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视角的水源地监测网络及其预警机制构建——以张坊水源地为例

    郭高轩夏海涛南英华欧志亮...
    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视角,根据张坊水源地历史数据并结合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需求,构建了包括水位、水质、流量等多源数据的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并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预警机制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该水源地自 2006 年以来运行稳定,年内水位主要受控于降水、水源地开采和河道来水因素控制,年内动态变化大,地下水水位恢复迅速.年际水位动态相对稳定,供水保障能力高.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多年水质优良.在长序列监测数据基础上,构建了以水源地水位、区域水质、泉流量为指标的预警体系,制定阈值定义了红色、黄色及蓝色预警,形成预警判据.2021 年,水源地水位未达到预警阈值,地下水水质为蓝色预警,泉水流量未达预警阈值,需保持持续监测,该机制可为水源地区域环境控制、管理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水源地傍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预警机制

    基于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极地安全研究热点与趋势

    谌炜林付保荣马放何哲...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安全愈发受到各国关注.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了解极地安全研究 1985-2022 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利用VOSviewer软件对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1985-2022 年极地安全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着重分析与归纳核心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果表明:美国、中国等是最主要的研究国家;国外主要研究机构有俄罗斯科学院、麦吉尔大学、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等,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Ford JD、Dudarev AA、杨振姣和李振福等是主要的研究者;Arctic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分别是刊文最多的外文和中文期刊;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极地生态安全、极地居民粮食安全、北极航道、南极海冰、北极与中国国家安全等.极地生态安全、北极航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极地的经济、政治和能源安全将继续为学者们所重视.

    极地安全文献计量VOSviewer

    湿热地区雨水花园夏季微气候影响效应——基于成都市圣灯公园的实证研究

    杨青娟陈倩陈睿智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理水治国和城市生态转型的重大举措,海绵城市成为解决水资源和热岛等相关问题的重要契机.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技术措施中非常重要和普遍的一种类型,下垫面、植物设计、地形差异、水体等几个方面与普通绿地存在差异.通过结合实测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分析雨水花园中下垫面和植物设计在微气候影响方面的差异.既有研究发现,雨水花园下垫面特有的覆盖层、填料层、砾石层以及不同厚度填料层具有不同的蓄水蓄热能力、雨水下渗速率及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从而影响土壤湿度,形成微气候差异,雨水花园下垫面相较普通绿地降温降湿更显著,对相对湿度的影响大,形成的不舒适指数更低.模拟结果显示雨水花园下垫面更厚,降温的效果更明显.在植被方面,当雨水花园与普通绿地植被类型相同时,雨水花园降温的效果优于普通绿地.雨水花园与普通绿地微气候差异与植被乔灌草的搭配类型相关,当植被类型为乔灌草时,雨水花园与普通绿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差值最大,植被类型为草本时,雨水花园与普通绿地的温度、相对湿度差值最小.相应研究可为多功能雨水花园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升海绵设施的科学性,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内涵的充分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微气候下垫面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心"研究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李雅杰尹楚杰王灏龙彪...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心"是城市之"肺",其在区域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景观美化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绿心"研究的发文数量、作者、机构、载文期刊、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绿心"研究年度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增长(2001-2007 年)、波动增长(2008-2012 年)、稳步增长(2013-2022 年)3 个发展阶段,阶段发文量增加较为明显.2)研究者、研究机构的合作较为匮乏,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与研究机构中心.3)载文期刊具有一定的集中效应,其中以«中国园林»«规划师»«城市发展研究»等刊物发文量较大.4)国内"绿心"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城市"绿心"基础理论、规划与设计、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前沿则指向风景园林、长株潭城市群、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领域,是今后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绿心"中国知网CiteSpace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基于蓝绿空间耦合的特大城市"市—区"级生态绿道选线方法探索——以南京市为例

    张彦陶修华李雅卫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道选线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绿道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以道路空间为基础的研究和实践居多,模型建立也大多依托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各类设施开展,绿道与绿色开敞空间的关联度不足,缺乏对邻避设施的考虑.依托城市多元资源特征,尝试以蓝绿空间为底,通过建立正负向耦合的综合评价选线模型对绿道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结合公众需求、耦合专项空间结构等方式对适宜性空间进行修正,形成骨干型绿道网络布局方案.选线模型综合考虑了正向吸引力因子,并同步考虑了各类邻避设施、人的使用需求,与城市绿地结合性较高,为实现多功能复合的绿道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绿道选线适宜性分析蓝绿开敞空间邻避设施

    碳中和背景下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

    魏延丽王金虎李静闻昌成...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埋藏在海底和地底的"碳"被采掘和利用,进入大气循环,使得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带来了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就全球整体的碳循环过程而言,使用生物技术来固定并转化二氧化碳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微藻生长速度快、二氧化碳固定效率高,是生物捕集二氧化碳的理想材料.从"碳中和"的定义和实现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微藻进行二氧化碳固定,实现变"碳"为宝的可行方案,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开辟新思路.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碳中和微藻生物固碳

    滨海湿地盐地碱蓬固碳能力研究——以威海五垒岛湾为例

    何星辰陈祎康张苧月石九合...
    49-5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功能,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测算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基础上,利用实地测量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其固碳能力及其空间分布,估算了五垒岛湾滨海盐地碱蓬的总固碳能力、总固碳量.结果表明:五垒岛湾滨海湿地潮间带盐地碱蓬的固碳能力为 1 123.95 g/m2,是中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 494 g/m2 的 227.5%,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 405 g/m2 的 277.5%.潮上带则为 460.5 g/m2,年均总固碳量为4 289.9 kg/a.总的来说,五垒岛湾滨海湿地盐地碱蓬固碳能力属于中上水平,但因分布面积不大,总的碳储量较小.

    滨海湿地植物碳汇盐地碱蓬遥感

    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修复主攻方向研究

    陈阳张文培夏涛王继华...
    55-6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现状及修复研究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对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动态监测的重要环节.针对河南省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主攻方向进行研究,以生态问题为导向,将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划分为南太行地区、伏牛山地区、桐柏山—大别山地区、黄河中游地区、丹江—唐白河流域、黄河下游地区和黄淮平原地区 7 个修复分区,识别各个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为下一步谋划和部署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供基础支撑.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问题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基于自然的陆海统筹生态修复途径——以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张桐伟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其所在流域及北部湾海域生态系统受损.通过水产养殖塘的海绵化改造及淡水、咸淡水、咸水三类生境的生态修复,降低流域生态风险;并通过提供游憩服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采用基于自然的陆海统筹生态修复途径恢复本地生态系统,为滨海地区流域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流域生态治理生态系统服务

    河道近自然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张莹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人们对河流的大规模人工改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国内外学者反思人工河流治理的问题,提出了近自然生态修复的治理理念,旨在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阐述近自然修复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提出近自然修复设计的主要原则和目标,并从河道形态设计、近自然岸坡修复技术、中观尺度河流栖息地改善技术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近自然河道修复工程技术手段,可为我国河道修复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提供借鉴.

    河道治理近自然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