDNA序列的多样性,发现Thalassobacillus属菌株为菌群中丰度最高的物种.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生长速度最快的纯菌株SRB-6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RB-6为pH值敏感型中温性中度嗜盐菌,其最适培养温度、起始pH值、培养盐度和接种量分别为37℃、8、12%和4%.利用耐盐SRB菌群和表皮葡萄球菌SRB-6固定化小球厌氧处理盐藻藻泥,结果表明处理后藻粉中的砷含量降低且β-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表皮葡萄球菌SRB-6的砷去除能力较强,砷去除率为16.55%,藻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提高35.92%.

    硫酸盐还原菌固定化技术养殖盐藻β-胡萝卜素

    胁迫条件下DEHP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周慧冯红丽董彤彤卢存龙...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邻苯二甲酸酯高效降解菌,该文用富集驯化的方法以复杂长链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菌E1.经形态观察、生理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并对重金属离子、2-羟基吡啶,丙草胺胁迫条件下菌株的降解特性进行了分析,用GC-MS的方法测定中间代谢产物推测菌株降解途径.结果表明,菌株E1鉴定为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 sp.;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0℃、pH7、盐浓度2%,6d内对DEHP的降解率可达到96.8%~99.5%;浓度在300~1 200mg/L范围内,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t1/2在40~60h之间;耐受100mg/L的重金属离子Zn2+、Pb2+、Cd2+、2-羟基吡唑,而对Cu2+、丙草胺敏感;初步推测降解途径为:DEHP-DBP-MMP→PA,最终完全矿化为CO2和H2O.菌株E1不仅具有完全降解长链DEHP的能力,还有解决复杂环境中PAEs污染的潜力.

    DEHP降解胁迫重金属降解途径

    荧光分子印迹传感器同时测定水中BPA和2,4-D

    王胜黄常刚肖永华伍雅婷...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建立荧光分子印迹传感器阵列,并结合酶标仪快速测定水中双酚A(BPA)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以BPA和2,4-D为模板分子,多巴胺为亲水性功能单体,疏水性丹磺酰多巴胺为荧光功能单体,在96孔酶标板表面制备荧光分子印迹纳米膜阵列,将样品后加入酶标板立刻用酶标仪测定.在1~80μg/L范围内BPA和2,4-D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在5.5%~18%之间,回收率在91.3%~111%之间,检出限均为0.1μg/L.该方法组建的荧光传感器阵列酶标法测定自来水、江水中的BPA和2,4-D含量时,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高,抗干扰性强,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加标回收率都能满足实际应用的测定需求.

    荧光检测分子印迹双酚A2,4-二氯苯氧乙酸

    六氯丁二烯降解菌BJ-04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

    梁俊龙张慧玲张维树汪丰...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氯丁二烯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六氯丁二烯是一种无二次污染、非常绿色高效的方法.该研究从武汉东西湖区马池桥附近污泥中采样,通过连续传代驯化,分离筛选到一株能够以六氯丁二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具有高效降解六氯丁二烯(HCBD)能力.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通过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来测定底物降解及产物生成情况,并对降解菌株的抗生素抗性和底物广谱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RNA序列与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具有99%的一致性,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聚为一支,将其命名为Agrobacterium sp.BJ-04,降解菌在72 h内可将1mmol/L的HCBD降解至0.1mmol/L左右,但是使用氯离子电极法未检测到Cl-浓度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到可能的中间产物正丁醇生成,此外该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萘啶酸均具有抗生素抗性,能够利用正己烷、环己烷、苯、正丁醇为碳源进行生长.对菌株BJ-04系统研究为将来用于处理废水及土壤中污染物六氯丁二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也为充分利用微生物代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菌株资源和技术储备.

    六氯丁二烯生物降解16SrRNA测序产物分析

    Co-PbO2电极电催化氧化SMX的降解研究

    杨收韩东晖万金泉马邕文...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采用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Co掺杂改性Ti/TiO2NTs/Co-PbO2电极,通过SEM、XRD、XPS对其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比Ti/TiO2NTs/Co-PbO2电极在不同水质中电催化降解磺胺甲(噁)唑(SMX)的效果,分析发现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探究了天然水基质对SMX降解的影响,发现水体中常见的无机阴离子Cl-和HCO3-/CO32-能够促进SMX的降解,而腐殖酸抑制SMX的降解.通过LC-MS对SMX及中间体产物进行鉴定,分析出其可能的降解路径有硝化、酰化、羟基化和S-N键直接断裂.

    Ti/TiO2NTs/Co-PbO2电极电化学高级氧化磺胺甲(噁)唑降解机理

    Bi2MoO6纳米片催化氧还原及在电芬顿中的应用

    何盈盈王鑫李瑞康卢维鹏...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电化学还原生成过氧化氢是电芬顿法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核心步骤,其中电催化剂是该步骤的决定性因素.该文通过控制水热条件制备了双金属氧化物Bi2MoO6的3种二维纳米片,并将Bi2MoO6/CF作为阴极用于催化氧的电化学还原生成过氧化氢,结果显示pH 9时制备的9-Bi2MoO6/CF阴极有最强的催化作用,过氧化氢的生成量是未负载电极的3倍.交流阻抗(EIS)实验结果显示3种材料的氧吸附阻抗有显著差异,但法拉第阻抗基本相同,其中9-Bi2MoO6的吸附阻抗最小,表明溶解氧在电极表面吸附的增强是其催化作用的主要来源.对3种材料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9-Bi2MoO6纳米片面积最大,其MoO6八面体和[Bi2O2]2+层间晶格畸变更明显,有更多的氧缺陷,促进了溶解氧的吸附.9-Bi2MoO6/CF电极在类电芬顿体系中使污染物罗丹明B的大π结构破坏,降解率达到99.1%.研究认为分子氧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双金属氧化物Bi2MoO6催化氧电化学还原为过氧化氢的关键步骤,为构建该类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思路.

    钼酸铋电芬顿电催化氧还原羟基自由基

    原位构建CdS/MoS2异质结及其光催化性能

    吴福礼黄有鹏李兵杨本宏...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热法将CdS沉积在MoS2表面,制备CdS/MoS2复合光催化剂,该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dS呈现球状颗粒结构,颗粒直径约为400nm,且附着在层状MoS2表面,两者紧密结合.以亮绿(BG)为模拟污染物,考察CdS/MoS2对BG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摩尔比为15%的CdS/MoS2光催化活性较好,可见光照75 min,对BG降解率达到91.80%.降解机理研究表明,e-与·O2-是降解BG的主要活性物质.CdS/MoS2光催化剂稳定性较好,重复使用5次,对BG降解率仍可达84.46%.

    CdS/MoS2复合材料异质结催化剂有机化合物

    聚乙烯微塑料对水中萘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陆思齐陈智锋包振宗祁增华...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是一种新污染物,具有吸附和迁移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潜力.该研究以聚乙烯(PE)微塑料为载体,萘(NAP)为目标污染物,比较了不同pH值、背景溶液下PE微塑料对NAP的吸附效率,以及在模拟胃液环境下PE微塑料对NAP的释放能力.首先,PE微塑料对NAP的吸附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66)与线性等温线模型(R2=0.987)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其次,在模拟胃液中,PE微塑料对NAP的释放量随着pH值(3、7和11)升高而降低.最后,在模拟淡水环境PE微塑料对NAP的吸附效率大于模拟海水环境,PE微塑料对NAP的吸附效率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NAP在PE微塑料上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疏水效应和静电斥力)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解吸行为.

    微塑料吸附机制模拟胃液

    微波碳化-K2FeO4活化制备生物炭及其对Cr6+吸附性能

    刘转年邓伦聪刘凯李悦...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以柚子皮为原料,采用微波碳化-K2FeO4活化制备了磁性生物炭,对比了不同微波功率、不同炭化时间对磁性生物炭性能的影响.采用SEM、BET、XRD、XPS和FTIR对磁性生物炭进行表征,考察其对Cr6+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纯微波碳化相比,微波碳化-K2FeO4活化增加了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从3.08 m2/g提高到49.33 m2/g,且生成磁性γ-Fe2O3.磁性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r6+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在45℃的条件下,磁性生物炭对Cr6+的最大吸附量为122.1 mg/g.

    微波碳化K2FeO4γ-Fe2O3吸附C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