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蚯蚓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肖艳兰岳敏慧王朋董红娟...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蚯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对土壤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蚯蚓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影响为切入点,重点探究蚯蚓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文献分析表明,影响蚯蚓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季节变化、土壤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土壤污染及其他人类活动等.该研究从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分析对蚯蚓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为掌握蚯蚓多样性及分布与塑造蚯蚓群落提供了科学基础,并为蚯蚓应用到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中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蚯蚓群落结构分布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

    3D-C3N4/Bi2WO6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四环素研究

    刘一凡李明亮罗艳杨丽霞...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尿素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煅烧,制备出三维立体多孔3D-C3N4,再经过原位组装法制备出3D-C3N4Bi2WO6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TEM、SEM、XPS、PL光谱等对3D-C3N4/Bi2WO6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电性能等进行研究.以四环素(TC)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表明20%3D-C3N4/Bi2WO6复合材料在120min内,对TC的催化降解效率达到98%,其催化效率是3D-C3N4的2.2倍.通过捕获自由基的实验,发现•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文章对该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催化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3D-C3N43D-C3N4/Bi2WO6可见光催化

    硼泥对含铜酸性废水的吸附性能

    肖利萍李嘉欣王涛卢洪斌...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体中铜离子污染以及硼泥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文章采用硼泥处理含铜酸性废水.通过控制不同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观察投加量、溶液pH、反应时间以及转速对含Cu2+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硼泥对Cu2+的去除率随投加量、溶液pH、反应时间、转速的升高而增大.通过正交实验可确定处理体积为100 mL,Cu2+浓度为200 mg/L的水样,最佳反应条件是投加0.45 g硼泥,调节pH为6,在200r/min、25℃的条件下振荡180 min,去除率可达98.43%.硼泥对Cu2+的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利用硼泥处理含铜酸性废水可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值得深入推广研究.

    含铜酸性废水重金属离子Cu2+硼泥吸附性能

    4种生物炭对阳离子染料吸附性能

    李艳春张鹏会张强胡浩斌...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以银杏叶、松塔、核桃壳和杏壳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粒度的银杏叶生物炭(GBBC)、松塔生物炭(PCB)、核桃壳生物炭(WSB)和杏壳生物炭(AKSB),研究其对溶液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B)的吸附特性.采用SEM、BET和FT-IR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考察粒度大小、吸附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B和RB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仪器表征结果、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探究生物炭对溶液中阳离子染料的吸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粒度对生物炭的吸附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00目时GBBC、PCB、WSB和AKSB对MB的去除率分别为99.45%、97.43%、99.53%和98.12%,而对RB的去除率分别为69%、65.29%、87.84%和62.62%.4种生物炭吸附MB和RB达到平衡仅需10和25 min.Langmuir-Freundlich模型能同时很好地拟合4种生物炭吸附MB和RB的过程.孔隙中扩散、氢键、π-π堆积和离子交换作用是4种生物炭去除MB和RB的主要机制.因此,以废弃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可以用作高效吸附剂去除废水中MB和RB.

    生物炭阳离子染料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机制

    北方盐碱区域生物滞留设施植物优选研究

    穆莹王金丽郑华清李思雨...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选择北方盐碱区域几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结合气候特征、径流雨水盐碱特性和生物滞留设施运行工况,开展不同植物在径流动态汇入条件下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筛选出对径流污染削减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盐碱适应性和耐淹能力的植物.结果显示,径流动态汇入条件下,萱草、马蔺、芦苇对COD、NH3-N、NO3--N、磷酸盐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贡献大小依次为萱草>芦苇>马蔺,对COD和NO3-N的去除率与雨水径流流量明显呈负相关,此外,滞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污染物去除率;马蔺、千屈菜、芦苇、美人蕉的盐碱适应范围广泛,且对20cm以内淹没水深的滞留雨水有很好的耐淹能力.马蔺和芦苇对环境的耐受性及对径流污染净化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作为北方盐碱区域生物滞留设施的优选植物.

    北方盐碱区域植物耐盐碱耐淹径流污染物削减

    不同组合方式水培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效果的差异

    王丽萍张博闻徐晶园张慧会...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植物根系分离与植物根系不分离2种方式水培植物组合净化室内甲醛效果,确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培植物组合净化甲醛的科学栽培方式,并为设计和制造水培植物组合栽培容器与设备提供有效指导,该文以6种常见水培植物:尖尾芋(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绿萝(Epipremnum aureum)、绿精灵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Pixie')、狼尾蕨(Davallia bullata)为试验材料,采取真实房间污染模拟,根据试验房间甲醛浓度变化与植物逆境生理指标分析植物甲醛吸收能力与耐受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水培植物组合吸收甲醛能力排序为植物根系分离实验组>植物根系不分离实验组>水对照组.隶属函数分析法表明,植物根系分离水培植物组合方式能够增强植物甲醛耐受能力.植物根系分离的水培植物栽培组合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培植物净化甲醛效果.

    水培植物组合方式房间污染模拟甲醛吸收能力甲醛耐受能力

    改性Uio-66低温脱硝的性能研究

    王淑勤付豪李丹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水热-微波联合法制备3种MOFs材料,极大缩短了制备时间,然后以高浓度的氮氧化物为吸附对象,进行低温SCR脱硝实验,将脱硝性能最好的Uio-66进行掺杂改性,对比了改性前后的脱硝效果,并对改性后的材料进行XRD、BET、SEM、TGA、XPS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当烟气温度为200 ℃、氮氧化物浓度为700~2 700 mg/m3,Cu的掺杂摩尔比为10%时,改性Uio-66脱硝效率可高达65%~85%,比改性前提高33%以上,并且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耐热性、稳定性,使用寿命较长;微波和金属掺杂均能抑制晶粒增长,Cu的掺杂还能有效促进Uio-66内部元素价态转变,不仅增加吸附性能还可提高协同催化作用.

    Uio-66掺杂改性高浓度低温脱硝

    外源物质强化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

    戚琳宋修超朱秀梅司雨...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3-吲哚乙酸(1AA)和鼠李糖脂(RH)对土壤多环芳烃(PAHs)植物修复技术的强化作用,文章选取紫花苜蓿作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土壤PAHs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的进行,所有处理土壤PAHs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时添加IAA和RH的处理(P+IAA+RH)在各采样期的土壤PAHs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CK)和仅种植植物的处理(P);培养90d后,P+IAA+RH处理的紫花苜蓿土壤PAHs去除率达到50.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用IAA或RH均能够提高植物修复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其中,P+IAA+RH处理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最大,且仅添加RH的处理(P+RH)生物富集系数高于仅添加IAA的处理(P+IAA),而转运系数则相反.综合各项指标发现,外源物质IAA和RH可协同强化土壤PAHs的植物修复效果.

    3-吲哚乙酸鼠李糖脂紫花苜蓿多环芳烃

    Cu改性软锰矿粒子电极及其应用研究

    李伶俐梁宏邱阳彭红...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成分复杂、难处理的酸化压裂返排液,作者采用三维电极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以Cu(NO3)2为改性剂,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在软锰矿粒子电极表面生成CuO及Cu.5Mn15O4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粒子电极进行表征.以聚丙烯酰胺(PAM)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改性条件考查.浸渍液浓度0.3 mol/L、煅烧温度330 ℃、煅烧时间2.5 h为最佳改性条件,将该条件所得改性粒子电极应用于PAM模拟废水处理,COD去除率达71.1%.改性粒子电极用于处理酸化压裂返排液COD去除率和单位能耗均显著优于改性前.通过活性氯检测和活性氯猝灭实验探索三维电极体系对PAM的降解机理,确定了高含氯废水电解过程中主要的氧化物质为活性氯,软锰矿粒子电极的改性有利于活性氯产量增加,经Cu改性的软锰矿粒子电极可有效提高含氯废水的处理效果.

    改性软锰矿粒子电极CuOCu1.5Mn1.5O4活性氯酸化压裂返排液

    基于阶梯网络的ERT污染区域识别方法

    刘梦晓刘志勋王玉玲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阻率成像(ERT)技术进行污染场地的实时监测是环境污染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利用ERT数据进行污染区域的自动识别过程中,当土壤介质分层和背景与污染区域电阻率值差异减小时会出现识别精度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将协方差聚类和半监督阶梯网络(semi-ladderNet)相结合的方法用于ERT的监测结果,进行污染区域的识别.通过对某条测线的电阻率矩阵进行协方差聚类,初步得到污染区域的大致范围,将其部分数据作为semi-ladderNet训练阶段的初始标签,以克服上述问题,进而提高该算法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1)该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出污染区域的范围及位置,并能克服介质分层的问题,其识别精度达到了98%以上;(2)尤其当背景值和污染区域电阻率值差异减小时,该算法的识别精度仍能达到98%及以上;(3)可以将基于协方差和半监督阶梯网络算法引入到ERT监测系统中,为后续污染区域的自动识别提供技术支持.

    ERT检测污染场地半监督阶梯网络协方差聚类污染区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