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源数据的水神堂泉及周边湿地演化研究

    许亮郭高轩韩双宝芮小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湿地退化往往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系统研究山西历史名泉——水神堂泉及其周边湿地的变化过程,基于历史开放卫星数据,使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最小距离、分类回归树算法和GEE深度神经网络对 1984-2020 年每隔 5 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湿地提取,分析水神堂泉周边湿地的历史变化趋势.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水神堂泉水流量和湿地分布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958 年至今,区域内年降水量呈总体下降趋势,降幅为 1.12 mm/a;泉水流量持续下降,全县湿地面积总体呈萎缩趋势,由1984 年的59.82 km2 衰减到2020 年的14.11 km2,萎缩速率为 1.27 km2/a.水神堂泉水与周边湿地呈现同存共生的关系,泉水流量和降水量是影响湿地面积的主要因素,泉水流量的减少是湿地面积衰减的最主要原因.

    多源数据水神堂泉流量湿地山西省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郑雪云张金兰胡晋刘姵伶...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农用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农业用地土壤样品Cd、Hg、Cr、As、Pb重金属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IDW)的插值模型进行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预测分析,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棉洋镇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Cr、Hg、Pb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18、0.13、26.03、0.10 和33.87 mg/kg,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属于清洁水平,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其中,Hg、As、Cr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主要受自然因素(成土母质)的影响,Pb、Cd元素不仅受成土母质影响,还受人类活动影响.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主成分分析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来源

    基于多源遥感指数监测山区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尼泊尔地区为例

    刘子源周德成郝璐樊江文...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获取山区植被动态数据对山区生态系统研究及其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卫星遥感数据作为获取大尺度山区植被动态的重要数据源,已被制作成各种植被监测产品并被应用于植被绿度、覆盖度以及生产力等研究.然而,不同遥感指数监测山区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的一致性尚不确定.以尼泊尔地区为例,基于 5 种遥感指数(MODIS NDVI、MODIS EVI、MODIS LAI、MODIS NPP和OCO-2 GOSIF)和 5 种气候因子(温度、降水、气压、太阳净辐射和CO2 浓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两种残差分析法(多元回归法和一阶偏导法),系统分析了不同遥感指数监测尼泊尔地区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尼泊尔地区 5 种遥感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遥感指数空间分布存在差异,MODIS NPP在中山带增加趋势更明显,其他遥感指数在低海拔地区增加态势更明显.2)不同残差分析方法所估算的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贡献率差异极大,多元回归法可能严重低估了气候变化的贡献,而一阶偏导法可能高估气候变化的影响.3)基于不同遥感指数的归因结果差异大,气候变化对OCO-2 GOSIF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数.研究结果强调了不同遥感指数量化山区植被动态及其原因的巨大分歧,未来需发展更精确的山区植被生长动态检测与归因方法.

    遥感山区植被动态不确定性尼泊尔

    气候和地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夏季植被覆盖变化影响分析

    万君曹云柳晶辉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其水源区生态保护对于整个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近年来受工程实施和气候变暖的影响,区域植被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因此,为了掌握水源区植被动态演变规律及其环境响应特征,基于 2000-2020 年MODIS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气象和地形等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夏季FVC的时空特征,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水源区夏季FVC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整体呈现中间低、两边高,并以库区、汉江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增加的特征,但总体以高FVC为主,占比达到 73.5%,主要分布在海拔 1 000m以上地区.2)水源区夏季 FVC 从 2000-2020 年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 0.51%/a,其中高覆盖区平均增加速率为1.92%/a,其分布面积也呈显著增加趋势,表明 21 年水源区植被生态总体呈改善态势.3)水源区夏季 91.5%的区域植被得到改善,与近年来水源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保护政策有关.72.7%的区域为植被较低稳定区、中稳定区、较高稳定区,与植被改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80%以上水源区夏季FVC与春季降水、夏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是水源区夏季FVC变化的主导因子;与夏季降水,春、夏季日照时数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其中,春季降水对夏季FVC变化影响区域面积最大.4)水源区夏季FVC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形梯度特征,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随坡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坡向的差异不明显;水源区夏季FV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高程为 1 600~2 000 m的中高山区与坡度>16°的地区.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覆盖度气候地形时空变化

    晋西北黄土高原县域生态网络构建初探

    张义辉张杨杨李兵霞高玉欣...
    36-4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网络构建可以减少生态景观碎片化,有利于提高生态斑块的景观连通性,保障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选择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选取8 个阻力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进行廊道重要性分级,最后运用电路理论和水文分析,识别研究区关键区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网络优化措施.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源地有 15 处,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北部的山区,中部受河流、公路和铁路重叠影响,综合阻力值高,景观连通性较低;生态廊道有 36 条,其中重要廊道 22 条,一般廊道 14 条.研究结果可为静乐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黄土高原县域生态网络构建也有一定的参考.

    MSPA生态网络生态源地生态廊道静乐县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包容性绿色发展在城市群中的拓展:关于理论、实证的文献综述

    吴文婕刘珊珊陈俏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辩证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归纳、整理,分析现有关于对城市群包容性绿色发展和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果的贡献与局限性;借鉴系统论、投入产出理论、博弈理论等理论推演方法对城市群包容性绿色发展驱动因素、溢出效应、发展趋势以及演变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群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与平衡城市群内部区域环境效益溢出(贡献)地区与受益(补偿)地区之间的公平发展权力和义务关系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实现区际经济增长与核心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发展模式.城市群集人口、产业、资源、环境高度一体化,厘清绿色发展的本质、内涵的延伸、包容性绿色发展拓展思路与生态补偿机制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可为城市群在社会、经济、生态多重目标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提供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的参考与借鉴.梳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包容性绿色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旨在为建立区际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优化协调机制,明确城市群高质量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包容性城市群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测度及其差异研究——基于5大城市群地方政府工作报告(2003-2023)文本分析

    顾莹莹蒋稷康吴怡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方行政规划是否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使用 2003-2023 年 5 大国家级城市群共 88 个城市样本,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及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深入总结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异来源,并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 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在 2008、2012、2015 与 2020 年几个节点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城市群间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的贡献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协调性较强,相较而言成渝城市群内部协调性较弱.据此,提出了各地政府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相关制度供给和法律法规约束以及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推进治理策略等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群词频分析法基尼系数

    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探究——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

    王振华徐俊侯国伦张少锋...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环境及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重大,以咸宁市咸安区自然地质条件为基础,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要求,分析含水层、包气带、地面条件等方面的海绵特性,建立咸安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级分析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极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 8%、20.1%、14.9%、23.9%和 33.1%.评价结果对鄂东南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海绵城市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咸宁市咸安区

    人居环境舒适度研究进展

    周迪冯祯刘仪肖硕凌...
    65-7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居环境舒适度对评价城市宜居性和增进居民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和极端天气的出现,城市规划者越来越关注室外人体舒适度的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库,运用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2000-2022 年国内外人居环境舒适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高频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进行图谱分析展示.结果表明:国内外人居环境舒适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国内起步晚于国外,外文文献在 2017 年以后出现激增,发展迅速.外文文献人居环境舒适度研究领域发文量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中心性最高,两国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认可度较高,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人居环境舒适度的研究内容趋于一致,主要围绕舒适度评价模型、舒适度指数和模拟工具、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改善舒适度的措施、舒适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舒适度与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等方向开展工作.不同点是国内最初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国外舒适度指数模型的适应性分析与修订和舒适指数在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研究现状对人居环境舒适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舒适度人居环境热岛效应知识图谱室外热舒适气候舒适度

    榆林市煤炭工业协调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李妍林郭玉文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榆林市煤炭工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对推动煤炭工业乃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合系统视角,构建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煤炭工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08-2019 年榆林市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综合评价值都经历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2)耦合协调度在 0.59~0.81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为轻度协调—轻度失调—轻度协调发展状态,迫切需要提升到高度协调水平;3)煤炭工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关联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实施力度、煤炭市场环境、政府财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榆林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