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太湖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

    王锦旗薛艳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近10年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太湖流域工农业生产、人口、农产品、动物产品等为研究数据,计算太湖流域水足迹及各项指标,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作出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近10年平均水足迹为511.6×108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自给率为63.9%,人均水足迹为889.7 m3,且逐年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匮乏度及水资源压力分别高达228.0%、273.9%,整个水资源系统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水足迹强度为100.1 m3/万元,且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太湖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为促进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采取以流域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区域水生态安全保障策略,逐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农作物生产用水量人均水足迹虚拟水贸易量水资源匮乏度水资源自给率

    基于Cite Space分析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王乃亮黄慧陈思瑾姜泳波...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管理的有效工具.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检索的"生态安全评价"文献为样本,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过去12年间发表文献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8.2%,近3年发文量超过总发文量的50%;2)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和作者均在中国,在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和第一作者中占比达到90%;3)环境科学类期刊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在载文量前30位的期刊中载文比例超过50%;4)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丰富,具有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点;5)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筛选优化和评价模型改进与创新方面.根据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深化生态安全的内涵挖掘、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创新评价模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建议.

    生态安全评价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研究特点

    辽中南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周姚姚刘馨蕊曹婷婷霍会杰...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区域低碳减排差异化治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数据和开放大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熵值法等方法,探究辽中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区县级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县域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和工业型城市,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南北差异较小,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碳排放量均有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集聚特征,但近年来集聚性呈减弱趋势;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之人均GDP、工业企业数和人口集聚因素作用强度更大.进而提出增加低碳新兴技术投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虚化区域行政界限等政策建议,实现区域分区分级差异化协同治理.

    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GWR模型辽中南城市群

    国际海岸带空间规划的实践与启示

    田海燕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带是陆海连接、交叉和复合的地理单元,开展海岸带空间规划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的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分析若干典型沿海国家海岸带定义、海岸带空间规划的体系和开发利用的审批流程等有益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海岸带空间规划的现状,提出在国土空间"五级三类"的新体系下推进我国海岸带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建议,以期助力我国海岸带空间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空间规划国际经验管理

    我国东北林区夏季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孙应龙韩佳芮延昊李娜...
    36-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覆盖率高,在吸收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减缓气候变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采用MODIS资料和逐日气象数据等长期观测数据资料,利用多种评估指标和方法,对2000—2021年夏季东北林区气象条件、净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参数以及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东北林区夏季降水和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促进了森林生态恢复,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3个百分点、3.0 gC/m2;夏季土壤保持功能稳步提升,平均每年涵养水量增加2.4 mm,土壤保持量增加1.4 t/hm2.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和涵养水量、土壤保持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夏季降水是影响东北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重要气候因子.本研究揭示了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为切实保障森林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气象依据.

    东北森林气象条件净初级生产力生态服务功能

    海湾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

    高范孔令坤徐光景张翠雅...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湾生态系统是一种复合的人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然而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导致海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行.为准确把握国内外海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趋势及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知识图谱软件和文献计量方法,对海湾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处于该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各国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共性,目前已形成了Orth RJ-Duarte CM等5个主要研究团队;2)我国在该领域拥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其中发文量位居第二,中国科学院的中心度位居世界前列;3)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蓝碳和气候变化、海草床、富营养化等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以流域-海湾为单元的海湾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以推动海湾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海湾生态系统服务文献计量学BibexcelVOSviewer

    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结构特征研究

    谢文静蔡恒江蔡晓萱赵伟耀...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类群间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21年4月在黑石礁岩相潮间带采集了受人为干扰(S1)和自然生境保持良好(S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δ13 C和δ15 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S1底栖动物的δ13 C、δ15 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20.04‰~-18.63‰和6.30‰~11.05‰,采样点S2底栖动物的δ13 C、δ15 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19.96‰~-13.71‰和6.28‰~14.62‰.S1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3.40,S2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4.45,表明受人为扰动的潮间带生物营养级均值较低,营养级层次较短.由δ15 N值计算所得的营养级图分析可知,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及杂食性的腹足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植食性多板类、甲壳类及肉食性虾虎鱼类.

    黑石礁δ13Cδ15N稳定同位素营养级

    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与防治建议

    胡光伟梁业伟庄少奇马逸岚...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解析洞庭湖湖区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估算湖区25个县(市区)2007—2020年的污染物排放量.结果显示:1)从时间变化看,2007—2020年湖区化肥施用量(折纯)、农药施用量均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生猪、牛的粪尿排泄量占到各类畜禽粪尿排泄量的87.83%,是湖区畜禽粪尿排泄的主要来源.2)从空间分布看,高强度施肥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的县(市区);农药投入方面,高农药施用强度(>10 kg/hm2)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区中部,与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从数量上看,农药施用强度高于20 kg/hm2的县(市区)数量在减少;湖区的畜禽粪尿排放强度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排放强度超过10000 kg/hm2和中排放强度区的县(市区)数量分别减少至4个和2个.

    农业面源污染GIS空间分析时空分异洞庭湖流域

    鱼—蚌混养的原理、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斌闵庆文薛镒涵
    66-6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蚌混养是生态渔业模式之一,也是淡水渔业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已被农业农村部发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浙江德清传统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鱼—蚌混养正是其中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之一.但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造成一些地方珍珠养殖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全面分析鱼—蚌混养的生态学原理、效益及影响因素,阐明其相比淡水蚌单养的优势;并以我国传统鱼—蚌混养技术为基础,结合当前新发展的鱼—蚌—藻混养等技术,从原理、方法及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系统阐述鱼—蚌混养技术特点.分析表明,鱼—蚌混养可抑制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增殖,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构造,增强水体的自动调节能力,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等现象发生,同时为鱼和蚌提供丰富的食物,在促进珍珠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得比"单养"更高的收益;通过鱼—蚌混养,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水体的质量,而且可以获得鱼—蚌双丰收,综合效益显著.

    鱼—蚌混养生态学原理德清传统珍珠养殖与利用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多孔混凝土挂板种植植物及其净水效果的研究

    郑红宇王云飞李奎鹏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预制成型的多孔混凝土挂板(水灰比为0.30、孔隙率为30%、骨料粒径为10~20 mm)进行了植生试验,在选择了合适的植物生长基质以及植物之后,将结构优化后的挂板置于小型河道模拟装置中进行工程试验应用.试验表明,河塘底泥作为植物生长基质对于植物和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黑麦草和高羊茅因其对于干湿环境交替的适应性以及抗逆性,可以作为植生挂板的材料应用在城市河道护岸改造中.水流试验表明,多孔混凝土挂板对于直立式硬质河道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措施具有降低成本、简便易行的特点,同时,混凝土挂板上的绿色植物也起到了净化水体、装饰河道环境的作用,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价值.

    植生试验多孔混凝土挂板护岸生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