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潘仲芳

季刊

1007-3701

yingchunpang@163.com huanandizhi@163.com

027-81381863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69号

华南地质/Journal South China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6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而来。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刊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以报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促进学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粤北新丰早侏罗世芹菜塘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张献河娄峰李宏卫付潮罡...
    353-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华南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活动特征,本文对粤北新丰地区芹菜塘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年龄测定.芹菜塘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1.8±2.3 Ma,其外接触带发育的闪长玢岩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0.4±3.3 Ma,二者均形成于早侏罗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芹菜塘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均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La、Ce、Nd,相对亏损Ba、Sr、Nb、Ta、P和Ti等元素,呈现明显的Th-U峰、La-Ce峰和Ta-Nb槽,属于I型花岗岩.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可能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本文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可能在早侏罗世时就已经开始,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两大构造体制转换期间可能不存在岩浆活动的"间歇期".

    早侏罗世岩浆岩U-Pb年代学地球化学芹菜塘岩体粤北

    《华南地质》投稿约定

    364页

    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区隐伏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徐军伟王玉华曾认宇廖凤初...
    365-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东北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为一大型的石英、云英岩细脉带型白钨矿床和绿柱石铍矿床.本文通过对矿区内新发现的隐伏花岗岩体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以期为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虎形山花岗岩为富SiO2(71.86%~73.22%)和Al2O3(13.99%~14.55%),贫TFe2O3(1.17%~1.63%)和MgO(0.28%~0.36%),且相对贫钠富钾(K2O/Na2O介于1.11~1.78之间)的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并具有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N/YbN=9.29~21.9)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i、P)的特征;虎形山花岗岩是在较低压力(<5 kbar)和初始温度为707~746℃环境中经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形成的S型花岗岩,其地壳源区为泥质岩和砂屑岩组成的冷家溪群;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低角度俯冲造成湘东北地区地壳发生强烈的变形,随后区域应力的减弱使得增厚的岩石圈发生拆沉,在此情况下,地壳减薄或幔源物质底侵引起了该地区强烈的岩浆活动,进而形成了虎形山花岗岩.

    虎形山隐伏花岗岩体岩石成因物质来源构造环境湘东北

    基于分形理论的蚀变异常遥感解译——以广东阳山县为例

    祝一丹吴志春马粉玲李华亮...
    380-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岩蚀变异常是热液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遥感技术解译提取围岩蚀变信息是辅助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广东阳山地区Landsat-5的TM遥感影像中铁染和泥化蚀变信息,对影像中所提取的异常主成分进行"像元-面积"划分并统计像元个数,再将异常阈值进行分形非线性划分,得到更为精准的分级方法.门限法是基于突变点选择阈值进行等级划分,在提取蚀变异常的结果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背景信息,利用分形理论确定临界值进行分级减少了这些信息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门限法和分形方法两种划分方法对研究区的蚀变异常进行对比,最后根据研究区蚀变异常信息的分形特征,利用求和方法对研究区的铁染和泥化蚀变异常信息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相对于门限法,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中分形方法加强了阈值选取的准确度,并发现研究区泥化蚀变与铁染蚀变主要分布于北东部及北部区域,其它区域小面积离散分布,这可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蚀变异常遥感解译分形理论主成分分析法门限法广东阳山县

    白垩系古沙漠露头遥感特征及其识别方法——以湘东南地区红层盆地为例

    周丽芸黄乐清
    393-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垩系古沙漠风成砂岩是近年来湖南省新发现的一种沉积类型,该岩石不仅是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是全球关注的储能、储碳的重要目标储集层,因此对湖南省古沙漠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引入遥感技术手段建立古沙漠露头遥感特征的识别及提取方法: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为主要处理平台,以Sentinel-2A(哨兵二号)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光谱、遥感指数和地形地貌三个方面分析古沙漠露头的遥感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古沙漠露头的遥感识别.区别于传统的陡直型丹霞地貌,古沙漠遥感影像色调均匀、连片分布,植被和山体阴影皆不发育,具有"顶圆,坡缓"的地貌特征.同时,深入分析古沙漠地貌的岩性特征,结合地质条件辅助约束,实现古沙漠露头的精准识别.通过上述方法,本文解译出湖南白垩系丹霞地貌区的多处古沙漠露头,并从识别结果中选择面积较大的衡阳盆地东缘(渡口地区)和茶永盆地东南缘(郴州市飞天山-高椅岭地区)地区的古沙漠风成砂岩进行了实地验证,效果理想.本文为研究古沙漠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高效的途径,是遥感技术在古沙漠地质领域的重要应用,旨在为国内地学界同行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古沙漠遥感特征Sentinel-2A谷歌地球引擎随机森林算法湖南省

    珠海市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何军黎义勇曾敏吴盼...
    404-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酸性地下水是我国南方广泛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查明酸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对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系统采集了珠海市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样品211件,采用数理统计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分析并研究了地下水pH值的空间分布、酸性地下水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pH值为3.24~8.23,大多数为6.06~6.52,以酸性水为主.地下水pH值随着地势降低而升高,大部分丘陵、台地区裂隙水的碱度和酸中和能力较弱,地下水酸性较强,平原区孔隙承压水的碱度和酸中和能力相对较强,地下水呈中性;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大气降水、包气带介质、水岩相互作用以及河流、潮汐作用有关;酸雨的补给、偏酸性的包气带介质、花岗岩和陆源碎屑岩中的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和硫化物矿物的氧化水解是丘陵区地下水偏酸性的主要原因.

    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成因机制珠海市

    基于水化学特征的赣东南石城-寻乌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

    韩基弘唐石黄长生陈威...
    413-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城-寻乌断裂带控制了红层盆地分布、花岗岩侵入与深部热水的运移,是江西温泉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也是赣南最主要的控热构造.但目前研究仅限于零散地热田,缺乏从区域构造带尺度对地热水成因进行系统研究.为了探明石城-寻乌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文章研究了石城-寻乌断裂带已有的14个地热田,采用水化学组分、同位素等方法手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石城-寻乌断裂带整体可分为北段邵武-石城断裂,中段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及南段的寻乌断裂带三部分,地热水分别受上述3条主断裂控制,且断裂带活动程度由北向南增强,导致不同地热田的热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2)地热水属中性偏弱碱性水,在石城及会昌盆地段阳离子以钠和钙离子为主,阴离子以硫酸根、重碳酸根为主;在南部寻乌断裂带阳离子则以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以重碳酸根为主.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蒸发岩与硅酸盐岩是主要离子的物源;(3)地热水来源于周边山脉雨水的就近补给.研究区地热水对应表观年龄较长,且构造带由北向南有热水年龄、幔源物质比例与热储温度同步增大的趋势;(4)断裂带热水属未成熟水,但随断裂带向南延伸有逐渐成熟的趋势.热储温度在54~144℃之间,最低温在石城沔坊,最高温在寻乌南桥东,呈现向南升温的趋势,对应热水循环深度也向南逐渐增加,最大可超过3km深(寻乌南桥东).沿断裂带地热水空间分异明显,水岩相互作用强度、地热水成熟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及水年龄、大地热流值、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均与断裂带活跃程度相关,且随断裂带向南延伸而增加.断裂带南桥东地热田潜力最大,可作为断裂带深循环中高温地热勘查优先区.

    石城-寻乌断裂带地热水化学成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