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潘仲芳

季刊

1007-3701

yingchunpang@163.com huanandizhi@163.com

027-81381863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69号

华南地质/Journal South China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6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而来。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刊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以报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促进学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夏地质"专辑序言

    《华南地质》编辑部
    179-180页

    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演化

    张克信何卫红徐亚东王丽君...
    18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按洋板块地层理论与方法,系统收集和梳理了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与洋壳生成扩张和俯冲消亡遗存的洋壳残块和洋盆建造(称之为洋板块地层)共96处,均有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控制,主要包括洋脊、洋岛和洋内弧3类洋壳的火成岩建造,以及海山、远洋深海和海沟3类洋盆内的沉积建造.本文还对洋盆汇聚俯冲的直接产物-陆缘弧和叠加在裂离地块上的火山弧建造(非洋板块地层)系统收集梳理了85处,其中59处有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控制,26处无测年与地球化学分析,但有实测剖面控制.笔者对上述181处中的39处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和相关样品采集与分析.在上述所获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图解形式展示了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主要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构造演化历程.横向上将华夏造山系划分为江绍-郴州-钦防对接带(主要含陈蔡-龙游、神政桥-神山、鹰扬关和糯垌4个含蛇绿岩残块增生楔,以及绍兴-兰溪增生弧和钦防残余洋盆)、武夷-赣州多岛弧盆系(主要含罗霄弧、赣州弧间盆地、北武夷弧和南武夷弧以及南平-宁化构造混杂岩带)和东南沿海多岛弧盆系(主要含龙泉-政和-大埔、贵子-石窝2个含蛇绿岩残块增生楔,以及伴生的云开地块-弧、粤南弧-弧背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块);纵向上据洋板块地层和相关火山弧时空分布,从老至新划分出华夏造山系(华南洋)的7个构造演化阶段:(1)约1800~1200 Ma,洋盆拉张形成期;(2)约1200~820 Ma,洋盆扩张与汇聚转换期;(3)约820~635 Ma洋盆汇聚俯冲、弧-弧和弧-陆增生峰期;(4)约635~541 Ma洋盆汇聚与扩张转换期;(5)约541~458 Ma洋盆扩张期;(6)约458~443 Ma洋盆汇聚俯冲、弧-陆增生峰期;(7)约443~420 Ma洋盆关闭与陆-陆碰撞、残留洋(海)期.

    洋板块地层洋壳残块火山弧元古宙早古生代华夏造山系

    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物源的组成与演化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意义

    王伟薛尔堃张杨章俊...
    21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数据,厘清了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次重要的沉积-构造事件:晚成冰世砾岩指示的近源沉积事件,晚埃迪卡拉世硅质岩指示的海进事件,以及中寒武统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砂岩中砾石的广泛出现指示的构造抬升事件.成冰纪-奥陶纪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格林威尔早期(1300~1000 Ma)和晚期(1000~9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印度东部为华夏盆地长期提供物质补给,而澳大利亚西部在晚埃迪卡拉世从主要源区变为次要源区.中寒武世华夏陆块抬升使内部850~700 Ma岩浆岩出露成为主要物源之一,是对外部构造应力的远程响应.因此,华夏陆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具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毗邻东南极洲.在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中,印度和澳大利亚泛非期造山带的形成、抬升和剥蚀影响了华夏陆块沉积盆地的物源变化.

    沉积物源碎屑锆石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夏陆块冈瓦纳大陆

    华夏块体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记录与华南洋演化:问题、讨论与建议

    牛志军何垚砚宋芳周岱...
    23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汇聚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早期生命演化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但组成华南大陆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及其与扬子陆块拼贴过程等最基本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其核心是华南洋演化问题.本文在扬子东南缘至华夏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对比基础上,总结了扬子型和华夏型沉积建造组合类型在华南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对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和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不同演化模式进行了讨论,重点对比探讨了陆内造山模式和增生造山模式的认识.为准确约束华南洋的性质与演化过程,本文建议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加强中南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序列、沉积时代、古地理恢复及构造背景等,以及信宜-增城带、郴州-临武-钦防带两侧地层对比和钦防海槽的深入研究.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夏地块华夏造山系华南

    湖南省印支运动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柏道远李彬曾广乾杨俊...
    252-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并探讨了应力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印支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印支运动早幕发生于中三叠世后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省境中带,自湘西北往南东至湘中、湘东南东部,总体由NNW向—近SN向→NW向→NWW向弧形偏转;南西带,由湘西南的NW向→湘中南的EW向→湘东南西部的EW向变化;北东带,由湘东北的SN向转为湘东地区的NW向、NWW向.印支运动晚幕发生于晚三叠世,区域最大主应力为SN向,湘中局部地区为NNE向.(2)印支运动早幕区域挤压应力场主要与华北地块向南、思茅-印支地块向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挤压有关,呈NE向—NNE向展布的各次级块体之间的继发性陆内汇聚、NW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以及加里东期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质岩体的阻挡等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运动晚幕SN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与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局部NNE向最大主应力与NW向常德-安仁、郴州-邵阳基底隐伏断裂右行走滑有关.(3)古太平洋板块的NW向挤压或许是华南印支期NE向褶皱最好的动力学解释;湘中地区NE向褶皱发育程度远高于EW向褶皱,是前者早于后者的重要证据;湘中高挂山—四明山NE向构造隆起带是印支运动晚幕SN向挤压下,先期NE向构造软弱带横向压扁和垂向拉伸而形成.

    印支运动早幕印支运动晚幕区域挤压应力场动力机制华南地块湖南

    海南岛抱板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龙文国王晶谭满堂田洋...
    27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抱板岩群(原称抱板群)是目前海南岛发现的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是研究海南(海南岛)地块大地构造属性及块体划分的重要载体.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海南岛东方市抱板地区抱板岩群混合岩及后期侵入的花岗岩、基性岩开展了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厘定了抱板杂岩的形成时代、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并探讨其所代表的大地构造意义.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本文将抱板岩群进一步划分为戈枕村岩组和峨文岭岩组,二者均被晚期花岗质和基性岩浆侵入,它们一起构成了抱板杂岩.锆石年代学结果表明:戈枕村岩组形成时代应介于1480~1440 Ma之间,峨文岭岩组形成时代介于1460~1430 Ma之间,片麻状花岗岩侵入时代为1450~1430 Ma,基性岩侵入时代为1425~1410 Ma.抱板岩群在中元古代早中期经历了花岗岩侵入、混合岩化作用、基性岩侵入等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经历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区域上块体对比分析表明,海南地块与越南昆嵩地块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组成及多期构造热事件记录,显示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抱板岩群中元古代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锆石海南地块

    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系区域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宋芳牛志军何垚砚杨文强...
    286-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纪沉积地层广泛分布,由于岩性较为单一、受后期构造及岩浆作用影响,缺乏顶、底齐全且具有标志层位的剖面,其区域地层对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粤北和粤东地区对震旦纪沉积地层开展路线剖面调查和碎屑物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震旦纪沉积岩是以一套浅变质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硅质岩的深海-半深海沉积,顶、底以硅质较高的层位为标志;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物源具有~1000 Ma及650~600 Ma两个显著峰值,同时有较为复杂的组成,是典型的"华夏型"物源;根据岩性及碎屑物源特征,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纪沉积地层可以与华夏地块其他地区及华南板块部分区域同时期沉积地层进行对比,指示震旦纪期间华南板块中部不存在宽阔的华南洋,属于统一的沉积盆地.

    震旦系碎屑锆石LA-ICP-MSU-Pb定年物源地层对比华夏地块

    粤北地区"南华系"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何垚砚杨文强林小明廖小华...
    307-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北地区横跨湘桂赣和武夷两个地层分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夏地块西部,介于武夷、云开两个微陆块之间.粤北南华纪地层是研究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晚期构造演化等问题的重要载体,但该地区南华系的确定和划分较大程度上依赖与周边省份相应岩石地层的岩性组合和层序的对比,而周边省份的相应岩石地层单位的认识近年来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粤北地区"南华系"的重新厘定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对粤北地区原定为"南华系"大绀山组和活道组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最年轻一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22±4 Ma和430±4 Ma.结合岩性组合、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文献数据,暂将该地区原定的南华系厘定为下泥盆统.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其与周边地区泥盆系均具有450~420 Ma、1000~900 Ma以及~2450 Ma为主的锆石年龄显示,且在800~550 Ma之间形成复杂的次级峰值,可能指示了相似的物源.综上,建议在开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等研究中,需首先对南武夷-云开地区南华系的沉积层位做细致的认定.

    华夏地块粤北大绀山组活道组锆石U-Pb定年南华系下泥盆统

    广东珠海地区三灶断裂带早白垩世以来多期活动、古应力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王令占李响吴俊贾小辉...
    32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珠海地区三灶断裂带为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延伸段,其空间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认识华南东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活动断裂填图、构造解析、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钻探等手段,查明了三灶断裂带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断层面与擦痕矢量数据反演了不同变形期次应力场及方向,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三灶断裂带早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五期古构造应力场作用,表现为多阶段不同方向的挤压和伸展过程,分别响应了晚中生代以来的一系列构造事件,Ⅰ期NW-SE向伸展(D1)可能记录了早白垩世初期区域地壳伸展;Ⅱ期NW-SE向挤压(D2)可能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早期造成华南地区断陷盆地反转及长乐南澳断裂带变形变质的挤压事件有关;Ⅲ期近SN向挤压(D3)可能与形成晚白垩世与古近纪地层之间区域性不整合的挤压事件有关;Ⅳ期近EW向挤压(D4)可能受控于渐新世-中新世南海洋盆的扩张;Ⅴ期NW-SE向伸展(D5)可能与上新世-第四纪菲律宾海板块的向西持续俯冲有关.

    三灶断裂带多期活动古应力早白垩世广东珠海

    江南钨矿带大雾塘特大型钨矿床的发现及找矿勘查启示

    钟浩余牛奔卢观送陈德康...
    34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雾塘特大型钨矿床位于赣西北九岭地区,其发现是近年来在江南钨矿带大湖塘矿集区内取得的又一重大找矿成果,总结该矿床找矿勘查经验对指导本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找矿思路的转变——由以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化为中心转变为以花岗岩浆期后热液控制的细脉浸染型白钨矿化为主要目标,是大雾塘钨矿床找矿突破的关键.产于晋宁期岩体中的燕山期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是本地区最有效的找矿线索,隐爆角砾岩为矿化中心部位.结合赣西北地区钨、铜矿共伴生的特征,提出在修武地区"就钨找铜"、在九瑞地区"就铜找钨"的找矿思路.

    江南钨矿带大雾塘钨矿床勘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