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航空工程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航空工程进展
中国航空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工程进展

中国航空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姜澄宇

季刊

1674-8190

hangkong2010@nwpu.edu.cn

029-88492422

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143信箱

航空工程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反映我国航空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沟通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促进航空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移植和应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航空工程领域的研究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其它行业的研究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飞机结构X射线裂纹图像智能评定

    贾文博汪洪量奚之飞樊俊铃...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机结构X射线图像评定过程存在复杂背景下裂纹分割不准确、检出难等问题.基于高效层聚合网络提出一种飞机结构X射线裂纹图像智能评定模型(ELAN-Seg),将ELAN-Seg模型和DeepLabv3+模型的射线图像裂纹分割能力进行对比,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模型分割的裂纹长度进行评估,利用飞机强度试验及外场维护过程采集的X射线图像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割的最小裂纹长度约为3 mm,ELAN-Seg模型对复杂背景射线图像裂纹分割更加准确,裂纹漏检率小于3.8%,该模型具有工程适用性.

    X射线裂纹图像高效层聚合网络注意力机制智能评定

    四火箭助推无人机起飞与降落控制算法

    田威力闫兆武李文贾栋...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过程对场地要求高,这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为此,提出四火箭助推无人机实现短距离起降的方案,并对火箭助推无人机起降控制算法进行研究.设计火箭助推无人机起降过程的控制策略;建立无人机气动力、助推火箭作用力、发动机推力及控制律数学模型,构建无人机起降过程的动力学方程;设计一种基于PID控制的控制算法,控制目标无人机在各种干扰环境下安全稳定地完成起降过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试飞结果,来验证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及控制律满足目标无人机起降过程的控制要求.

    火箭助推控制算法PID控制目标无人机起降过程

    某型无人机起落架放下阶段缓冲器气液流动特性研究

    罗杰孙继勇陈超姜义尧...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设计飞机油气混合型式的可收放起落架时,应充分考虑其内腔之间的介质流动特性.以某型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阻尼孔径、充油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各因素引起的缓冲器内部气液流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Fluent软件对放下阶段不同阻尼孔径、充油量下的缓冲器气液特性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起落架放下过程缓冲器阻尼孔油液流量只与孔径大小有关,不受缓冲器充油量影响;在该型号无人机要求的637 mL充油量下,缓冲器阻尼孔孔径应大于6 mm;对于其他型号起落架缓冲器,当确定了充油量后,应将满足放下阶段缓冲器气液充填作为缓冲器阻尼孔设计标准之一.

    缓冲器阻尼孔径气液充填时间充油量气液交换

    POD算法在飞机RAT舱温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洪烨杨溢炜刘虔浦程楠...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压空气涡轮(RAT)系统是飞机的应急发电系统,在飞机失去主交流电源后为飞机供电,RAT平时回收在非气密区的RAT舱内,在应急工况下释放到气流中.RAT舱温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RAT的释放时间,进而影响飞机在应急工况下的安全性,RAT舱的温度预测对于应急供电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征正交分解(POD)将RAT舱温度与高度、大气静温、飞行速度、RAT舱周围舱温度作为模型整体进行统一分析,并通过RAT舱温度简化模型及简化模型与完整模型的映射关系,选取试验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POD算法进行RAT舱温度预测.结果表明:1阶模态占据所有模态的比重超过99%,归一化处理后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可达到0.063,均方根误差最小达到0.07;POD算法可以在样本数据基础上,通过模态重构有效预测RAT舱的温度信息.

    本征正交分解冲压空气涡轮舱温度预测模态分析

    系统安全性评估中飞行机组人为因素的分析方法

    刘会星阮宏泽黎先平冯臻...
    135-14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飞机系统日益高度综合复杂和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飞行员在应对失效或应急情况时通常准备不足,纠正动作可能是不正确、不及时或不完整的,因此系统安全性评估中迫切需要考虑飞行机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分析CCAR25.1309(b)和(c)条款的要求和飞行机组对失效的处理过程,基于功能危险性评估中的失效状态,提出人为因素需求的捕获方法和人为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在型号中应用这些方法,从失效状态向告警和程序的角度实现安全性正向设计,建立安全性评估中飞行机组人为因素的完整适航符合性证据链.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表明对CCAR25.1309(b)和(c)条款中人为因素相关的适航符合性.

    功能危险性评估人为因素假设失效状态告警程序

    飞机智慧座舱发展技术研究

    刘光辉孙迪李园园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飞机座舱智慧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研究飞机智慧座舱发展技术能够为未来飞机智慧座舱的设计提供参考支撑.本文探讨了智能与智慧的区别,提出了飞机智慧座舱的概念与设计内涵,总结出深度感知与沉浸式交互、类人的认知及开放性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智慧座舱功能设计要素;梳理了发展飞机智慧座舱亟需解决的五项关键技术:多维度深度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先进信息显示技术、沉浸式自然交互技术、智能态势认知技术、多智能体自主适应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的分析对未来飞机智慧座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智能座舱智慧座舱深度感知沉浸式交互智能态势认知个性化定制

    机场协同决策的应用历史与研究趋势综述

    高昀琦唐铁桥曹峰范幸丽...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场协同决策可以有效提升机场的运行效率,进而提升整个民航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率.本文查阅并整理了机场协同决策的相关标准、政策文件与研究论文,梳理了机场协同决策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有关协同决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讨论了机场协同决策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当前时期协同决策所面临的挑战;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机场协同决策的发展建议;总结了机场协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以及协同决策在我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研究为提升机场与整个航空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

    民用航空机场运行协同决策信息共享复杂网络

    除冰气囊以及简化模型对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陈璐马玉敏李延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冰气囊作为涡桨类飞机常用的除冰系统,评估其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对飞行性能与安全有重要意义.基于某飞机上安装的气囊除冰系统,采用CFD方法模拟其工作时的全机气动特性,研究气囊简化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气囊膨胀高度增加,对全机气动特性影响显著,失速迎角提前约10°,最大升力系数损失近60%,最大升阻比降低约2.9;受膨胀气囊外形影响,机翼前缘呈展向流动特征,后缘流动分离区域长度与除冰气囊的安装长度相当;机翼前缘压力分布受膨胀气囊外形的影响出现震荡,从而影响整个翼面的压力分布;随简化气囊膨胀高度增加,失速迎角最大提前约 1°,最大升力系数损失约 21%,最大升阻比降低约2.2.

    防除冰技术除冰气囊气动特性简化模型CFD仿真分析

    开式风洞超声速压气机流场起动的数值研究

    张天龙王旭林田琦许向沈...
    164-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开式风洞超声速平面叶栅试验中,从试验启动到叶栅建立超声速流动状态的过程,即超声速流场起动问题,已成为公认的难题.为建立可行的开式风洞超声速流场起动方法,奠定开式超声速风洞的使用基础,基于某超声速风洞,以超声速压气机平面叶栅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数值仿真研究;分析试验条件下超声速流场起动失败的原因,制定三种流场起动方案.结果表明:起动失败的原因为叶栅前缘形成了一道强正激波;仅提高风洞进口总压无法建立叶栅超声速流动状态;仅增大下壁溢流缝宽度可起动超声速叶栅流场,但有效叶栅流道数量减少,壁面附面层增厚;保持上、下壁溢流缝宽度在1倍栅距以上,在栅前上、下壁设置超声速墙并进行抽吸,可有效起动超声速流场,相邻流道出口马赫数最大波动0.01,出口气流角最大波动0.09°,周期性满足试验需求.

    开式风洞超声速流场起动压气机叶栅流场

    飞机操纵面数字化互换性设计

    李云鹏姚雄华高帅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装配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应用,适应数字量传递的互换性设计对于提升飞机操纵面设计效率、稳定装配质量和降低维护成本具有现实意义.以飞机操纵面的互换性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互换性的要求分析设计要点,建立与数字化装配相协调的互换性设计流程;从操纵面的构型特征角度分析互换性设计的结构元素;提出实现操纵面互换性的技术途径,给出相应的参考指标;以某型飞机的副翼为例,对其进行互换性分析和设计,并通过实际装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操纵面互换性设计流程合理可行,能够满足互换性要求.

    数字化装配操纵面互换性设计流程副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