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硒添加方式和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硒沉积规律的影响

    朱云芬陈潇飞李蓉谭德俊...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硒添加方式和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硒沉积规律的影响,试验选择24只同批次体重(约20 kg)、体况相近,75日龄的健康马头山羊母羊,采用2(硒添加方式)×3(硒添加水平)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山羊随机分为6组(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每组4只.A组、B组和C组饲喂青贮玉米+富硒基础日粮(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5,1.0,1.5 mg/kg),D组、E组和F组饲喂富硒青贮玉米(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5,1.0,1.5 mg/kg)+基础日粮,预试期3 d,正试期36 d,测定各组的生长性能指标(初始体重、期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屠宰性能指标(屠体重和屠宰率),以及组织(心脏、肾脏、背最大肌和腹脂)和血液中的硒含量.结果表明:各组初始体重、期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硒添加方式比较,B组料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硒添加水平比较,B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E组(P<0.01).各组屠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两种硒添加方式中,马头山羊心脏、肾脏、背最长肌和血液中的硒含量均随着硒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且A、B、C组间及D、E、F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而腹脂中的硒含量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饲喂青贮玉米+富硒基础日粮(硒添加水平为1.0 mg/kg)在降低马头山羊料重比方面效果最好,饲料报酬最高,且可通过提高硒添加水平来提高马头山羊的硒沉积量.

    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硒沉积山羊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7~19周龄坝上长尾鸡公鸡体重及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章飞李秀花李子平杨二聪...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日粮中不同粗蛋白水平对7~19周龄坝上长尾鸡公鸡体重及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6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坝上长尾鸡公鸡15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V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各组饲喂代谢能水平(11.51 MJ/kg)相同,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3.85%、14.96%、16.05%、16.80%、17.87%的试验日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3周,分别于15,17,19周龄末测定坝上长尾鸡公鸡体重及各消化器官重和长度.结果表明:各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15,17,19周龄时,V组体重均最大,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V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与Ⅳ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15周龄时,Ⅴ组嗉囊重、空肠重、回肠重、直肠重、空肠长和回肠长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盲肠重、盲肠长和直肠长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在17周龄时,Ⅴ组嗦囊重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腺胃重、肌胃重、直肠重和盲肠长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回肠重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5),盲肠重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在19周龄时,V组嗉囊重和直肠重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肌胃重显著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盲肠长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5).说明在本试验范围内,给7~19周龄坝上长尾鸡公鸡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7.87%的试验日粮更有利于其体重的增长和消化器官的发育.

    坝上长尾鸡公鸡粗蛋白体重消化器官发育

    不同方法测定益生菌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钟舒红彭红艳李军李常挺...
    115-119,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一种适合体外测定益生菌抑菌活性的试验方法,同时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益生菌株,试验采用牛津杯法、琼脂平板扩散法(打孔法)、竞争排斥法分别测定实验室分离鉴定的9株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鼠李糖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除干酪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无抑菌活性外,其余8株益生菌对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除嗜酸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外,其余8株益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但牛津杯法和打孔法测定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的益生菌中,牛津杯法测定的抑菌圈直径比打孔法测定的抑菌圈直径大.竞争排斥法测定9株益生菌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除干酪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与牛津杯法测定结果不一致外(竞争排斥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干酪乳杆菌低度敏感,而牛津杯法中为中度敏感;竞争排斥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粪肠球菌低度敏感,而牛津杯法中为不敏感),其余菌株与牛津杯法测定结果均一致.说明体外测定益生菌抑菌活性牛津杯法比打孔法好,而竞争排斥法较牛津杯法操作更简便;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好.

    益生菌抑菌活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竞争排斥法体外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翘、金银花药对挥发油抗流感作用机制的的研究

    韩愈杰李定刚杨鹤云任强...
    120-124,14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连翘、金银花药对挥发油抗流感的作用机制,试验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查询连翘、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其作用靶点,在DisGeNET数据库搜索流感相关靶点,于Venny 2.1在线作图工具平台获得挥发油与流感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3.8软件构建挥发油活性成分-抗流感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通过拓扑参数筛选得到治疗流感的核心靶点,再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连翘、金银花药挥发油30个活性成分及与作用流感病毒相关的59个靶点,其中核心靶点为IL-6、HSP90AA1、CYP2C19及CCR5.核心靶点参与对外源物质的反应、激素水平的调节、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及对铵离子的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信号通路、5-羟色胺突触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说明连翘、金银花药对挥发油治疗流感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机制.

    连翘金银花油流感网络药理学相互作用作用机制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丰超杰王亚玲张颖杨合霖...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将15 000尾达氏鳇幼鱼随机分为5组(A组、B组、C组、D组和E组),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分别以不同的养殖密度(1 111尾/m3、1 481尾/m3、1 852尾/m3、2 222尾/m3、2 593尾/m3)进行养殖,每组3个重复,预试期7 d,试验期60 d,测定各组的生长指标(终末体长、终末体重、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和体重特定生长率)、血清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三酰甘油、球蛋白、血清钾、血清钠、血清钙含量)和脂肪酶活性,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A组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其中A组的终末体长和终末体重均显著高于B组、C组及E组(P<0.05),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的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组和E组(P<0.05),与B组和D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达氏鳇幼鱼的累计死亡率大体上呈升高趋势;试验结束后,A组、B组、C组、D组和E组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7%、8.52%、18.60%、20.58%和22.40%;高死亡率主要集中于试验初期(第1~8天),在试验第40天以后,各组均无死亡情况发生.A组的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为最高,B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其中A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与C组、D组及E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D组及E组(P<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D组(P<0.05),与A组、C组及E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三酰甘油、球蛋白、血清钾、血清钠、血清钙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组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组、D组及E组(P<0.05),与B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前肠、中肠、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肝脏,其中前肠的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说明低养殖密度更有利于达氏鳇幼鱼的生长.

    达氏鳇养殖密度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脂肪酶

    貉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整合子的检测

    王东阳闫爽李雪惠冯涛...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貉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Ⅰ型整合子的携带情况,试验采用药敏试验对150株貉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采用PCR方法对其进行Ⅰ型整合酶int Ⅰ 1、int Ⅰ 2和int Ⅰ 3和Ⅰ型整合子的检测.结果表明:150株貉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L)、头孢噻吩(KF)和四环素(TE)的耐药率均达到了 80%以上;对亚胺培南(IPM)、庆大霉素(CN)、阿米卡星(AK)、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X)和多黏菌素B(PB)的敏感率均达到了 70%以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种数为1~19种,多重耐药情况达到92.67%(139/150),其中,6重耐药菌株的比例最大,为12.00%(18/150).整合酶基因int Ⅰ1的阳性样本数量为108株,检出率为72.00%(108/150);整合酶基因int Ⅰ2的阳性样本数量为14株,检出率为9.33%(14/150);均未检出整合酶基因int Ⅰ 3.Ⅰ型整合子的阳性菌株数量为51株,检出率为34.00%(51/150),且存在1个菌株中含有最多3个基因盒的情况.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包括aadA2、dfrA5、dfrA1-aadA1、dfrA17-aadA5、lnu(F)-aadA和空整合子,除空整合子以外,占比最大的基因盒为dfrA1-aadA1;各基因盒片段大小分别为 1 074 bp(3/150)、1 097 bp(1/150)、1 645 bp(9/150)、1 727/1 729 bp(8/150)、2 002/2 014 bp(6/150)和153 bp(43/150).说明Ⅰ型整合子在细菌耐药的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肠杆菌耐药性整合子基因盒

    《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须知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