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西九龙山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孔斌贺淑霞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北京九龙山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指标对九龙山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物种多样性较低,基本维持在 0~3.62,均值为 2.40,乔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高于天然灌丛;九龙山林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垂直及水平分异,其中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南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降低,中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呈"V"型变化,北山海拔 300 m以下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300~400 m林下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650 m以上林下物种多样性较高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水平分异主要表现为:在海拔 400 m以下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油松>侧柏>黄栌>侧柏-元宝枫混交林;海拔 400~650 m地区为天然灌丛物种多样性最高,元宝枫最低;海拔 650 m以上地区,华北落叶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高,荆条林最低.京西九龙山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而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该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九龙山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

    基于游憩功能补偿的湖滨生态廊道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以山西省漳泽湖水库东岸段为例

    陈晶晶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滨生态廊道介于湖库与城市区域之间,面临水路关系疏远、水体污染严重和植被结构单一闭塞等问题,导致游憩功能缺失.以山西省漳泽湖水库东岸段生态修复为例,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体系构建技术进行研究,从水系优化、护岸堤防生态化改造、道路系统构建、配套设施完善、内源污染生态清淤与原位处理、点源污染多级强化水质净化、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河湖原位生态修复、植被群落结构设计、植被色相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游憩功能补偿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湖滨生态廊道游憩功能补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体系构建

    南太行地区裸岩边坡植被再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苏奇童田翊李中召熊鹏...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太行地区岩质崖壁为对象,研究裸岩边坡植被再生技术及其应用,最终确定爬山虎、迎春、连翘作为台阶绿化植被;雪中红、矾根作为崖壁绿化植被.台阶植被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植被抗旱能力为:爬山虎>连翘>迎春,可通过爬山虎实现崖壁立面绿化,通过连翘和迎春实现平面绿化,形成立面和平面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效果;根据崖壁打孔植被恢复实验,分析土壤厚度的影响可知,雪中红有较好的恢复效果,适用于崖壁植被恢复,种植孔内土壤厚度以 1m深、全部采用 3D打印土更为适宜.最终,基于对技术研究数据和工程实施效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裸岩边坡植被再生的治理方法,相关结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裸岩边坡植被再生台阶绿化崖壁绿化

    外加碳源强化人工湿地脱氮研究进展

    汤梦涵刘霄谭欣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含氮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成本低、效率高.在人工湿地系统的异养反硝化过程中,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是必不可少的.当系统中缺乏有机碳源时,需要添加外部碳源来提高反硝化效率.综述液相碳源、固相碳源和气相碳源对人工湿地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其中,低分子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通常是首选的外加碳源;天然植物材料和废弃物发酵液已被证明均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率;与天然植物材料相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在固相硝化中具有更稳定的反硝化性能,但其价格高于前者;甲烷作为气相碳源主要是通过甲烷好氧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进行的,这也证明了甲烷作为碳源是可行的.对不同碳源的优缺点及成本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寻找更经济、有效的外加碳源提供参考.

    人工湿地脱氮反硝化外加碳源

    价值提升视角下城市废弃地景观优化模式研究

    韩娜娜向言词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在价值提升的视角下对城市废弃地进行景观优化的不同模式,以期为未来城市废弃地的价值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整理法和案例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废弃地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工业及基础设施类、采矿业废弃类和垃圾填埋场类;2)城市废弃地隐含一定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3)城市废弃地价值提升的 4 种模式分别是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新型居住区模式和工业遗址观光区模式.当今社会对城市废弃地进行多方位价值提升已然成为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需根据废弃地所处环境和原始自然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处理手段和景观优化模式.

    废弃地价值提升景观优化途径模式

    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与实证研究

    吕业佳罗凡姚嘉伟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对水源保护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读国内外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分析常用的 5 种保护区划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根据不同水库水文条件、水源水质、地形环境及周边污染源情况,确定 48 种不同的划分预设场景,总结出 20 种划分方法体系.以广东省 67 个水库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作为实例举证,证明划分方法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合理划分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供依据.

    水库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对比划分体系

    O3氧化-SBBR组合工艺深度脱除生化尾水TN的效能及机制研究

    罗新浩胡勇有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臭氧(O3)-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B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工业园生化尾水,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研究法探究O3-SBBR组合工艺的脱氮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1)碳源种类、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强度是影响O3-SBBR组合工艺效能的关键因素;当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C/N≥5、HRT 2~4 h、曝气强度 20~40 mL/min时,组合工艺对生化尾水中TN的去除率可达 46%以上,N负荷达到 0.018 kg/(m3•d).2)组合工艺处理生化尾水的主要步骤为:O3 先将尾水中残留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在适当投加碳源的条件下,由SBBR完成去碳和脱氮,脱氮主要由SBBR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来完成.

    印染生化尾水O3氧化SBBR生物脱氮

    预处理-AO-芬顿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制革废水

    刘克忠
    137-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某制革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难达标的问题,采用"预处理-AO-芬顿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制革废水进行处理.深度处理采用芬顿氧化工艺,能降解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并通过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后出水化学需氧量≤100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20 mg/L,氨氮≤10 mg/L,硫化物≤0.5 mg/L,总铬≤1.5 mg/L,出水水质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和《制革及皮毛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6-2013)中表 2 制革企业直接排放限值.该工艺能有效去除制革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制革废水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芬顿氧化人工湿地

    深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

    唐正宇冯舒俞露夏丽...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维系城市人居安全的重要支撑系统,是缓解城市快速扩张下生态问题、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景观连通性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了 2000-2020 年深圳市G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市 2000-2020 年GI规模呈现持续缩减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差异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大鹏区、盐田区、罗湖区和坪山区;2)深圳市 2000-2020 年GI斑块连通性持续降低,构建全域GI网络的合理距离阈值变大;3)深圳市GI网络连接市域范围内的山、水、林、湖等绿色生态要素,构成贯穿东西的网络主轴;4)单因子探测显示,对GI网络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分别为土地利用强度、夜间灯光,交互因子探测显示土地利用强度与其他因子对GI的交互影响呈现显著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GI网络的保护与优化,为深圳市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地理探测器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

    《环境生态学》杂志征稿启事

    《环境生态学》杂志社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