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符晓华

季刊

1673-016X

hnnms@126.com

0731-88912508

410006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西他滨通过上调SOCS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邓廷赟娄磊王靓厚张坚松...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DAC对肝癌MHCC97H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不同浓度DAC对肝癌MHCC97H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AC对肝癌细胞(MHCC97H和SK-Hep-1)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采用WB检测;siRNA转染实验敲低肝癌MHCC97H细胞SOCS1表达,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结果:DAC呈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肝癌MHCC97H细胞活力(IC50值为5.0 μM),且对细胞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敲低SOCS1表达后,肝癌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增强.DAC能上调肝癌细胞MHCC97H和SK-Hep-1的SOCS1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DAC能逆转低表达SOCS1对肝癌MHCC97H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结论:DAC通过上调SOCS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地西他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肝癌细胞迁移侵袭

    达格列净通过调控TMEM16A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衰老的机制研究

    冯春晖田洋孙文阳侯亚娜...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血管内皮衰老角度探讨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DAP)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DAP组.腹腔注射STZ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每组不同方式给药.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检测其生理参数;通过HE(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各组小鼠颈总动脉组织病理学结果;通过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生成情况以及炎症因子的含量;通过Western-blot检测小鼠颈总动脉组织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细胞骨架蛋白(smooth muscle 22α,SM22α)、跨膜成员16A(transmembrane protein16A,TMEM16A)、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hosphorylation/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DAP有效改善模型组小鼠精神状态、活动、饮食及排泄情况,与模型组相比血糖值显著降低,DAP组动脉膜厚度明显减轻,显著减少了胶原纤维表达沉积.此外,与模型组相比,DAP组逆转了NO下降、抑制ROS产生,小鼠颈总动脉组织中p21、p53、OPN、TMEM16A、p-SATA3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以及SM22α蛋白含量明显回调.结论:DAP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内皮细胞衰老,缓解糖尿病模型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促进器官纤维化反应,发挥血管衰老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MEM16A表达、血管ROS生成以及IL-6/IL-6R/STAT3信号通路相关.

    达格列净内皮细胞衰老2型糖尿病跨膜成员16A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活性氧

    复合地龙合剂对小鼠抑郁症的影响

    沐奕岚韩丽蒋彭成魏斯文...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复合地龙合剂(compound Dilong agentia,DCA)对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模型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法构建MDD模型.小鼠分为control组、MDD组、MDD+paroxetine组、MDD+DCA组.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HE染色检测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查海马NF-κB的表达;WB检测海马BDNF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MDD+DCA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MDD组.MDD+DCA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高于MDD组.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结果均显示,MDD+DCA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短于MDD组.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CA可显著减轻CUMS法诱导的MDD小鼠海马CA1神经元病理改变,降低NF-κB的表达.MDD+DCA组小鼠BDN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MDD组.MDD+DCA组小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表达显著低于MDD组.结论:复合地龙合剂能降低MDD模型小鼠脑组织炎症反应,提高其海马组织中BDNF表达,促进神经修复,显著改善抑郁样行为.

    中药合剂地龙抑郁症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甘草酸通过抑制GSDMD介导的非典型细胞焦亡改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角膜炎症和损伤

    唐颖李鹏飞于津津
    18-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甘草酸通过抑制Gasdermin-D(GSDMD)介导的非典型细胞焦亡改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的炎症和角膜损伤.方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A组和GLY+PA组.比较各组角膜炎症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角膜组织中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1(caspase-11)和GSDMD阳性表达;分别用蛋白质印迹法和qRT-PCR检测检测角膜组织中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4(caspase-4)、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5(caspase-5)、caspase-11、GSDMD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PA组大鼠角膜炎症指数和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水平、炎症细胞密度、caspase-11和GSDMD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及角膜组织中caspase-4、caspase-5、caspase-11、GSDMD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A组相比,GLY+PA组大鼠角膜炎症指数和和血清中IL-1β、IL-18水平、炎症细胞密度、caspase-11和GSDMD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及角膜组织中caspase-4、caspase-5、caspase-11、GSDMD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结论:甘草酸可减轻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大鼠角膜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GSDMD介导的非典型细胞焦亡途径激活有关.

    甘草酸GSDMD介导的非典型细胞焦亡铜绿假单胞菌炎症角膜损伤

    HSP70基因对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张豹陈宏伟曾晓晨舒升光...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HSP70基因对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胆管癌组织和细胞以及正常胆管组织和细胞中HSP70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抑制人胆管癌细胞HuCC-T1中HSP70基因表达,然后分别利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HSP70基因表达下调对HuCC-T1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HSP70基因在胆管癌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在HuCC-T1细胞中抑制HSP70基因表达后,HuCC-T1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结论:HSP70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中可能起着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可以将其作为胆管癌基因治疗的靶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热休克蛋白70胆管癌增殖侵袭迁移

    miR-124-3p联合SAA/hs-CRP比值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李亚媛邢凤军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微小RNA-124-3p(microRNA-124-3p,miR-124-3p)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protein,SAA)/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比值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提升患儿疗效、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4年2月间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诊疗的121例儿童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患儿入院时均行miR-124-3p、SAA及hs-CRP测定.根据疗效分为预后不良组(26例)和预后良好组(95例).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iR-124-3p联合SAA/hs-CRP比值的预后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miR-124-3p、年龄低于预后良好组,SAA/hs-CRP比值、重症占比、合并并发症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24-3p水平(OR=0.213,95%CI:0.104~0.435)是患者预后独立保护因素,SAA/hs-CRP水平(OR=4.158,95%CI:1.632~10.590)、病情严重程度(OR=2.249,95%CI:1.217~4.153)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iR-124-3p、SAA/hs-CRP比值及二者联合预测患儿预后的敏感度分别为73.10%、76.90%、84.60%,特异性分别为73.70%、71.60%、90.50%,AUC分别为0.808、0.794、0.930.结论:临床联合测定miR-124-3p与SAA/hs-CRP比值预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预后的价值优于单一预测价值.

    流感病毒性肺炎儿童微小RNA-124-3p血清淀粉样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预后预测

    耐药肺结核与敏感结核CT表现差异的Meta分析

    高劲松姚风李晋章建辉...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耐药结核与敏感结核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两者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中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耐药结核与敏感结核影像学差异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起至 2024年 3月.关键词包括"耐药结核""敏感结核""CT""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computed tomography""drug-sensitive tuberculosis".实验组均为病原学或分子生物学证实的耐药结核,对照组为敏感结核.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耐药情况、样本量、影像学特征等;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纳入≥6分高质量文献;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病变分布情况、病变形态、纵隔淋巴结改变等.Meta分析采用 Stata MP 18软件;最后采用Begg's和Egger's检验对发表偏移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 11篇文献,共包含1 352例耐药结核患者及1 852名敏感结核患者,各文献的选择偏倚均为低风险.Meta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病灶累计≥3个肺叶发生率(RR=1.32,95%CI:1.26~1.39)、毁损肺发生率(RR=5.02,95%CI:3.59~7.01)、空洞发生率(RR=1.55,95%CI:1.47~1.69)、肺实变率(RR=1.35,95%CI:1.24~1.46)、肺不张发生率(RR=1.36,95%CI:1.16~1.6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病灶吸收(RR=0.63,95%CI:0.57~0.71)低于对照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RR=1.09,95%CI:0.94~1.26)、胸腔积液发生率(RR=1.01,95%CI:0.87~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病变分布、肺实变、纵膈淋巴结肿大情况3种效应指标存在发表偏移.结论:耐药结核与敏感结核相比,病变范围更广,肺实变、肺不张、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更高,治疗后病变吸收更低,胸腔积液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这对耐药结核的早期诊断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耐药结核肺部CT影像特征Meta分析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左西孟旦对瓣膜病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影响

    高俊杰李润军张丽芳汤秀英...
    41-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左西孟旦对瓣膜病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瓣膜病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左西孟旦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指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中途退出1例、调整治疗方案2例,对照组中途退出2例、观察指标结果缺失1例,均剔除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66/72),高于对照组患者为77.78%(56/72).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均高于对照组,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II(Ang-II)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红蛋白(MYO)、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8/72)、8.33%(6/72).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左西孟旦对瓣膜病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瓣膜病心衰左西孟旦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临床疗效心功能

    院内心脏骤停ECPR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研究

    胡聪龙黄明君尹礼义展锦...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院内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导致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接受ECPR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导致患者院内死亡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各变量对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近3年的共115例ECPR患者,依据纳排标准后最终纳入了74例,其中存活出院率36.5%.与存活出院组相比,院内死亡组在ECMO运行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更短、ECMO稳定运行后血气中乳酸第24 h更高,而第24 h乳酸清除率更低、CRRT治疗、肢体并发症及心脏并发症人数更多、ECPR前恢复自主循环更少、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更高、SAVE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CMO心脏并发症、ECMO运行时间、ECMO后第24 h的乳酸清除率是导致ECPR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ECMO心脏并发症、ECMO运行时间、ECMO后第24 h的乳酸清除率是院内ECPR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院内心脏骤停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心肺复苏危险因素

    中药热奄包联合问题解决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蒋永华罗晓怡施为为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联合问题解决干预模式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0月住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摸红黄球的方法,分为观察组(红球,62例)和对照组(黄球,6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接受问题解决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脑卒中特需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应用中药热奄包配合问题解决干预模式,有助于加快临床症状缓解,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而优化康复成效,助益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药热奄包问题解决干预模式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