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夷一体:汉晋十六国时期的天下观与天下意识

    刘东升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传统观念中,"中国"与"四夷"是二元一体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天下。这种观念随着两汉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而越发深入人心,成了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源泉。十六国时期,即便出现了五胡入华,天下分裂的局面,但政治上的"多国"格局,却并未衍生出"多天下"观念。五胡诸君秉承着中华传统天下意识,无不视天下为一家,华夷为一体,并皆以天下之主自居,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这种积极的天下意识累世相承,从而保障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形态的稳定。

    天下观大一统华夷一体五胡王朝

    乾隆时期满洲喇嘛寺庙与国家秩序

    王佳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皇帝设置满洲喇嘛寺庙,既是个人佛教信仰和民族情感的表达,也有国家政治层面用意。满洲喇嘛寺庙具有建构国家和民族的神圣秩序作用,是满汉蒙藏一体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公私兼具之宗教行为,是他利用佛教信仰纽带强化王权、凝聚民心的宗教策略。

    乾隆佛教满洲喇嘛寺庙文殊菩萨宝谛寺

    清代吉林八旗官学教育探赜

    李宗双范立君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林作为满洲的肇迹兴王之所,一直备受清廷关注。清代吉林地方的官学教育在将军衙门的管辖下稳步发展。尽管吉林地方的官学、义学、书院教育不尽相同,但从清代吉林教育变迁的实际而言,官学教育独树一帜,具有初级教育阶段性、民族性及多元性的发展特点。官学教育开创了吉林地方学校教育的先河,展现了区域内民族融合与教育发展的全新面貌,对当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

    清代吉林八旗官学特征启示

    清代的满文教育与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王丹丹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语文是清代东北各民族间的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东北的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由官方和私人创办了大量学校和私塾,主要教授满语、满文,而使用的教材多是译自汉文的童蒙读物和儒家经典,各民族在学习满族语言文字的同时,还间接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具有了共同的文化背景,增强了文化上的同质性。满语文的学习还成为后来东北各少数民族直接、顺利地学习汉文的前提条件,减少了学习难度,因而能够快速获取先进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更加促进了东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少数民族满文汉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经典著作的审美共性——以《三国演义》和《玛纳斯》为例

    叶启利·司亚尔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演义》是一篇极具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经典的史诗性作品,它传承了中国民间文化和中国史传文学之双重传统。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也极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史诗描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后代的传奇经历和悲剧人生,歌颂了其大无畏的英勇事迹,彰显了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通过细读可以发现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崇高美和悲剧美,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因此,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分析二者的共性,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演义》《玛纳斯》史诗审美崇高美悲剧美

    满族与鄂伦春族传统民歌比较研究

    关志英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族和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歌在"口耳相传"的流布方式,萨满文化母题和渔猎生活主题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相似性。然而,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与程度不同,两族民歌又呈现出独特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民歌无论从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逻辑关联。本文通过对满族和鄂伦春族传统民歌的个案研究,旨在提炼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交流互鉴提供实证案例。

    满族民歌鄂伦春族民歌传统民歌

    满-通古斯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关丽娟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通古斯语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古代就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多有交流,流传至今的满—通古斯语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从遥远的年代以口耳相传的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在传承过程中,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勇于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吸收其有益的音乐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

    满—通古斯语民族音乐音乐文化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栗子菲
    153-16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可以对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产生重要意义。面对传承保护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原初属性存续、文化生态环境消解、保护传承策略失焦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通过重视保护传承过程中"原初属性"与"创新发展"的和谐共存、"文化生态"与"文化空间"的存续保障、"普遍问题"与"特殊关照"的精准施策、"外援支持"与"内源动力"的有机统一等维度,探究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路径。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敬告作者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