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安江流域水体抗生素耐药菌分布状况研究

    柏晓辉代琳李根山杜陈宇...
    80-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安江流域水体抗生素耐药菌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该研究采集新安江流域31个不同样点的93份水样进行抗生素耐药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内率水、横江和新安江的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介于10.75%~85.45%;链霉素耐药菌检出率次之,检出率介于5.88%~83.10%;四环素耐药菌检出率第三,检出率介于0.28%~22.37%.卡那霉素和氯霉素耐药菌检出率较低,其检出率均在5%以内.综合所有样点的耐药菌检出率数据可知,该流域内氨苄青霉素和链霉素耐药菌检出率最高,显示该流域内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最严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安江流域内抗生素污染治理奠定数据基础.

    新安江流域抗生素耐药菌检出率

    1株除氨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除氨特性的研究

    张雨晨冯定胜王一丁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NH3的释放、降低氮损失,文章研究运用富集驯化、初筛复筛的方式从微生物菌剂中筛选出一株除氨菌株ZYC-1,通过形态学、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ZYC-1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对ZYC-1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4 h时的胞内粗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XR)、亚硝酸还原酶(NIR)、硝酸盐还原酶(Nar)等)浓度,确定ZYC-1在1.0%接菌量、初始pH7.0、180r/min、30℃条件下生长最好.在除氨特性的研究中,通过测定NH4+、NH2OH、NO2-、NO3-以及总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变化发现,在24h内NH4+、TN、DOC的降解率分别为98.51%、97.01%、79.60%,说明ZYC-1可以高效降解NH4+和TN.分别测定NXR、NIR和Nar 3种关键酶时发现均有表达量,推测硝化-反硝化途径同时存在,表明ZYC-1在畜禽粪污除氨保氮领域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氨气生物除臭筛选鉴定条件优化除氨特性

    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用于水体污染物快速分析

    李文轩朱玉玲曾凯肖闪...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EESI-MS),无须复杂的样品预处理,对万载县和上高县锦江流域的17个水样进行了直接质谱分析,获得其质谱指纹谱图,并对其中的特征污染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水样的来源进行了快速区分.以锦江酒厂排水口样品(5号水样)为例,通过相关离子的多级质谱分析,确定了水样中含有乙醇、丙醇等污染标志物.建立了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乙醇在0.2~10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16,检出限LOD=0.057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0%(n=5);丙醇在2~10 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2 9,LOD=0.21 μg/L,RSD为0.69%(n=5).通过对17个水样质谱指纹数据的PCA分析,建立了相应的3D模型,为复杂水体污染物的溯源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新方法.

    EESI-MSPCA复杂水体污染物快速分析

    产毒微囊藻基因型及胞内外毒素含量的SVM预测

    刘琦卫鹏戴伟毕相东...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21年5-8月淡水养殖池塘3个平行位点逐月实测数据,文章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产毒微囊藻SNP/InDel基因型及胞内外毒素含量的预测模型.分析了各水化指标与产毒微囊藻6种基因型及胞内外毒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对原始数据归一化,以径向基函数为核函数,通过5折交叉验证确定模型最优参数,建立了用水化指标预测产毒微囊藻6种基因型的6个模型,以及用水化指标、6种基因型预测胞内外毒素含量的2个模型.结果表明:每项水化指标都至少与1种产毒微囊藻基因型或1项毒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0.3.在8个预测模型中,对训练集预测的均方误差均小于0.07,对训练集预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平均的测试集均方误差为0.054.可见,利用SVM预测养殖池塘中产毒微囊藻SNP/InDel基因型及胞内外毒素含量是可行的,且精度较高.

    SVM回归产毒微囊藻基因型微囊藻毒素相关系数预测模型

    酸性矿山废水环境中砷的污染机制与修复技术

    高坤冯巧梅周文静张博伟...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As)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环境中常见的类重金属,有剧毒和强致癌性.在AMD环境中,As的来源主要为硫化矿物氧化溶解,As的地球化学行为包括氧化、还原、吸附、共沉淀、解吸和溶解等.目前,已开发的As污染修复技术分为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其中,源头控制是通过覆盖、钝化或喷洒灭菌剂等抑制硫化矿物氧化溶解;末端治理是通过吸附、絮凝、膜处理或生物处理等清除水体中的As.该文综述了 AMD环境中As的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 As污染的机制;综述了 As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As污染修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矿区As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酸性矿山废水硫化矿物污染机制修复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检测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

    周彦宏王丹李珊珊延卫...
    11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种污染物在实际环境中往往以混合态的形式存在,单一毒性效应已无法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得到了广泛研究.该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明亮发光杆菌在混合物联合毒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重金属、抗生素、农药、除草剂、其他有机污染物、处理过的废水、污染土壤、大气颗粒物等多种混合物,比较了该方法和其他生物测定法的灵敏度.此外,总结发现该方法虽然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检测结果易受毒物兴奋效应、高盐浓度(3%NaCl)影响,受限于样品性质,细菌状态难以控制,因此该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减弱以上因素的干扰,选择合理的前处理方法,进一步发展生物荧光酶毒性检测技术来弥补细菌状态易改变的缺点,提高该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明亮发光杆菌联合毒性重金属混合物抗生素混合物有机混合物

    上海西南区域环境空气中氨的污染特征研究

    饶正勇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NH3在空气中主要转化为NH4+,NH4+和SO42-、NO3-和Cl-等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的二次气溶胶,是环境空气中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探索上海西南区域环境空气中氨的污染特征、来源和对PM2.5排放的影响,该研究选择城市居住区站点A和农村居住区站点B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法)氨监测仪进行为期1 a(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NH3监测,并在站点A同步进行PM2.5的测定.结果表明:上海西南区域中大气NH3日均浓度为6.5 μg/m3,1 h平均浓度范围0.4~76.0 μg/m3;NH3浓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3 日变化浓度呈现单峰特性;NH3存在周末比工作日浓度低的现象;NH3/PM2.5的比值在季节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在污染程度上呈现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变化特点.

    环境空气DOAS污染特征

    武汉市典型氮氧化物污染过程与来源分析

    陈静李军熊文瑄邢崇...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日益增长,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氮氧化物的污染过程和来源对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有着重大意义.该研究基于武汉市22个监测点在2021年5-11月时间段内的观测数据,针对期间的3次氮氧化物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NO2污染过程从晚高峰开始,全市出现若干NO2污染源,之后逐渐扩散至遍布全市,形成市区整体污染态势.影响NO2浓度最重要的因素为边界层高度,其次为风速、气温等因素.车流晚高峰到午夜24时之间数小时的静风是导致当天NO2超标的关键性因素,控制晚高峰车流对降低NO2浓度至关重要.

    氮氧化物污染过程来源分析武汉市

    基于配方优化下水凝胶生物抑尘剂的研制

    吴桂香徐成林杨雨昕杨燕飞...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工场地内作业过程扬尘控制一直是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研究热点.为控制扬尘排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该文针对建筑施工扬尘,对传统水凝胶抑尘剂聚乙二醇(PEG)和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进行优化改良,采用双因素实验确定γ-聚谷氨酸(γ-PGA)和黄原胶(XG)最佳配比,利用二者分子间静电斥力在保证抑尘剂粘度的前提下达到喷洒时良好的分散效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抑尘剂最佳配方.研究了产品喷洒后样本表面微观形态;通过实验考察了产品抗风蚀性、抵抗外力干扰和降解性.结果显示,该产品喷洒后能较好地填充粉尘颗粒间隙,能够与粉尘颗粒紧密结合,表层含有不完全封闭的多孔结构对外界刺激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在风速为9 m/s的实验条件下,质量损失率保持在6.36%的较低水平.在扩大实验中,室内PM2.5、PM10浓度分别为33、48 μg/m3,仍然维持在标准范围内;固结层硬度值达到36 HA;在第5个周期,降解率达到51.46%,超过一半固结层已被降解.与传统水凝胶抑尘剂聚乙烯醇(PVA)、表面活性抑尘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相比,所制备的PEG,硼酸-(γ-PGA,XG)-APG/油酸水凝胶生物抑尘剂抗风蚀性、抵抗外力干扰和生态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款较好的抑尘性能产品.

    建筑扬尘配方优化水凝胶生物抑尘剂生态性

    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研究进展

    张维兰张悦刘萍段昌群...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其治理与修复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土壤动物蚯蚓-植物联合修复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研究颇多.该文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蚯蚓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加速植物修复重金属、蚯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蚯蚓分泌液与排泄物改变重金属形态影响植物修复重金属3方面阐述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蚯蚓重金属土壤联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