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株猫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李慧敏李培德潘嘉臻马晓丹...
    62-68,75,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浙江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就诊患猫鼻窦炎眶内感染的病原菌特点,试验采集患猫额窦、鼻腔、鼓泡部位的内容物,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仅从患猫鼓泡内容物中分离得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ZJU2021.ZJU2021属于多重耐药菌株,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多黏菌素B等5种药物敏感,而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多西环素等30种药物耐药.ZJU2021菌株基因组全长为6 868 280 bp,含有6 426个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相关耐药基因48个;抗生素抗性基因61个,形成抗生素外排、抗生素靶向、抗生素灭活等耐药机制;毒力因子编码基因687个,其产物主要关于抗菌活性、铁摄取、调控系统、毒性蛋白等.ZJU2021毒力基因toxA和exoT与GenBank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相应基因核苷酸相似性高于99%,其中toxA与从天津包装饮用水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TJ2019-022株(登录号为CP065865.1)位于同一分支上,且二者构成独立分支;exoT基因与北京、兰州等地分离的人源铜绿假单胞菌处于同一分支.说明本次分离得到的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耐药基因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会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因此临床上应加强人兽共患细菌性疾病的监测.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全基因组分析毒力基因

    2株3型鸭甲肝病毒广东分离株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张玉倩姚鑫炎杨惠湖庄园...
    69-7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东省某两个养殖场发生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例感染的病原体,试验对两个养殖场送检的2份病料采用RT-PCR、病毒分离和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毒进行鉴定;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鸭胚、9日龄SPF鸡胚尿囊腔进行病毒分离,并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及VP1基因,利用DNAStar 7.0和MEGA X对分离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相关病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氨基酸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从病料中成功分离并鉴定2株3型鸭甲肝病毒(DHAV-3),分别命名为GD18株和GD21株;2份病料攻毒均未引起鸡胚的死亡与明显病变,但引起了鸭胚的发育不良,且GD21株可引起鸭胚死亡,死亡胚体出现全身性出血、充血等特征性病变;分离的2株DHAV-3均属于G I基因型,且与之前在广东省流行的FS株、GD株和C-GY株等毒株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广东省外流行毒株SD株、JS株、CH株和EY株等亲缘关系较近.与参考株氨基酸序列比对,GD18株在第49位和第67位出现2个新的突变位点,而GD21株没有出现新的突变位点.说明在广东省内鸭群中可能存在由于引种或贸易过程而引入的DHAV-3新毒株的流行.

    鸭甲肝病毒分离鉴定进化分析VP1基因全基因组

    北疆地区某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调查分析

    孙琼飞周海琴梁晏陈宁...
    76-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北疆地区某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试验统计了该场2016-2020年各月份、胎次、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不同发病原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同时对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产奶量、分娩情况和发病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9月份(夏季)和1-2月份(冬季)是奶牛子宫内膜炎高发月份;3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9.86%;产奶量>7 000 kg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4.05%,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高;早产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7.66%;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不同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分别呈极强正相关、强正相关,而不同胎次、不同发病原因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均呈弱负相关,其中夏冬季、3胎、高产奶牛和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说明在生产中应加强产犊时间调控、高产奶牛产后能量供应、早产奶牛产后护理及消毒,减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

    奶牛子宫内膜炎月份产奶量胎次分娩病原微生物

    圈养东北虎源猫杯状病毒的巢氏PCR检测及ORF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周易林立森杨四权赵亮...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在圈养东北虎中的流行情况,试验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与哈尔滨市东北虎林园共采集东北虎血液样本40份,采用巢氏PCR对FCV进行检测,并对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0份样品中共有4份检测为FCV阳性,阳性率为10%.4株测序毒株分别命名为HB-1516、HD-068、HD-079、HD101,与 FCV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76.6%~88.3%;4株测序毒株处在同一分支,且与猫源FCV亲缘关系最近,但与常用疫苗株(F4、F9、F65、FCV2024株)处在不同分支.说明可能存在FCV由猫传染虎的情况,提示目前使用的疫苗不能起到完全保护作用.

    东北虎猫杯状病毒ORF2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巢氏PCR

    一例猫特发性乳糜胸的诊治

    柯肖王亨李建基崔璐莹...
    85-8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只2岁雄性布偶猫因呼吸急促、食欲下降而就诊.胸部X射线检查提示胸腔积液、右侧肺塌陷;胸腔穿刺抽取的穿刺液呈粉白色,穿刺液中三酰甘油含量远高于血液.经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特发性乳糜胸伴发肺塌陷.患猫稳定体况后立即手术,进行胸导管结扎配合部分心包切除,并安置胸腔引流管.术后密切监测体况和胸腔积液、积气情况,第12天移除引流管,第18天出院,第8个月回访,患猫状态良好.说明手术是治疗特发性乳糜胸的有效手段.

    特发性乳糜胸肺塌陷胸导管结扎部分心包切除

    一例猫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

    肖园陆梓杰
    89-9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只雄性英国短毛猫,因呼吸窘迫和后肢轻瘫而就诊,采用基本信息及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参考改良的杜克诊断标准,对患猫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体格检查发现患猫双后肢无股动脉脉搏,且触诊有痛感;血清肌酸激酶浓度轻度升高至1 019 U/L(参考范围0~386 U/L);胸部X射线检查显示胸膜腔积液;超声心动检查显示主动脉瓣叶上存在一个高回声赘生物,主动脉瓣反流;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腹主动脉腔未完全栓塞.根据以上检查结果该猫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使用吸氧、利尿、镇痛、抗血栓、抗感染等治疗措施后,患猫病情明显好转,存活时间达到5个月,相对较长.说明超声心动检查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确诊非常重要,而相对于更为常见的猫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猫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案不同,且预后更差.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心衰诊治

    复齿鼯鼠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祁桂祥戴鹏秀徐浩杰张欣珂...
    92-95,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8月初,陕西省蓝田县某复齿鼯鼠养殖场内复齿鼯鼠突然发病,呕咳不止,口鼻流黏液样分泌物,不停翻滚抽搐,总死亡率为21%,传染性强,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对该养殖场复齿鼯鼠所患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试验通过剖检死亡复齿鼯鼠,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并采集病变组织器官病料;将采集的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鉴定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剖检可见复齿鼯鼠肺脏淤血,呼吸系统受损;细菌分离培养可见灰白色、光滑、湿润的圆形菌落;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鼠流感嗜血杆菌核苷酸相似性为99.00%,与松鼠葡萄球菌核苷酸相似性为98.21%;且两种病原菌均对左氧氟沙星敏感,选择左氧氟沙星治疗后,复齿鼯鼠传染性肺炎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出现死亡病例.说明该场复齿鼯鼠感染了由鼠流感嗜血杆菌和松鼠葡萄球菌引起的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左氧氟沙星可用于该复齿鼯鼠养殖场的临床防治.

    复齿鼯鼠病原菌分离药敏试验细菌性肺炎诊断治疗

    日粮中不同粗饲料对吕梁黑山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薛艳蓉赵鹏靳光梁茂文...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日粮中不同粗饲料对吕梁黑山羊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6月龄、体重相近、健康、已去势的吕梁黑山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6只,分别饲喂以玉米秸秆、花生秧、苜蓿干草、羊草为粗饲料,精粗比为6∶4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测定各组生长性能(初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血液生化指标(血糖浓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以及血清尿素氮、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浓度)、屠宰性能(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结果表明:各组初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C组末重最高,略高于B组和D组(P>0.05),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和D组末重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B组、D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A组(P<0.01).C组平均日采食量最低,略低于B组和D组(P>0.05),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和D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料重比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B组和D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A组(P<0.01).C组血糖浓度最高,略高于B组和D组(P>0.05),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和D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血清总蛋白与球蛋白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B组和D组血清总蛋白与球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A组(P<0.01).C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最高,略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A组与D组(P<0.01);B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A组与D组(P<0.01);D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A组(P<0.01).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尿素氮、三酰甘油、胆固醇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C组宰前活重最高,略高于B组和D组(P>0.05),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和D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A组(P<0.05).屠宰后C组胴体重最高,略高于B组、D组(P>0.05),显著高于A组(P<0.05).各组屠宰率和净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以苜蓿干草为粗饲料的全混合日粮对改善吕梁黑山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的效果最好,花生秧和羊草效果较好,玉米秸秆效果最差.

    粗饲料吕梁黑山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

    收获时间对粤西地区青贮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及其与青贮菠萝渣不同组合体外发酵研究

    王胜男杨伟光王嘉麟吴鹏鑫...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收获时间对粤西地区青贮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及不同比例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3个小区,在青贮玉米生长前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做标记,于雄蕊开花后第25天开始,每隔4 d每个小区随机选取6株植株,连续8次,分别记为D1(开花后第25天)、D2(开花后第30天)、D3(开花后第35天)、D4(开花后第40天)、D5(开花后第45天)、D6(开花后第50天)、D7(开花后第55天)、D8(开花后第60天)组,测定各组农艺性状后,用真空袋密封,青贮90 d,青贮结束后测定各组发酵品质与营养成分;选择农艺性状和青贮品质相对较好的3组青贮玉米,等比例混匀后与青贮菠萝渣按照不同比例(0∶100,25∶75,5050,75∶25,100∶0)混合,添加发酵液后进行体外发酵,每种比例设置4个发酵时间(3,12,24,48 h),每种比例每个发酵时间设置3个重复,发酵结束后,测定体外发酵pH值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重均大体呈现升高趋势,茎重和穗重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绿叶数和总叶面积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D4组、D5组和D6组茎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3组和D4组穗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D4组的茎重和穗重均最高.各组青贮后的pH值均小于4.2;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各组青贮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大体呈现升高的趋势,乳酸和乙酸含量大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D6组、D7组和D8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4组和D5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D6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各组青贮后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大体呈现升高趋势;其中D4组、D5组和D6组的粗蛋白含量在6.78%~7.16%之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34.65%~39.26%之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19.31%~24.37%之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比例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的pH值均呈现降低趋势,但相同发酵时间各比例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的pH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当体外发酵时间为12~48 h时,各比例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的pH值均在6.44~6.88之间.随着体外发酵时间的延长,各比例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时间为24 h和48 h时,比例为75∶25的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饲料产生了一定的正组合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粤西地区青贮玉米在雄蕊开花后第40~50天收获较为适宜,且在发酵后期(24~48 h)比例为75∶25的青贮玉米与青贮菠萝渣组合的体外发酵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最高.

    青贮玉米收获时间菠萝渣青贮品质体外发酵

    太子参参须皂苷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于丛爽陈俊宇周梦圆曾靖棋...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太子参参须皂苷(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fibrous root saponins,PHFRS)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试验将8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CK)组、环磷酰胺(CTX)组和 PHFRS 低剂量(L-PHFRS,50 mg/kg)、中剂量(M-PHFRS,100 mg/kg)、高剂量(H-PHFRS,200 mg/kg)组.第1~3天,采用腹腔注射法对CK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均腹腔注射CTX(按体重80 mg/kg).第4~17天,PHFRS各剂量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PHFRS,CK组、CTX组灌服等量纯化水.第18天采样,采用MTT法检测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含量.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CTX组T淋巴细胞SI、IgM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SI及IgA、C3、C4、IL-4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M-PHFRS组C3含量显著升高(P<0.05);H-PHFRS组C3、C4、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三种PHFRS浓度梯度内,T淋巴细胞SI呈剂量依赖性升高,B淋巴细胞SI无明显剂量依赖性,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含量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血清细胞因子除IL-6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外,IL-2、IL-4、TNF-α和IFN-γ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说明PHFRS能够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恢复,调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促进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此外,PHFRS剂量的变化对免疫调节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太子参参须皂苷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