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源水库富营养化趋势分析及预警模型构建

    马腾飞罗汉金李志敏吴超群...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逐年加剧,已成为水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为掌握粤西沿海地区重要饮用水源水库富营养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该研究以高州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19年富营养化指标的长期监测结果,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通过对水库各评价指标及综合营养状态的时空分析,建立基于W-F定律的水库富营养化预警模型,并对水库进行预警分级与评价,为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防控方法.结果 表明:研究期内高州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丰水期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于枯水期;各单项营养状态指数中TLI(TN)呈轻度富营养状态,是水库富营养化的最大贡献者,其次为Chl a,磷营养盐及有机物对水库富营养程度影响较小.水库各监测断面的富营养状况波动相对稳定,良德大坝TLI(∑)整体低于石骨库区;而石骨库区的营养状态综合表现为库尾>供水口>库心.基于W-F定律构建了高州水库富营养化综合影响指数与营养状态指数间的预警模型,对2012-2019年不同季节下的富营养状态进行预警评价,结果显示枯水期的综合影响指数值小于丰水期,与季节变化结果相一致,说明模型预警效果较好.

    富营养化预警模型高州水库

    西藏尼洋河流域饮用水源地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郝守宁李成林郭永刚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尼洋河流域饮用水源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作者对尼洋河干流水体理化指标和Cd、Cu、Pb等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状况,同时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流域水源地水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流域水体偏碱性;Cd、Cu、Pb浓度含量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限值;水源地重金属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丰水期水体中Cd、Pb、Cu、TP有相似的来源,而枯水期Cd、Pb、Cu与NH3-N有相似的来源,上游水体重金属来源主要为自然源,中下游水体重金属具有为多源性;下游水体重金属污染状最轻,重金属Cd为水体的主要污染分担指标;流域饮用水源地成人与儿童的平均个人年健康总风险变化幅度分别为2.1×10-5~5.1×10-5a-1和2.7×10-5~6.6×10-5a-1,饮用水源地水体非致癌重金属Pb与Cu的总健康风险程度在10-9a-1为人体可接受风险值,致癌重金属Cd的健康风险程度约是非致癌重金属Pb与Cu健康风险值的104倍,且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Cd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值(5.0×10-5a-1),健康风险程度顺序为Cd>Pb:Cu,下游水体健康风险程度最低.Cd是尼洋河流域水体中污染负担最高的污染物,同时也是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是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西藏尼洋河流域水源地污染评价健康风险评价重金属

    GIS平台下的重金属矿区生态敏感性可视化评价

    刘炳攸汪结明彭文罡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IS平台,针对重金属锰矿区筛选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以及重金属空间分布5个生态敏感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以及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对永州东湘桥锰矿区生态敏感强弱、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评价.从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发现,场地高低落差明显,214m以上的高敏感区域占比19%,并主要集中在场地的中部;并涵盖了9个坡向且分布较为均匀,其中高度敏感的正南向占比13%;场地坡度较为平缓,坡度>15°的高度敏感区所占比例为11%;场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高敏感区域所占比为43%;重金属高敏感区域占比为9%,中度敏感以及高度敏感占据总场地的50%以上.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发现,敏感度最高的区域山高坡陡、污染严重、无植被覆盖并呈散状分布,面积为0.306 4 km2,占总面积的9.43%;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敏感区域周边,面积为1.4344 km2,占场地的44.18%;低敏感区1.4996 km2占场地的46.39%,主要分布在场地北部和中下区域.

    永州东湘桥重金属矿区生态敏感性可视化分析

    某柴油污染场地NAPL运移规律研究

    张惠灵陈浩杨国栋冯涛...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根据某柴油污染场地调查和污染物检测结果,利用GMS中MODFLOW和SEAM3D模块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和典型非水相液体(NAPL)苯、甲苯及乙苯的运移模型研究了NAPL的运移规律,模型中考虑了对流-弥散、溶解、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研究结果显示,NAPL污染羽在100d内运移较快,呈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趋势,随后逐渐沿地下水流向扩散,甲苯的污染羽面积大于苯和乙苯.敏感性分析表明,组分质量分数、溶解速率和Fe(Ⅲ)初始浓度是影响NAPL运移的关键因素.组分质量分数越大,其在地下水中的平衡浓度越高;溶解速率主要影响NAPL到达平衡的时间,溶解速率越大,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Fe(Ⅲ)初始浓度主要影响甲苯的微生物降解过程,Fe(Ⅲ)初始浓度越高,微生物降解作用越强,但对于苯和乙苯,微生物降解几乎不受Fe(Ⅲ)初始浓度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场地污染范围的确定、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非水相液体(NAPL)运移污染场地微生物降解数值模拟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评价

    彭烨键王鹏程刘瑛王琴...
    18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文章选取了石宝寨至香溪河口段6个区域,分析了6种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和Ni)的分布特征,并采用了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估.结果 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阈值范围内,但存在复合污染或污染同源性较强;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1,综合污染指数介于0.40~0.68,为Ⅰ级清洁水平;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表现为Pb>Cd>Cu>Ni>Zn>Cr,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变幅为46.35~120.01,其中以香溪河口和石宝寨相对较高.

    消落带重金属污染指数风险评价

    电动力修复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

    李斌绪朱昌雄宋婷婷张治国...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动力修复技术能有效地去除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TCs)、抗生素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等污染物.为了探究不同时间处理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别考察了电动力修复3、7、10 d土壤中TCs、ARB、ARGs的去除效果以及电能消耗情况.结果 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土壤中TCs降解率由13.5%~19.8%(3 d)上升为29.8%~48.2%(10 d).反应7d时电场对TCs降解的贡献率为44.3%~59.8%,高于反应10 d处理(36.4%~56.3%).反应7d时土壤中ARB、ARGs去除率为17.6%~35.1%、38.1%~60.5%,高于反应3d(13.4%~25.9%、26.3%~57.3%)、10 d(13.8%~29.7%、35.0%~52.2%)处理,同时能耗较少(47.37 kWh/m3).反应3d时土壤中TCs降解率较低,而反应7d以后土壤电导率下降,导致电化学效率降低,同时能耗增大.综合TCs、ARB、ARGs去除效果以及电能消耗,电动力修复7d时效果最佳.综上,电动力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抗生素和耐药菌污染的有效手段.

    电动力修复修复时间土壤四环素类抗生素

    铁基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

    郭华陈振焱胡超周红卫...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铁基改性生物炭在镉污染农田土壤中的修复作用,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用氯化铁溶液进行改性,探究改性生物炭和普通市购炭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性和长效性.结果 表明,在生物炭施加量均为1%条件下,铁基改性生物炭和市购炭处理后土壤有效Cd降低率分别为52.16%和41.19%;与市购炭相比,经铁基改性生物炭处理后水稻和小麦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了42.86%和14.29%.且随着铁基生物炭施加量由0.5%增加到1%,水稻、小麦籽粒Cd含量分别下降了47.54%和30.77%.此外,持续3年测定施用1%添加量的铁基改性生物炭的大田实验表明,土壤有效Cd降低率始终保持在45%以上,证明铁基改性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具有长效修复性.

    铁基生物炭钝化土壤修复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秦张艳杨永芳
    20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应从雄安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入手,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同时能够全面反映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文章在梳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从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生态(绿色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4个维度,选择土地资源、水资源与矿产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与地质环境,绿色治理、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社会11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构建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雄安新区的资源系统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3-2017年雄安新区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赣南经济林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朱元皓黄云盛储望艾彪...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经济林发展对土壤的影响,为区域经济林可持续发展、防止土壤退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赣南丘陵地带为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种经济林:脐橙林、茶林与竹林,并以无人为干扰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植物种植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变化规律:(1)针阔混交林和茶林土壤团聚体组成主要是大团聚体和中间团聚体,脐橙林和竹林土壤团聚体组成主要是中间团聚体和微团聚体.(2)针阔混交林与茶林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脐橙林与竹林,针阔混交林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0.25)显著高于脐橙林(86.17%)、竹林(84.01%)与茶林(81.56%),针阔混交林的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低于脐橙林(4.58%)、竹林(12.44%)与茶林(12.70%).(3)针阔混交林和茶林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脐橙林和竹林.针阔混交林开发成为经济林后,会导致大团聚体破碎化,阻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增加水土流失风险.人工管理下的茶林虽然有机碳含量、MWD和GMD与针阔混交林相近,但WSA0.25和PAD较差,表明茶林土壤的水土流失风险依然较高,因此在对经济林的水土流失风险的评价中,不能只考虑某一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

    经济林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

    基于PVAR模型的环境规制与公路运输效率关系探究

    袁长伟孙璐李铜铜袁强...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测度了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路运输效率,运用PVAR模型研究了公路运输效率与环境规制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 发现:(1)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后,2008-2017年全国公路运输效率呈现整体偏高且上升的趋势;(2)公路运输效率与污染减排成本和污染排放强度分别呈现出双向因果和单向因果关系;(3)短期而言,政府减排政策对公路运输效率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但长期来看,无法促进公路运输效率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以达到公路运输业蓬勃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局面.

    公路运输效率环境规制三阶段SBM-DEA模型PVA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