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红楼梦》一条注释文献的考察

    元伟吴卉
    18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人在注释《红楼梦》第十六回"山子野"时曾引清人笔记《春泉闻见录》,此书向来乏人关注,作者亦无考.《春泉闻见录》是乾嘉时期宝坻文人刘寿眉所撰笔记,书中有诸多内证可以考定作者大致生平,同时参合方志文献,亦可考索刘寿眉之家世亲族.值得注意的是,刘寿眉的家世与丰润曹氏存在重要关联:其外家系丰润曹氏;曾祖辈刘殿邦也曾聘丰润曹鼎望之女为妻,被曹寅称作"安侯姊丈".这一发现,或可为曹学研究增补新的文献和视角.

    春泉闻见录刘寿眉家世丰润曹氏

    《红楼梦》"自叙传"说与"写实主义"的接受

    姜子石
    19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了《红楼梦》"自叙传"说,延续了晚清一直到"五四"的读书人对"写实主义"的误读;四年后,黄乃秋、俞平伯则对《红楼梦》"自叙传"说作出反思,这其中有"写实主义"的正读,也是吴宓等人引入以《小说法程》为代表的西方小说虚构理论的结果.而"写实主义"由误读到正读的接受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红楼梦》"自叙传"重新审视的切入口:能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小说理论来理解"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小说《红楼梦》,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红楼梦自叙传写实主义小说理论

    阅读·评论·研究:许姬传《红楼梦》情缘八十年

    吴佳儒
    21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知名文人许姬传与《红楼梦》关系颇深,他接触《红楼梦》有其家学渊源,外祖父徐致靖的红学教育为其研读《红楼梦》提供了指引.许氏笔下梅派红楼戏的演出过程、个人观演经历等,可与梅兰芳口述史互为补充,凸显了许姬传作为梅派红楼戏的见证者、评论者的文化身份.研读《红楼梦》内化为许氏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参与到红学史诸多话题中,发出了富有个性的声音,有些观点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影响其亲友乃至当下的红学观点.许姬传与《红楼梦》的漫长情缘,是近现代《红楼梦》阅读与接受史中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抽绎出对"近现代文人与《红楼梦》"这一话题的规律性认识.

    许姬传梅兰芳红楼戏黛玉葬花

    雅俗之间——《红楼梦》图像中林黛玉形象的视觉修辞

    吴昊
    229-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红楼梦》主题绘画里,有一类以林黛玉形象为中心的创作,联系清代程甲本刊印后至20世纪中期这一时间段内的绣像、插画与延展想象后的工笔画、年画、月份牌画等图像,可以由此考察《红楼梦》主题绘画内部存在的类型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中国鉴藏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人阶层绘画与世俗性绘画的疏离和糅合.

    红楼梦图像隐喻慕雅俚俗人物画

    《红楼梦》新剧的价值取向及意义

    李永赵晓红
    24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新民社、新剧同志会、民鸣社等主要新剧团体不断搬演《红楼梦》新剧,笑舞台、各游乐场、红宝剧场等演出场所也频现《红楼梦》新剧身影.基于时代和观众的因素,《红楼梦》新剧始终存在社会教育使命与世俗化审美取向的交织,对家庭伦理、性别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注使《红楼梦》新剧能够紧贴时代脉搏,追求趣味性和视觉性刺激则又使其把握住了市场需求.《红楼梦》新剧不仅开辟了红楼文化传播新途径,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戏剧史意义,其题材选择标志着新剧的转向,编演方式也为京剧艺术形态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红楼梦新剧早期话剧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跨媒介改编与情感表达

    胡彬彬
    26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保留原文学文本情节的基础上,一改既有的改编传统,将叙事重心从宝黛(钗)的爱情故事转向十二钗女性群像的命运悲剧.在剧场精心的舞美设计下,作为该剧的共同主角,十二钗用身体语言连贯而成的舞剧叙事而非传统戏剧对话呈现了《红楼梦》中的女性情感.主创团队在展现十二钗的命运悲剧时,还置入了现代舞等形式的表现手段,由此在现代跨媒介改编和活 态的舞 台搬演 中创新、融合和重释了这部 文学经典的女性思想和美学意味.

    民族舞剧红楼梦女性群像跨媒介

    孙温《荣府贾母八旬大庆图》图文关系与观念呈现

    韩宇佳
    27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荣府贾母八旬大庆图》为《清·孙氏绘<红楼梦>画册》中重要的场景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画家通过人物服饰、家具陈设及叙事构图,建构其内心深处的"女性空间",反映了画家对于深处闺阁女子的幻想.其本质上是画家基于美人图式对《红楼梦》文本的"再创造",是清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集合性的观念呈现,而非个别创作者的情感披露.

    孙温服饰陈设女性空间

    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后四十回宝黛钗关系探析

    段江丽
    297-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四十回细致描写了钗黛之间的知己之情、黛玉的"思嫁"心理、宝钗应对命运捉弄的举措、宝钗和宝玉的伉俪之情等重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的视野之下,这些描写整体上符合人物性格发展以及命运走向的内在逻辑,与前八十回并无割裂之感.由此可见,程伟元高鹗关于一百二十回本整理过程的说明,不宜轻易否定.这一认识,对于如何看待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关系、如何整体评价《红楼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后四十回

    以人物分析为路径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法

    马经义
    31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红楼梦》被纳入部编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之后,相关的教学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红楼梦》整本书如何读"这个关键性的可操作与实施的方法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因此尝试提出:以红楼人物分析为路径,本着"整体阅读,全面观照;定位小说,回文归本;看大故事,品小情节"的三个前提,聚焦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三大能力,围绕红楼人物的"基本情况、性情特质、命运结局"三个方面,运用"读红楼故事、读中国文化、读哲学意蕴"的"三层"读法,建构一套可迁移、可普及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法.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人物分析

    西南联合大湾区新红学共建学术研讨会暨《红楼梦学刊》作者见面会述评

    张惠姚晓霞
    336-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