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跌水装置设计与充氧性能研究

    商光琦余太平孙士权梁焱...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跌水曝气是降低分散式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最佳选择之一,为优化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作者设计了一套适于分散式污水工艺的跌水曝气装置,并对其进行充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跌水高度和流量范围内,装置充氧效率与跌水高度、流量成正比;装置设有跌水紊流穿孔板明显比无跌水紊流穿孔板充氧性能高,穿孔板孔径为5mm时充氧效率最高;试验分别得到了有无跌水紊流穿孔板条件下氧的总转移系数经验公式;污水充氧性能试验表明,充氧效率与进水COD浓度成反比,随着COD浓度的升高,氧总转移修正系数a降低,且随跌水高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增长率较为缓慢.跌水曝气装置可用于地形有落差的村镇污水处理工艺而降低机械曝气运行费用.

    分散式污水处理跌水曝气充氧效率

    中国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现状、问题及对策

    赵曦吴姗姗陆克定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中国已建成的132座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的地域分布、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种类和容量、工艺路线以及园区整体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配套型园区、专业型园区和复合型园区3个阶段;园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城市;园区处理的固体废物种类以再生资源、生活垃圾、有机垃圾、市政污泥和建筑垃圾为主;园区处理总容量占国内产生量比重较大的固体废物种类为医疗废物、再生资源、焚烧灰渣、市政污泥、生活垃圾和有机垃圾;综合利用和焚烧是园区主流工艺,采用填埋工艺的园区较少,高温、等离子和碳化等其他工艺逐渐受到重视;整体能力水平评价结果显示,6座园区功能全面或较全面,其他大部分园区功能过于单一.部分园区存在以下问题:(1)整体规划不足,导致新项目引进及功能分区受限;(2)功能定位不清,在预留容量和协同处置等方面存在不足;(3)工艺路线不合理,减量化预处理和综合利用不足;(4)建设标准偏低,部分污染分散治理导致潜在环境风险;(5)管理机构缺失,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6)信息不透明,"邻避效应"突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规划先行,优化选址和分区布局;(2)科学确定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设置协同处置能力;(3)优化工艺路线,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填埋量;(4)对标先进水平建设,优化设计配套的污染集中治理设施;(5)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6)加强"邻利"共融措施,提高社区公众参与水平.

    无废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现状问题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南淝河城区段水体中含氯化合物含量比较

    杨长明陈霞智王汉宇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造成了医疗消毒剂的广泛使用,这必然会对自然水环境生态平衡产生冲击.该文以合肥市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现场采样分析,研究了目前使用的主要消毒剂种类、毒性及其在南淝河水体中的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其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疫情期间,合肥南淝河城市段不同断面水体含氯化合物(以总氯计)的总量为5.52~48.7μg/L,较非疫情期间出现了明显增加,说明疫情期间大量使用消毒剂已经对城市水体造成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和雨水排口附近点位含氯化合物明显高于其他点位.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及其副产物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尾水排放和地表雨水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应从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全过程管控,并结合厂网河(湖)一体化全过程监管,以降低或消除消毒剂大量使用对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健康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流行城市河流消毒剂含氯化合物水域生态系统

    嘉兴市北部湖荡区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迟明慧马迎群赵艳民曹伟...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荡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蓄水、排水、保水、净水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针对嘉兴市北部湖荡区的11个湖荡,进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按区域特点,选取水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群落中的10个代表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主观赋值法决定指标权重,采用分位数法确定对应标准.结果表明,2017-2018年间,研究区水生态健康整体属于"良".其中,13.33%的采样点水生态健康状况为"优",86.67%为"良".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各点位的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48~0.61、0.55~0.64和0.44~0.65,平均值分别是0.61、0.64和0.65.由于枯水期水生态受污水处理厂出水影响较大,水生态健康状况劣于平水期和丰水期.从空间变化来看,东部3个湖荡(北许漾、内汾湖、西浒荡)的水生态状况整体较好,而西部2个湖荡(天花荡、西雁荡)则相对较差.研究区的水生态健康主要受水动力特征、人类活动强度和污染入河量影响,因此水流缓慢、闸坝多,人类活动强度和入河污染物量大是导致区域水生态健康变差的主要原因.

    层次分析法水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健康评价嘉兴市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色拥军裴雯马志兵杨巨才...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格局演化是土地利用/盖变化和景观破碎化在时空上的直接表现,其时空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1996、2006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7年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草地、沼泽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沙地面积增幅分别为42.05%、63.24%、259.03%和87.62%,天然牧草地、河流水面和裸岩石砾地面积降幅分别为20.15%、24.33%和22.39%;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连通性增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降水与冰川及永久积雪和裸岩石砾地呈显著相关(P<0.05),气温与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向连通性高、破碎化程度降低的方向演变.

    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破碎化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评价研究

    许文豪罗涛刘江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民生活水平5个要素层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2-2017年长兴县资源环境承载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2018-2035年长兴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模型经过模拟值与历史值相互误差的有效性检验,整体相对误差为2.58%,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现实.文章旨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成果,具体体现在:(1)引入系统动力学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为现有研究在承载力趋势预测、风险识别上提供方法上的参考.(2)基于现状发展战略规划,模拟差异化战略引导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县域尺度特征提出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要求,提供发展战略制定的参考依据.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情景设置模拟预测系统动力学

    多尺度空间低碳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廖清华张小平
    200-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低碳化水平评价是低碳空间规划科学编制的前提和基础.而既有研究侧重于单一空间尺度的低碳化水平评价,使得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体系衔接性较差,难以对空间低碳化水平进行全面比较.该文通过对不同尺度的空间低碳化水平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县域为最高一级空间尺度,提出多尺度空间低碳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流程:(1)明确不同尺度下低碳空间规划的类型,搭建多尺度低碳空间规划框架;(2)基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活动量作为转换的指标选择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3)借鉴当前国际或国内相关标准,确定各项指标的绝对评价参考值和相对评价参考值.多尺度评价体系涵盖了县域、城镇和村庄3种不同类型空间尺度,以及产业经济、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5个维度,共计48个具体指标.最后以安徽省枞阳县为例,从"县域-城镇-村庄"3个尺度对枞阳县的空间低碳化水平进行评价,从而为增加低碳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具体的路径参考.

    多尺度低碳评价体系空间规划

    丹江口库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和来源解析

    高园园张海军孔璐璐王书转...
    2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展丹江口水库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章采集丹库周边66个0~20 cm表层土壤样品,测定Cd、Pb、Cr、Cu1、Zn和Ni等6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结合2种污染指数-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PCA/APCS)受体模型定量解析了研究区域内6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l)Cr的平均浓度(19.706 mg/kg)低于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他5种重金属平均值均高于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Cd的平均浓度(1.784 mg/kg)则为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26.89倍;重金属Cd为重污染,Cu污染等级为中污染,其他重金属均是轻污染;不同区域受影响方式和大小不同,6种重金属在区域分布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结合相关性分析、PCA/APCS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学分析可知,6种重金属元素可被辨识为3种主成分,PCl(Ni、Zn、Pb、Cu)农业源,PC2(Cr)自然源,PC3(Cd)人为源,贡献率分别为35.698%、60.697%和81.747%.

    丹江口水库重金属PCA/APCS受体模型源解析

    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系统变化特征研究:以徐州贾汪矿区为例

    周雪岩侯湖平刘海亚王琛...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徐州贾汪矿区6、10、15a3个复垦时间段的复垦区及原地貌(CK)均为小麦种植地的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3个复垦年限及CK的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随着复垦时间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导率随着复垦时间的增长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2)古菌中的优势菌为奇古菌门、纳米古菌、广古门菌,细菌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3)在0~20 cm土层中,古菌门水平的奇古菌门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负相关.纳米古菌、广古门菌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呈负相关.20~40 cm土层中,纳米古菌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正相关.在细菌门水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看出在0~20 cm的土层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在20~40cm土层中,酸杆菌门与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在对高潜水位矿区的土壤复垦中,增施以奇古菌门为主的菌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土壤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

    东荆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劲武闯李兆华付婷...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沉积物作为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汇和源,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文章以东荆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3份表层沉积物样品,重点分析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As、Cd、Cu、Ni、Pb、Zn、Cr)含量,并评估了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探索其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东荆河表层沉积物中7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Cr(71.49 mg/kg)>Zn(58.44 mg/kg)>As(38.97 mg/kg)>Ni(35.79 mg/kg)>Cu(35.28 mg/kg)>Pb(21.6 mg/kg)> Cd(15.8 mg/kg),其中,Cd和As是主要的污染元素;(2)地累积指数(Igeo)评价中,除Cd的Igeo平均值达到5.9,属于极度污染水平外,其余6种重金属Igeo平均值均<0,属于无污染水平;(3)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过高(RI=2 660.79),是导致整个东荆河处在极度高风险水平(RI=2 709.04)的主要原因;(4)由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判断,东荆河表层沉积物中的As和Cd具有共源性,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活动,特别是磷肥和有机砷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生产;Cu、Ni、Pb和Zn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而Cr受人为干扰较少,主要来自自然源.总体而言,东荆河表层沉积物中,Cd和As污染严重,对其生态环境产生极大风险,需对东荆河流域的Cd和As排放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东荆河沉积物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