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翁佩萱

双月刊

1000-5455

xb03@scnu.edu.cn

020-85211440

510631

广东省广州市石牌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反映本校文科的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师范性。在广东省文科学报和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保持较前的名次和转载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活世界概念的社会学转向——基于胡塞尔、舒茨和哈贝马斯的分析

    夏宏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世界"最初是胡塞尔晚期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舒茨对其进行了社会学改造,哈贝马斯将其理解为"生活世界—系统"两层面结构社会的其中一个层面,从而完成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从内容上看,生活世界虽然最初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出现在胡塞尔晚期的超越论现象学之中,但有关它的阐释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内容;舒茨为了使韦伯的意义理论在哲学上得到奠基,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社会学的改造,生活世界为构成社会元素的行动提供意义,而行动也同样赋予生活世界以意义;哈贝马斯则从语用学的立场对生活世界进行了再改造,使之成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概念.从形式来看,胡塞尔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概念既包含了主观世界也涵盖了客观世界,是对近代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否定;舒茨进一步从社会学的立场强调了客观世界或社会世界的意义基础和文化内涵,他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解蕴含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哈贝马斯则从言语行为与世界的关系入手,把生活世界理解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揭示了作为交往行动背景的生活世界所具有的批判力量,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胡塞尔舒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社会学

    蒯因的知识论范式能否验证本体论的相对性

    尹健刘同舫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知识论以科学知识多类型演进与语言表达式为视角对本体论相对性所提出的质疑,蒯因以整体主义知识论予以回应.蒯因将科学知识视为不断接受经验证伪和修正的系统,据此证实本体论只有相对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才能彰明自身的理论意义.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论以实用性为准则来构建科学知识的系统,对满足本体论相对性合理需要的部分知识加以过滤和选取,结果在承认科学知识可被修改的同时否认各部分知识之间相互比较的可能性.蒯因验证策略的实质在于借用知识论的相对性为本体论的相对性进行辩护,这致使他跌入狭隘的相对主义深渊,其本体论对"何物存在"的探讨也沦为空洞的承诺.

    知识论整体主义本体论相对性

    寄迹山水:中古时代的会稽隐逸

    陈君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晋之间的会稽隐逸,如龙丘苌隐居会稽龙丘山、严光耕于富春山等,已呈现出寄迹山水、诗书自娱的特点,也为后来的会稽隐逸所继承.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出现了大批隐逸之士,成为南方隐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稽地区的秀丽山水不仅为士大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的诗文创作和艺术想象提供了无限的驰骋空间,会稽隐逸所代表的南方隐逸之士以诗文艺术摹画山水、重塑自然,赋予山水以精神价值,再加上后世文人的追踪和寻访,使得东南山水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文传统.

    中古时代会稽隐逸山水人文

    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

    刘青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诗六言画谱》是明万历年间诗、书、画三者精妙配合的画谱,共收录六言诗 58 首,18 首无配图.画谱所录六言诗大部分为伪作,或改换唐人诗题、作者;或据五七言改写;或自创.编刊者选录 8 首署名李白的诗歌以及较多的中晚唐诗,力图在保持唐诗风貌的基础上,呼应晚明扬李抑杜、宗尚中晚唐诗风的特色.《唐诗六言画谱》以图配文,诗与画大部分是全景式画面的一一对应,着重细节呈现,还使诗人入画,试图呈现诗人创作整体情境,展现画家对诗画转译的新理解.《唐诗六言画谱》的新变化源自期待读者群体从"士"扩大为"四方鉴赏者"的拓展,刊刻者希望为读者群体提供印证式的阅读体验,使其享有解密式的阅读快感.相对于因"卧游"观念风行的旅游绘本,画谱提供了更为纯粹的艺术世界.

    《唐诗六言画谱》全景式图画创作六言诗阅读体验

    《诗经》中的"上"与"下"——上、下空间观念及其方位词表达

    何霭茜沈立岩
    18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来自我显现.《诗经》垂直空间轴上的"山隰"对文结构和"上帝-下民"空间结构存在空间方位和意蕴上的错位,但二者通过"下土-大地"将西周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感知经验与周王祭祀和统治中展现的抽象空间方位感知联结在一起.《诗经》中空间方位词使用所反映出的对"下土-大地"这一中介载体的关注,可以为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和寻根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源头处的理解.

    《诗经》空间方位方位词

    Abstracts

    205-208页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