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航空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航空科学技术
中国航空研究院
航空科学技术

中国航空研究院

魏金钟

双月刊

1007-5453

ast@aviationnow.com.cn

010-64094034

100009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67号主楼202室

航空科学技术/Journal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以国家发展航空事业的目标和航空工业发展计划为导向,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发展航空科技的方针、政策,综合报道国内外航空关键技术、航空领域各学科发展动态、企业先进生产方法及经验、企业科技进步企业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声学黑洞在减振降噪中的研究进展

    赵艳彪李奕霆高南沙潘光...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学黑洞结构作为一种轻质、高效、宽频弹性波调控手段,在减振降噪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声学黑洞效应,以轻质高效宽频减振降噪材料用于解决工程声振问题为目的,介绍了单层/双层声学黑洞梁和附加声学黑洞吸振梁、声学黑洞压痕板和内雕板、声学黑洞圆柱壳,以及声学黑洞管道减振降噪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声学黑洞减振降噪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声学黑洞减振降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预判,为声学黑洞减振降噪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弹性波声学黑洞轻质结构工程结构减振降噪

    航空智能/多功能结构技术专辑

    刘小川杨宇
    15页

    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多学科设计需求

    王跃马建华韩忠华宋文萍...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体飞行器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变形来改变飞行器的外部形状,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在多种飞行环境下保持气动性能最优,已经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总体设计、结构、控制、噪声、隐身之间的联系,然后针对变体飞行器气动设计面临的任务需求,阐述了增升减阻、稳定性和操纵性、降低气动噪声以及增强飞行器隐身性等气动与多学科设计对不同变形方式的需求,最后对变体飞行器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变体飞行器气动与多学科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变体飞行器气动设计增升减阻稳定性和操纵性降低气动噪声增强飞行器隐身性

    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程归杨广郭宏伟周翔...
    2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有潜力通过变形提升飞行器在宽速域、大空域飞行全包线下的适用性,在未来的民用与军事领域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对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和变体飞行器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且对现有的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的主要变形方式进行了分类与介绍.同时,总结了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在变构型机构设计方法与理论、高功重比与快速响应的驱动设计、可承载大变形蒙皮、承载/热防护一体化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难点,提出了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的后续研究发展方向,以期对后续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跨域变形翼结构设计

    基于超材料的自适应变体结构技术研究进展

    王铖玉王志刚王惠添杨宇...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变体技术可以提高航空载运工具的气动效率并扩展航程,是航空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之一.以往机体的变形只能通过机构完成,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总体重量.自身具有可变形能力的超材料既能够精准调控结构的可变形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轻量化水平和智能化潜力,有望推动可变体技术的运用.本文总结了几种可变形超材料及其在自适应变体结构技术领域的应用探索,阐述了超材料由于其较强的可设计性而在变体结构/驱动/结构承载一体化设计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可变体飞行器超材料智能结构材料微结构设计可制造性

    机械臂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吴琪王志刚杨宇芦奕菲...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臂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强大的感知能力以及突出的适应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如太空探索、工业装配、战场防爆等危险场景.通过仿生结构设计模仿生物体内微结构的排布方式与应急调控机理,可大幅度提升机械臂结构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多功能适应性,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应用领域,推动科技进步.本文依据刚度特性将机械臂主要分为刚性机械臂、刚柔耦合机械臂和柔性机械臂三类,分别阐述了三类机械臂的优势、劣势、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并从机械臂运动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机械臂仿生设计的驱动方法及控制策略角度阐述了机械臂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仿生柔性机械臂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械臂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仿生结构

    无人机变形机翼气动优化设计

    姜心淮李春鹏刘宁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目标优化设计对飞机性能的折中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设计出性能更全面的飞机是未来飞机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针对某无人机机翼气动优化问题,本文开展了机翼表面形状、翼型以及后缘变弯的综合设计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CST)对翼型参数化,结合指关节变弯结构特点确定了后缘变形方式,并采用Catia二次开发方法对根梢比、机翼面积以及后缘变弯进行参数化,基于ARI_XunZhu优化平台的代理优化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两组变弯机翼构型.结果表明,将变弯设计融入整个机翼设计流程中能获得性能较好的机翼构型,得到的两组机翼在不同CL下的升阻比性能均优于初始模型;两组机翼的性能存在交叉,分别适用于高、低升力工况;机翼后缘变弯存在一定的规律,随着升力系数的增大,下弯角度和下弯区域增大.

    无人机变弯机翼气动优化代理优化参数化

    基于"指节"驱动刚柔耦合式变弯度机翼后缘结构的设计方法

    葛文杰朱楠楠丁世聪张驰...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刚性机构驱动的变形翼,蒙皮易出现不光滑变形的现象,而用柔顺机构设计的变形翼,虽蒙皮曲线光滑,飞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增强,但难以满足变形与承载双重优化.为此,基于"指节"驱动式仿生刚柔耦合的设计思想,本文设计了一种瓦特I型六杆驱动的变弯度机翼后缘三"指节"刚性机构,并建立了可承受气动载荷和光滑变形的柔顺机构拓扑优化方法.先设计了一种由单电机驱动的瓦特I型六杆操控机构,再改进了"指节"式驱动下变形翼后缘的变密度拓扑优化方法,后求解并给出了一种具有三"指节"式杆驱动特点的变弯度后缘柔顺驱动机构,最后对优化模型进行了刚柔体动力学、空气动力学以及流固耦合仿真,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和样机模型,对柔性变形翼的可行性及其设计方法有效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该机翼可以光滑、连续地大变形,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刚柔耦合柔顺机构拓扑优化变形翼流固耦合

    剪切变后掠角变体机翼结构及柔性蒙皮设计研究

    封铮李辉徐志伟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后掠飞行器可以满足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气动要求,对变体机翼而言,蒙皮起到保证气密性以及提供承载的作用,因此在变体机翼的发展史中,可变形蒙皮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首先基于可变平行四边形机构,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剪切变后掠机翼;然后提出了基于单向纤维增强的复合蒙皮结构,选取橡胶材料和纤维增强橡胶材料作为柔性蒙皮研究对象,建立了蒙皮变形的本构模型,并对柔性蒙皮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与剪切变形试验.本文设计研制的机翼可以实现剪切变后掠功能;柔性蒙皮在剪切变形时,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纤维增强橡胶柔性蒙皮具有更优良的抗起皱和承载能力.

    剪切变后掠机翼柔性蒙皮本构模型数值仿真蒙皮剪切试验

    基于三节点逆元法与光纤传感器的机翼形态重构方法

    岳应萍赵悦琦曾捷王志刚...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应变信息的飞机机翼结构形态重构技术,可为"仿生式机翼"的气动外形、气弹特性以及隐身性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为实现对飞机机翼的变形监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节点逆有限元法和应变信息采集的形态重构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光频域反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布局形式.首先,建立飞机机翼简化模型,开展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形态重构方法仿真验证.其次,构建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机翼简化模型应变监测与形态重构试验系统.研究表明,自然下垂工况下,机翼简化模型形态重构相对误差平均值约为4.01%;弯扭组合工况下,机翼简化模型形态重构相对误差平均值约为6.34%.本文所提方法适用于不同载荷工况下飞机机翼变形监测,能够为可变体机翼形态调控与机载共型天线相位补偿提供帮助.

    逆有限元法机翼简化模型光频域反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形态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