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C3N4对河床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

    唐瑶胡雪梅陈奕君刘柳惠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催化剂对水体有机污染修复极具发展潜力,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亟待探究.为初步评估光催化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典型光催化剂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代表,以不同g-C3N4投加量(0、25、50、75、100、125mg/kg,分别记为CK、P25、P50、P75、P100及P125)处理河床底泥,30d后,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河床底泥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投加量的g-C3N4处理后,河床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排序为P75(g-C3N4投加量为75mg/kg)>P100(g-C3N4投加量为100mg/kg)>P125(g-C3N4投加量为125 mg/kg)>P50(g-C3N4投加量为50 mg/kg)>P25(g-C3N4投加量为25 mg/kg)>CK(g-C3N4投加量为0 mg/kg);在门和属水平分析河床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发现g-C3N4添加对河床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加河床底泥部分细菌的相对丰度,表明g-C3N4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细菌的生长.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 g-C3N4对河床底泥生态环境及细菌群落的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并为今后g-C3N4在实际水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g-C3N4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河床底泥

    头孢哌酮和纳米铁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效应

    张馨月唐雯聪许立欣周芮冰...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选取头孢哌酮和零价纳米铁对青海弧菌Q67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结合青海弧菌Q67的发光度探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纳米材料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作用时间为15 min时,头孢哌酮、零价纳米铁单一急性毒性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78.898和175.275 mg/L;延长暴露时间到24 h,头孢哌酮、零价纳米铁慢性毒性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59.030和152.274 mg/L.根据相加指数法判断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发现2种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慢性联合毒性作用类型皆为拮抗作用.

    头孢哌酮零价纳米铁青海弧菌Q67毒性效应

    基于拓扑指数研究多氯联苯生物降解速率常数

    杨杰元杨雪颖杨沛艳冯惠...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Kier的分子形状指数(mJ)和新提出的氯原子位置指数(DCI)表征66个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并与其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对数(lnK)关联.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建立多氯联苯lnK的三变量参数(DCI、2J、3J)的QSAR模型.其传统相关系数和交叉验证相关系数依次为0.854和0.837.通过"三性"原则检验,该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相关性、稳健性和预测能力.结果显示影响多氯联苯lnK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内所含氯原子的数目及其所处位置.

    多氯联苯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分子形状指数氯原子位置指数定量构效关系

    UV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动力学及毒性分析

    张毅超江冲连军锋朱易春...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外线(UV)光降解在UV消毒及基于UV的高级氧化技术中,对污染物的降解起重要作用.试验选定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5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探究了 UV降解5种选定FQs的基础动力学参数及其降解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所选FQs的直接光降解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溶液pH的变化会引起FQs的解离,FQs各解离态摩尔吸光系数值的范围为0.24×103~19.02×103L/(mol·cm),光降解速率常数值的范围为0.02×10-3~0.41×10-3cm2/mJ,光量子产率的范围为0.35×10-2~75.91×10-2,不同解离态的光降解动力学参数大小关系均为分子态>阴离子态>阳离子态.4种常见无机阴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碳酸氢根)对选定FQs的降解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温度的升高对降解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目标FQs的表观活化能范围为13.26~23.14 kJ/mol.直接UV光降解在一定剂量的条件下有减弱溶液急性毒性的潜能,但常规饮用水UV的消毒剂量(40 mJ/cm2)对FQs降解过程中急性毒性的变化影响较小.

    直接UV光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动力学急性毒性

    猪骨/竹共热解生物炭对氨氮、Cd2+和Cu2+的吸附特性研究

    刘艳艳田质涛毛卫康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用吸附法高效处理氨氮、Cd2+和Cu2+混合污染废水,文章以猪骨、竹子为原料,采用共热解法制备骨竹生物炭;通过间歇吸附实验,研究混合比例、热解温度对共热解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了溶液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粉与骨粉质量比1∶3,550℃制备的共热解生物炭MC2性能最优.MC2对氨氮及Cd2+、Cu2+的单一吸附数据Langmuir模型拟合最优,分别具有13.97、108.11、153.54 mg/g的吸附容量.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MC2吸附3种污染物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3种污染物共存时,Cu2+竞争性大于Cd2+,氨氮对2种金属离子无竞争性.

    共热解生物炭氨氮Cd2+Cu2+竞争吸附

    载镧天然沸石对水体中F-的去除性能研究

    陈连军陈劲松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La3+经浸渍、超声、煅烧等流程负载到天然沸石表面,得到对F吸附性能较好的载镧天然沸石.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对载镧天然沸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天然沸石表层结构更有利于对F的吸附;La3+的成功负载导致天然沸石表面出现羟基基团,利于对F-的吸附.研究了pH、温度、共存阴离子、吸附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吸附质初始浓度对载镧天然沸石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6为载镧天然沸石最优吸附点,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载镧天然沸石的吸附能力;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依次为PO43->SO42->HCO3->Cl->NO3-;载镧天然沸石对F-的吸附动力学数据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载镧天然沸石对F-的吸附;多次再生载镧天然沸石仍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La3+天然沸石地下水氟污染吸附动力学

    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混合处理黑臭水性能研究

    邵一桐谭周亮付永胜陈杨武...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藻混合培养可以在高效去除水质污染物的同时,积累更多生物量及油脂,促进微藻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然而存在菌种间相互竞争导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故找出微藻藻种间最佳协同组合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将一株可在黑臭水中快速生长的原壳藻Aux-eno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分别与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bliquus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培养,结果显示4种微藻1∶1∶1∶1混合培养为最佳组合.为进一步提升水中污染物去除效率,促进资源化利用水平,将经12C6+重离子辐照诱变后的4种藻株按相同比例混合培养进行性能强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藻株组合,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组合COD、NH4+-N及TP最大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12%、11.01%及22.12%,其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油脂增长率分别提高了63.03%和 79.71%.

    微藻混合培养黑臭水12C6+重离子突变污染物去除生长特性

    海藻酸钠改性硫化亚铁对水中Cr(Ⅵ)去除性能研究

    凌海波全森侯松杜江坤...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通过海藻酸钠(SA)改性实现FeS稳定化,并利用CaCl2与SA之间的交联反应合成负载有FeS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FeS/SA).研究表明,FeS/SA材料对水相中Cr(Ⅵ)去除效率在75%,表现出较好去除效能.与FeS和FeOOH相比,FeS/SA在相同反应时间内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更高,并随着反应条件的优化,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及反应活性.SA的稳定化抑制了FeS的团聚并为其提供一种缺氧的限域空间,从而避免FeS被空气快速氧化,增加了活性位点.结合表征结果,FeS/SA对Cr(Ⅵ)的去除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水相中Cr(Ⅵ)去除过程主要存在吸附、还原、共沉淀3种机制.

    海藻酸钠硫化亚铁改性水相Cr(Ⅵ)

    耐药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筛选及脱氮研究

    熊凯文鹤张盼文杨慧林...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消除医药化工废水高盐度及硝基化合物、杂环芳烃对微生物脱氮的抑制影响,该文以含有杂环化合物医药废水的处理厂活性污泥为对象,从中筛选对有毒有机物耐受的菌株X4.根据其系统发育和表型遗传鉴定为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探究该菌株异养硝化-好养反硝化特性及在不同碳源、C/N、温度、转速、pH条件下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菌株X4在硝化、反硝化培养基中24h内氨氮、硝酸盐氮去除率分别为99.14%、90.95%,在实际高盐难降解医药废水处理中氨氮去除率也有52.62%,36 h内对废水COD降解速率达到93.33 mg/(L·h).当菌株X4在以碳源为丁二酸钠、C/N为12、温度为30℃、pH为9、转速为170r/min条件时脱氮效果最佳.菌株X4对温度及pH耐受范围广,对C/N要求低,在高盐医药化工废水处理方面具备应用价值.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不动杆菌

    广东小城镇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其藻毒性解析

    卢嘉欣范中亚罗千里江颖...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城市受纳水体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雨水径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针对数量众多、面积较大、人口密集及卫生环境欠佳的小城镇研究较少.而且,传统的雨水径流水质是用单个污染物的浓度或负荷表征,这忽略了污染物之间的耦合作用,因此无法综合表征雨水径流水质的优劣.据此,该研究选取了广东省汕头市典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从污染物浓度和毒性2个角度深入解析了小城镇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雨水径流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和固体悬浮物等污染物指标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值分别介于8~491、0.09~17.33、0.05~9.62、0.02~0.83、3~3 090mg/L之间.主干道和次干道雨水径流的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居民区雨水径流氮、磷污染严重,而学校路段和屋顶雨水径流污染较轻.从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实验结果来看,主干道、次干道和居民区道路雨水径流均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量、叶绿素a的合成量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促进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生成;但学校路段和屋顶污染物浓度较低,未对小球藻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研究成果能够为小城镇雨水径流污染管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也为受雨水径流污染的受纳水体生态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雨水径流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蛋白核小球藻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