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潘仲芳

季刊

1007-3701

yingchunpang@163.com huanandizhi@163.com

027-81381863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69号

华南地质/Journal South China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6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而来。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刊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以报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促进学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鄱阳湖通江航道老爷庙水域沉船事件的相关地质环境因素研究

    徐俊杰刘广宁陈松刘道涵...
    559-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与长江连通的航道老爷庙水域常年可通航千吨级船舶,该水域历史上沉船事件多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目前对该地区沉船原因的相关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水下地层结构探测、湖底地形探测、水动力数值模拟等多方法手段,探索了导致沉船的相关地质环境因素.在老爷庙水域之下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很多不同尺度的溶洞.此外,发现老爷庙除航道位置外,水深很浅,每年 3、4 月份水流在水域不同部位出现急流和旋涡.结合探测和模拟结果,本研究认为导致老爷庙水域沉船的因素除大风外,还有以下几种:水下溶蚀洞穴、急流和旋涡.此外,"五河"来水携泥沙可能使老爷庙区域水体浑浊及老爷庙水域湖底地形复杂、水流紊乱,也可能是沉船原因.其中,溶蚀洞穴导致沉船概率相对较小,大风及水流湍急、紊乱是导致沉船的主要原因.

    鄱阳湖东方百慕大航道安全瞬变电磁法水动力数值模拟

    基于InSAR技术的辽宁省本溪市南芬铁矿滑坡形变时空特征及触发因素分析

    殷宗敏何文熹柳潇刘学浩...
    574-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省本溪市南芬露天铁矿区滑坡灾害频发,对其滑坡进行研究具有示范作用.本文利用DInSAR和PSInSAR技术对矿区坡体进行形变计算,结合降雨和构造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DInSAR结果表明矿区坡体视线方向和垂直方向形变明显,水平方向形变呈现向西南滑动,且滑动幅度大于垂直方向,沿最大坡度方向存在明显沉降,PSInSAR结果表明坡体在2021 年 4 月 8 日至 2021 年 8 月 18 日间呈现明显下滑;(2)矿区滑坡体形变与降雨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 0.93;(3)随着高度的降低,坡体滑坡沉降速度呈现增加趋势.本研究表明InSAR技术对南芬露天铁矿区滑坡进行监测效果较好.

    南芬铁矿滑坡DInSARPSInSAR降雨

    广东佛冈县龙山镇鹤田村崩塌体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李玲
    583-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冈县处于广东三大暴雨中心之一的粤北地区,区内强降雨诱发的崩塌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本文采用野外调查、赤平极射投影法结合高密度电法和地震面波法查明了佛冈县龙山镇鹤田村崩塌地质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稳定性,以指导区内同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地貌特征分析,认为鹤田村崩塌体堆于斜坡上,斜坡体高陡,地质环境极为不利,稳定性不佳;应用高密度电法和地震面波法探测崩塌体,发现其表层部分已发生崩塌,形成松散层,孔隙率较大,遇水软化,稳定性变差,极易产生崩塌;综合分析崩塌体形成机理,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削坡建房是崩塌产生的主导因素;(2)边坡岩土体特征是崩塌形成的内在因素;(3)降雨是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直接诱发因素;(4)崩塌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潜在危险性大;(5)建议对该坡体进行削方减载、地表排水、修建挡土墙,对坡面进行防护、稳固,同时加强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高密度电法地震面波法佛冈县

    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浙江省余村地质文化村为例

    赵神祖何晓雪吕赟珊陆明锋...
    592-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其丰富的地质资源为探索地质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本文解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目标,阐明地质工作的支撑效能及具体职责,以及地质资源的价值所在,探索了地质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实现途径,以及基于地质资源的振兴策略.本文以余村地质文化村为例,对其自然地理环境、地质遗迹资源等方面进行细致剖析,通过余村的地质工作在"两山"理念践行下实现的多赢局面以及总结"五星级"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成果与经验,论证了地质工作不仅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丰富文化内涵,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地质工作乡村振兴余村地质文化实践路径

    《华南地质》投稿指南

    6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