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肥量对罗时江小流域农田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李佳琛侯磊王艳霞段鲟秋...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小流域尺度下施肥量对农田土壤氮淋失特征的影响,以洱海北部罗时江小流域的水稻田、玉米地及烤烟地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正常施肥(T1:350 kg/hm2,以N计)和高氮施肥(T2:700 kg/hm2)3种处理,开展土柱淋溶试验.结果表明:(1)在CK、T1和T2处理下,流域农田土壤TN淋失量平均值分别为41.90、191.78和366.88 kg/hm2,NO3--N分别为4.03、45.48和70.27 kg/hm2,NH4+-N分别为6.77、10.49和14.20 kg/hm2,土壤氮淋失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2)CK处理下,玉米地和烤烟地TN淋失量高于水稻田,NH4+-N则与之相反;在施肥处理下,水稻田TN和NH4+-N淋失量高于玉米地和烤烟地,NO3--N则与之相反.(3)罗时江小流域农田氮素淋失主要形态为有机氮.CK处理下,水稻田无机态氮淋失的主要形态为NH4+-N,玉米地和烤烟地为NO3--N;而施肥处理下,农田土壤无机态氮淋失主要形态为NO3--N.(4)不同形态氮淋失量分别与施肥量、土壤NH4+-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洱海罗时江小流域农田土壤TN、NO3--N和NH4+-N淋失量,因此合理施肥是控制该流域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施肥量氮淋失农田土壤罗时江小流域

    长江口国控断面水质参数演变的模型优化预测

    李晓瑛王华曾一川李保...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长江口徐六泾国控断面2014-2018年水质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选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6项水质因子数据,文章首先使用单因子水质指数法对各项水质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分别使用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指数法对徐六泾断面进行综合水质评价.选择长江口徐六泾断面叶绿素a浓度作为预测变量,以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盐度7项数据作为输入变量,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与逐步回归预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徐六泾断面的内梅罗指数均值为4.563,模糊指数均值为4.997.与地表Ⅲ类水内梅罗指数标准值4、模糊指数标准值10相比,应用内梅罗指数得到的结果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的月份占76.7%,应用模糊指数得到的结果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的月份为100%.内梅罗指数的波动性比模糊指数的波动性大,对综合水质差别的反映更明显,且内梅罗指数与模糊指数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明显.与叶绿素a实际监测值进行比较,使用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结果平均标准差为0.13,使用逐步回归分析预测得到的结果平均标准差为0.20,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更为准确,精度更高.

    长江口内梅罗水质指数模糊指数BP神经网络逐步回归

    银川平原地下水中氟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荆秀艳李小珍王文姬张文媛...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银川平原139组地下水样检测结果,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银川平原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并结合USEPA评价模型进行了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氟主要超标于潜水含水层中,其中灵武局部地区氟含量高达4.0mg/L以上;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氟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在潜水中氟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地下水的氟富集主要受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同时离子交换、酸碱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地下水高氟区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均会产生影响,且对儿童的危害作用远大于成人,儿童应作为主要预防人群.

    承压水分布特征健康风险评价

    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多因子探测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邓椿蒋晓辉聂桐蔡文娟...
    182-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认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评定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和评估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辅以同期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转移矩阵法及地理探测模型,分析了 2001-2020年山西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7/(10a).(2)山西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川"字型分布态势,自西北至东南交错变动,晋城市植被覆盖状况最佳.(3)土地利用类型对山西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降雨、坡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降水、高程与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而GDP、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与植被覆盖度显著负相关.(4)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度明显增强,且以非线性增强型为主.

    NDVI空间分异地理探测器驱动机制山西省

    冬季北京城市住宅室内细颗粒物的来源分析

    马哲黄立辉魏燕如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室内PM2.5的室内外来源,作者于北京市26户城市住宅同步收集冬季室内外24h实时PM2.5质量浓度数据,运用稳态RCS模型估算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渗透效率(Finf)和24h内室内源产生的PM2.5浓度均值.结果显示:(1)基于单一住宅监测数据估算的Finf为(0.59±0.22)(平均值±标准偏差);(2)基于整体监测数据估算的Finf为(0.59±0.04)(平均值±标准误差);(3)基于单一住宅监测数据的室内源产生的PM2.5浓度估计值为(32.7±30.4)μg/m3;(4)基于整体监测数据,相对于室外大气渗透进入室内的PM2.5,室内源产生的PM2.5不显著.依据Finf和室内源产生的PM235浓度估计值,得到室外源与室内源对室内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67%±15%)和(38%±12%),可见室外源PM2.5对冬季住宅室内PM2.5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回归分析显示:(1)距离道路越近的住宅承受更高浓度的室内PM2.5;(2)大气次级气溶胶对室内PM2.5浓度影响显著;(3)室内PM2.5浓度还受到住宅楼层及室内吸烟行为的影响;(4)由于大气PM2.5浓度显著高于室内浓度,所以改善室内通风反而有利于室外PM2.5渗透进入室内,提高室内PM25浓度.

    室内PM2.5室外PM2.5渗透效率室内源

    两次疫情管控对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特征的影响

    曹琦邹凌云武柏林蒋晋博...
    20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期的研究表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改变了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特征,2021年1月石家庄再度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并进行了严格的疫情管控,该研究将进一步分析比较两次疫情管控期间空气质量特征,以揭示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石家庄市两次疫情管控下空气质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改善空气质量、调整大气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和真气网,收集和整理了近6a来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2021年1月5日-2月8日疫情管控期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特征,分别与2020年1月5日-2月8日、2016-2019年相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排除气象因素的干扰,以便分析疫情管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2021年疫情管控期间PM2.5、PM10、SO2、CO、NO2日平均浓度较疫情前(2016-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降低了 52.13%、40.62%、74.93%、55.53%、4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3日平均浓度较疫情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增长4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20年同期相比PM2.5、PM10、CO、NO2日平均浓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分别降低了54.85%、37.79%、52.36%、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内石家庄市日平均温度和风速无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疫情管控期间日平均相对湿度与疫情前相比无明显的变化,较2020年同期相对湿度降低了 6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家庄市两次疫情管控期间空气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气象因素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变化,空气质量的改变可能与管控措施的严格程度、实施次序有关.

    空气质量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石家庄

    中国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效应、驱动因素及预测研究

    吕靖烨李珏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发生变化.文章从脱钩、因素分解和预测的角度,测度了30个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分析了各省份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计算并预测了2017-2020年和2020-2023年的脱钩指数.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省份2011-2014年和2014-2017年比2005-2008年和2008-2011年的脱钩状态更优,2014-2017年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脱钩指数分解的结果表明,人均研发支出效应是脱钩的主要障碍,研发效率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脱钩的主要推动力,人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脱钩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弱,对脱钩不具有决定性作用.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3年脱钩状态进一步优化.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碳排放经济增长脱钩驱动因素预测

    疫情背景下湖北省"十四五"时期碳排放情景分析

    傅振仪李雅薇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冲击后,湖北省能否实现既定的碳减排目标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湖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现状,文章使用协整回归和马尔科夫链分析并预测了 2020-2025年湖北省的GDP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按照疫情对地区经济冲击的不同情况划分了基准情景、低速情景和高速情景,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达峰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湖北省"十四五"期末碳排放总量应控制在46 178.99万t~49 346.39万t之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率方可达到19.62%~32.60%.只有在政府积极作为的中高速发展情景下,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湖北省才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20%的目标.不论是何种情景,新冠疫情不会影响湖北省人均碳排放的达峰,2030年之前可以实现峰值目标.

    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

    工业园区的建材行业物质链构建及效益分析

    伊俊颖申华臻荆国华吕碧洪...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材行业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发展产业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生态环境问题.工业共生理论为缓解长江中游地区建材行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大气污染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首先分析湖北某工业园区建材行业企业间的物质流动现状,再基于工业共生理论,构建以废弃物资源化、大气污染物减量化为特征,以水泥厂、混凝土厂为核心并涵盖多家不同类型建材生产企业的物质链,最后采用物质流分析和CALPUFF模型对物质链构建后的经济、大气环境效益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仅存在企业内部的单一线性物质流动模式改造为企业间多元复合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建材行业的企业间生态关联度提高了33.3%,园区废弃物利用率提高了28.67%,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提高了31.50%.同时,CALPUFF模拟结果显示,物质链的改造大幅降低了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及扩散,带来显著的大气环境效益.

    建材行业循环改造物质流分析工业共生CALPUFF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