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吴家庆

双月刊

1000-2529

scasci@126.com

0731-88872209 88872471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缥缃独弆:古代藏书诗与类书文化书写

    周生杰顾峥嵘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以类书为吟咏对象的藏书诗数量不多,但是有限的作品对于类书文化有较多的涉及.从吟咏途径来说,整体关照类书的诗歌重在介绍类书的起源和发展,吟咏某一部类书的诗歌强调类书的实用价值,而在诗句中提及类书的诗歌,是把类书作为意象,从中可窥知古人利用类书情况.古代藏书诗对藏书家阅读、抄刻和题识类书多有反映,可知类书在古人藏书生活中地位的重要性.此外,多位藏书家用类书的名称为自家藏书楼命名,这一有意义的古代藏书文化现象也被写进了藏书诗中.

    藏书诗类书文化藏书家藏书楼

    刘向奏议文的论说方式、文体特征及其政治命运

    杨晓斌尚晓静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向的阴阳灾异理论有着明显的实用取向,一方面体现在他编著的理论著作《洪范五行传论》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因灾言事的奏议文中.历时地考察刘向因灾言事的奏议文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特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刘向一方面加强了说灾异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说理论述的方式.刘向奏议因灾言事论述说理方式的转变是政治形势、刘向自身灾异理论、奏议文体本身特点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王朝末世的混乱局面、君主的不作为,以及刘向灾异观的儒学底色、刘氏宗亲的身份、自身政治素养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因灾言事的奏议在政治实践中必然失败的结局.

    刘向奏议文论述方式文体特征政治实践

    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的疾病书写及情感角力

    高明祥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组诗写于康熙二年冬至三年初,距离他去世时间不足五个月,可视为其绝笔之作.从疾病书写的角度考察这组诗,能够更好地把握钱谦益晚年的心态.此时的钱谦益被耳聋、眼花、气疾等病症困扰,因而寻求佛道思想来解脱,但是这些思想并没有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反而成为他表达病痛时的意象资源选择.该组诗描绘了众多病与穷的古人群像,这些形象受到钱谦益主观的改造,其中的韩愈形象代表了钱氏对自身文坛盟主身份的体认.该组诗的疾病书写暗含对明朝时局的批判以及复明运动的隐喻,并指向了钱谦益欲洗刷贰臣耻辱的自我建构.该组诗的天气书写、结构模式、人物意象等,透露出绝望与希望之间的情感角力,显示了身处疾病中的钱谦益的真实体验.

    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疾病书写情感角力

    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的"草根"想象与青年心态"神话"

    周睿鸣陈迪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历史乃至互联网文化的历史,首先应该被看作娱乐和社交的历史.这意味着应谨慎评估网络流行语的公共潜能.国内的网络流行语研究集中呈现了对"草根"网民及其"抗争话语"的学术想象,忽视了网民群体内部长期的结构性变化."草根"网民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的默会知识,其实是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在知识积累中塑造的"神话".这些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传播背后存在一个坚实的"草根"群体,其逻辑延续了互联网能够带来政治民主化的观念,对互联网作为政治性媒介的前景寄予高度期望.与"草根神话"相呼应,网络流行语被过度建构为一种公共话语.根据这种"神话化"的网络流行语解读青年心态,相关研究建构了一种富含公共关怀的心态"神话".网络流行语固然存在公共性的面向,但是,相关知识的延续需要在破除"神话"的基础上进行.若对"草根"修辞不加反思地使用,学界将持续加深路径依赖,愈发远离中国网民鲜活的网络实践.

    网络流行语"草根"青年亚文化社会心态抗争话语

    文化传承、内容衍化与数字化转型——从白蛇传说看中国传统文化IP的媒介生产实践

    禹菲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具备互联网特性的传统文化IP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成,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接续与现代转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是中国传统文化IP系统中的一员.从文化层面看,它以传统为源,承载着在历史中生根发芽的民间文化,并借助IP化的媒介生产,传承传统文化因子.从内容层面看,白蛇IP通过内容衍化连接当下,人物角色的创新、故事情节的改写以及传播交流中的载体迁移皆是白蛇IP在新的时代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IP面临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亟须在开发、传播及衍生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唯有创制内容和科技耦合的故事世界,借力社会化的关系营销,建构互融共通的全产业链条,中国传统文化IP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

    白蛇传说传统文化IP文化传承发展媒介生产实践

    网络游戏的"成长陷阱":农村青少年网游活动、媒介干预与社会再生产

    冯强宋爽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者们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活动投以诸多关注,但关于网游实践与青少年背后的家庭场景、微观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动态关联却有所忽略.基于一个鲁中村庄的案例,以青少年网络游戏活动的家庭媒介干预为切入点,并通过田野调查的路径解读网络游戏、家庭政治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普遍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里,网游活动在塑造青少年在线交往的虚拟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制造了家庭距离,并再现了社会孤独.农村父母介入子女网游实践的管理方式呈现限制使用的单一特征,这激发了子女策略性的抵抗.家长的媒介干预行为和话语隐含对子女阶层流动的迫切期待和焦虑心理,家庭文化资本成为农村家庭社会再生产的中介机制.

    网游实践媒介干预家庭政治家庭文化资本阶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