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健康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王撷秀

月刊

1001-5914

hjyjk@263.net

022-24333577,24333576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环境与健康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联合主办。于1984年创刊,是环境卫生学专业的学术性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唯一认定期刊)。杂志编辑委员会由国内著名的环境卫生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本刊报道宗旨是:以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全方位促进全国各地环境卫生工作水平的提高。主要读者对象:环境卫生、环境医学、环境保护专业工作者,各大专院校卫生学和环境科学的师生等。主要栏目:述评、专题报告、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监督监测、专业信息、工作交流、卫生标准、综述、讲座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夏季和冬季大气PM2.5水溶性颗粒物与总颗粒物对BEAS-2B细胞活性与炎症的影响

    李美珍刘宇飞曾晖娴刁琴琴...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夏季与冬季的大气颗粒物PM2.5水溶性成分与总颗粒物对BEAS-2B细胞的细胞活性与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夏季和冬季采集的PM2.5分别提取水溶性成分与总颗粒物,得到4种PM2.5组分,使用CCK-8法检测25、50、100、200、400 μg/ml PM2.5暴露细胞后的细胞活性;以100 μg/ml PM2.5处理细胞12、24、48 h后提取RNA,用qRT-PCR技术检测IL-1α、IL-1β、IL-6、IL-8炎症因子与炎症小体NLRP3及caspase-1、IL-18的水平.结果 夏季和冬季PM2.5的水溶性成分与总颗粒物分别处理细胞12 h后,部分剂量组细胞活性升高,随着PM2.5暴露时间的增加,细胞活性逐渐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ml的PM2.5处理细胞后,IL-1α和IL-β表达水平高于IL-6和IL-8;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和IL-18在100 μg/ml的PM2.5处理24、48 h后也呈现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夏季和冬季PM2.5水溶性成分与总颗粒物可以抑制细胞活性,并且促使细胞炎症发生,冬季总颗粒物对细胞活性与炎症的影响更明显.

    夏季冬季PM2.5BEAS-2B细胞炎症细胞活性IL-1αIL-1βIL-6IL-8NLRP3caspase-1IL-18

    mm9_circ_010490在PM2.5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功能

    李美珍刘宇飞曾晖娴刁琴琴...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m9_circ_010490在PM2.5暴露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改变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0、50、100、150、200μg/ml的PM2.5悬液暴露RAW264.7细胞24、48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qRT-PCR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和mm9_circ_010490表达水平的差异.设计并合成mm9_ circ_010490的3条干扰序列(siRNAs)对细胞进行转染,以si-NC空载体作为对照组,联合PM2.5暴露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M2.5暴露RAW264.7细胞后,IL-6和TNF-α炎症因子及mm 9_ irc_0104 90的水平升高,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m 9_ irc_0104 90的siRNA转染RAW264.7细胞后,IL-6、TNF-α炎症因子和mm9_circ_010490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PM2.5暴露后,与si-NC+PM2.5组相比,上述指标呈现低表达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9_circ_010490表达水平在PM2.5暴露后的RAW264.7细胞中明显上升,且在PM2.5诱导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着促炎作用.

    空气污染mm9_circ_010490PM2.5炎症反应小鼠单核巨噬细胞

    大气PM10暴露对居民血浆炎症及肺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刁琴琴凌艺辉李美珍阮红莲...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对人群血浆炎症和肺损伤标志物的短期效应.方法 招募石家庄市161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石家庄市8个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数据为基础,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估算各研究对象的PM10暴露水平.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检查,使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炎症标志物IL-6、IL-8、TNF-α和肺损伤标志物CC16的水平.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M10短期暴露与血浆IL-6、IL-8、TNF-α和CC16含量的关联.结果 PM10暴露水平与血浆CC16的浓度呈正相关,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当PM10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时,累积滞后6 d(lag0-6)的PM10移动平均浓度与血浆CC16含量的关联最明显(增幅:18.53%,95%CI:6.18%~32.45%),其次为累积滞后5d的关联(增幅:16.53%,95%CI:5.97%~28.15%).PM10短期暴露对血浆中IL-6、IL-8和TNF-α的浓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PM10短期暴露与血浆CC16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血浆CC16可作为大气PM10暴露致肺损伤的早期效应标志物.

    空气污染PM10炎症CC16滞后效应

    信息动态

    106,110,129,140页

    四溴双酚A对人胎盘细胞增殖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李梦雪单安琪张钰马朝...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四溴双酚A(TBBPA)暴露对人胎盘(BeWo)细胞增殖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溶剂对照)、0.001、0.01、0.05、0.1、1、5、10、25、50、75、100 μmoYL的TBBPA溶液培养48 h.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内ATP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 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内ATP的含量升高,而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内ATP的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内AT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凋亡率升高(JC-10绿色荧光单体值),线粒体膜电位(JC-10聚合物/JC-10单体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的凋亡率呈上升趋势,线粒体膜电位呈下降趋势.结论 TBBPA对BeWo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可能通过诱导线粒体去极化引起细胞凋亡发生.

    四溴双酚A人胎盘细胞细胞毒性线粒体膜电位

    孕期及哺乳期PM2.5暴露致子代小鼠低体重的跨代遗传效应

    周雅琳张敏佳刘伟李雍...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F0代孕期、哺乳期PM2.5暴露对子代小鼠出生后体重影响的跨代遗传效应.方法 对15只雌性ICR小鼠在孕期及哺乳期每天以15 mg/kg PM25气管滴注,将PM2.5暴露组子F1代(F1-PM2.5)雌性后代与空白对照组(F1-C)雄鼠交配产生F2代(F2-A1C),暴露组子F1代(F1-PM2.5)雄性后代与空白对照组(F1-C)雌鼠交配产生F2代(F2-A2C),F2-A1C雌鼠与空白对照组(F3-C)雄鼠交配产生子F3代(F3-A1C1),F2-A1C雄鼠与空白对照组(F3-C)雌鼠交配产生子F3代(F3-A1C2).结果 PM2.5染毒组的子F1代雌性仔鼠在出生后3周的体重低于空白对照组,子F1代雄性仔鼠在出生后4、5、6周的体重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2-A1C雄、雌性仔鼠在出生后3周的体重增长率低于空白对照组,F3-A1C1雌性仔鼠在出生后4周的体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F3-A1C1雄性仔鼠体重、体重增长率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F3-A1C2雄性仔鼠在出生后5周的体重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哺乳期环境PM2.5暴露可引起子F1代小鼠体重下降或体重增长缓慢,且具有跨代遗传效应,并可能通过F2代雌、雄性生殖系传递给子F3代小鼠.

    细颗粒物亲代暴露低体重跨代遗传

    纳米氧化硅与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对大鼠急性肺脏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牛颖梅童朝晖常兵张林媛...
    116-119,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纳米氧化硅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染毒大鼠模型,对纳米氧化硅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的急性肺脏毒性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24 h和72 h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气管内滴注后24 h和72 h)、纳米氧化硅24 h组和72 h组(纳米氧化硅溶胶气管内滴注后24 h和72 h)、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24 h组和72 h组(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气管内滴注后24 h和72 h).分别于染毒24 h和72 h后分离大鼠肺脏和胸膜进行HE染色,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兔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EGF-C、VEGFR-3、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LYVE-1)兔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纳米氧化硅组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组大鼠肺泡间隔增宽、伴炎细胞聚集,胸膜间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结构.VEGF-C、VEGFR-3和TGF-β1兔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纳米氧化硅组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组大鼠肺脏可见大量组织细胞、炎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染色阳性,胸膜表面较多间皮细胞胞浆染色阳性;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纳米氧化硅组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组大鼠VEGF-C、VEGFR-3和LYVE-1蛋白在肺脏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氧化硅和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染毒可致大鼠出现肺脏损伤,可能与VEGF-C、VEGFR-3、TGF-β1和LYVE-1的高表达有关.

    纳米氧化硅聚丙烯酸甲酯-纳米氧化硅急性肺脏毒性机制大鼠

    空气污染对广州市大学生肺功能的短期影响

    李志鹏符小晴周彩兰彭晓武...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暴露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浓度限值以内的大气环境对广州市大学生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 在PM2.5浓度处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浓度限值内(对照日)和二级浓度限值内(暴露日)各检测1次广州市某大学49名在校学生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和最大通气量(MVV),并检测血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肺功能及炎症指标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 暴露日与对照日之间的男性FVC、女性FVC、男性PEF、女性PEF、女性MVV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男性和女性FEV1水平均为暴露日高于对照日,男性MVV水平为对照日高于暴露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日相比,暴露日血清炎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hs-CRP、IL-1β、IL-6、TNF-α平均浓度分别较对照日增加36.5%,27.9%,13.2%,11.3%.结论 研究对象短期暴露于大气污染物可能对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其影响可能与大气污染物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空气污染短期暴露大学生肺功能

    低氧环境对成年人睡眠影响的meta分析

    吴旸包大鹏许春艳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综合定量评价低氧环境对人体睡眠的影响,为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睡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低氧睡眠”、“高海拔睡眠”、“高原睡眠”、“altitude and sleep”、“hypobaric hypoxia and sleep”、“normal hypoxia andsleep”、“polysomnography and altitude”等为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并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3篇,研究对象共210名成年人,其中男性168名,女性42名,每名受试者均进行了常氧和低氧两个环境下的睡眠监控.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较稳定,漏斗图分析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氧环境对机体睡眠过程中的睡眠效率(合并效应值为-2.79,95%CI:-4.59~-1.00,P<0.01),慢波睡眠比例(合并效应值为-4.47,95%CI:-6.38~-2.57,P<0.01),血氧饱和度(合并效应值为-12.40,95%CI:-16.91~-7.89,P<0.01)均有明显影响,而对快速动眼期睡眠比例无明显影响(合并效应值为-1.99,95%CI:-5.94~-1.97,P>0.05).结论 低氧环境会导致成年人睡眠障碍,表现为有效睡眠时长缩短、睡眠深度比例降低.

    低氧环境睡眠分析meta分析

    包头市大气污染对居民急救人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芦静冯晓冬张晓梅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包头市大气污染浓度对居民急救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包头市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PM2.5、PM10、CO、SO2、NO2、O3)浓度和人群急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GLM),控制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后,研究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逐日人群急救人次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lag 1~lag7),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 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的ER值及95%CI.结果 大气污染物对人群每日急救人次有明显影响,且均在滞后当天效应较高,其中SO2效应值最高,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864%(95%CI:0.284%~ 1.447%);其次为NO2,其浓度每升高10 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589%(95%CI:0.010%~1.172%);效应最低的为CO,其浓度每升高10 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019%(95%CI:0.002%~0.035%).结论 包头市大气污染对人群急救人次有一定影响.

    大气污染物急救人次时间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