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李桂源

月刊

1672-7347

xyxb2005@126.com;xyxb2005@vip.163.com

0731-84805495,84805496

41007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75号信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为反映以本校为主的科研、医疗、教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和高等医药学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脉传承百十载 踔厉奋发谱新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办学110周年专辑序言

    陈翔
    1173-1174页

    机器学习驱动的冠心病风险评估:1999至2018年NHANES数据分析

    卢金胡豪畅修佳明杨艳芳...
    1175-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球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挑战.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CHD成为减轻这一负担的关键策略.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提高CHD早期筛查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1999至2018年49 490名研究对象,将数据集按7:3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研究对象是否被告知患有CHD为因变量(输出变量),并以此为依据分为CHD组和非CHD组.通过查阅CHD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最终纳入68个自变量.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特征,并比较其在CHD组与非CHD组之间差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Forest_4.7-1.1)和XGBoost(xgboost_1.7.7.1)进行变量选择.综合分析这2种算法识别出的重要性排名前10的变量,选取这2个算法共同认定的变量.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来分析变量与CHD之间的关系,采用经典的逻辑回归构建CHD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在区分CHD和非CHD个体方面的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校准测量,评估预测值与实际CHD比例之间的一致性;应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风险预测的临床益处;采用诺谟图直观展示最终模型风险评分.结果:总人群的年龄为(49.53±18.31)岁,男性占51.8%.与非CHD组相比,CHD组患者的年龄较大[(69.05±11.32)岁 vs(48.67±18.07)岁,P<0.001],女性比例更高(67.1%vs 47.4%,P<0.001),且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吸烟等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CHD组与非CHD组在能量摄入量、维生素E、维生素K、钙、磷、镁、锌、铜、钠、钾、硒等非经典心血管影响因素上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确定了 6个与CHD发生最相关的关键变量.并构建CHD风险预测模型如下:logit(p)=-7.783+0.074×年龄+0.003 ×肌酐-0.003×血小板+0.257×糖化血糖蛋白+0.003 ×尿酸+0.101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模型在预测CHD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判别能力,其准确度为0.712,AUC值为0.841.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概率与实际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型稳定、可靠.决策曲线表明该模型在不同阈值概率范围内提供了净效益,支持其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潜力.结论: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可能的CHD风险因素,并成功开发了一个简洁且实用的临床预测模型.未来需要进一步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验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医疗环境中提供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策略.

    冠心病机器学习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调查风险评估危险因素

    个体基因组与先兆子痫的交互作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

    王晓萌吴代罗腾飞范伟女...
    1187-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既往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如母亲妊娠期先兆子痫(preeclampsia,PE),在ASD的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ASD表型严重程度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构建基因-环境模型,旨在探讨个体基因组中的新发变异(de novo variants,DNVs)和常见变异与母亲妊娠期PE暴露的交互作用对ASD表型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从西蒙斯孤独症收集项目(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SSC)数据库中提取4~18岁的单纯特发性ASD患者的表型数据.根据ASD患者的生物学母亲是否患有PE(即患者是否PE暴露),将研究对象分为PE+组和PE-组;将未携带DNVs的研究对象分为DNV-PE+组和DNV-PE-组,将携带DNVs的研究对象分为DNV+PE+组和DNV+PE-组;将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低于其中位数的研究对象分为PRSlowPE+组和PRSlowPE-组,将PRS高于或等于其中位数的研究对象分为PRShighPE+组和PRShighPE-组.ASD的核心表型评估包括适应和认知能力、社交互惠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刻板行为.适应和认知能力评分包括文兰适应行为量表第2版(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Second Edition,VABS-Ⅱ)中自适应行为的综合评分、S SC数据库中评定的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SSC数据库中评定的非言语智商(non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NVIQ).社交互惠能力评分包括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中社会维度(ADI-R social domain,ADI-R SD)评分、孤独症诊断观察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中社会情感维度(ADOS social affective domain,ADOS SA)评分、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的正态性分布评分.语言和交流能力评分包括ADI-R中言语交流维度(ADI-R verbal communication domain,ADI-R VC)评分、ADI-R中非言语交流维度(ADI-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omain,ADI-R NVC)评分、ADOS 中人际交往维度(ADO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domain,ADOS CS)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包括ADI-R中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ADI-R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behaviors domain,ADI-R RRB)评分、ADOS中刻板行为维度(ADOS repetitive domain,ADOS REP)评分、重复刻板行为量表修订版(Repetitive Behavior Scale-Revised,RBS-R)评分.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ASD患者PE暴露及其与个人基因组(包括DNVs和常见变异)的交互作用对其ASD核心表型的影响.进一步使用Metascape网站对与DNVs相关的ASD候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并使用来自BrainSpan数据库中RNA测序(RNA-seq)数据探讨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纳入2 439例有DNVs信息记录并已明确是否存在PE暴露的ASD患者,其中PE+组 146例和PE-组2 293例,2组之间 SRS(β=2.01,P=0.08)和 ADI-RNVC(β=-0.62,P=0.09)的差异有倾向性.在2 439例记录DNVs信息并已明确是否存在PE暴露的研究对象中,DNV-PE-组、DNV-PE+组、DNV+PE-组和DNV+PE+组分别有1 454、90、839和56例.单独分析PE暴露的主效应,发现PE暴露在SRS(β=3.71,P=0.01)和RBS-R(β=4.54,P=0.05)方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析DNVs与PE的交互作用,发现交互作用在SRS(β=-4.17,P=0.06)方面的影响有倾向性.在2 236例获得PRS的研究对象中,PRSlowPE-组、PRSlowPE+组、PRShighPE-组和PRShighPE+组分别有1 033、72、1 069例和62例.单独分析PE的主效应,发现PE在SRS(β=4.32,P<0.001)和RBS-R(β=5.87,P=0.02)方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析PRS与PE的交互作用,发现交互作用在SRS(β=-4.90,P=0.03)和ADI-R NVC(β=-1.43,P=0.04)方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NVIQ(β=9.61,P=0.08)和RBS-R(β=-6.20,P=0.08)方面的影响有倾向性.此外,PE暴露的患者所携带的DNVs基因富集于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调节和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过程.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这些调节过程富集的基因在出生前的表达水平高于出生后.结论:作为影响ASD发生的环境因素,PE暴露与ASD表型严重程度的增加有关.同时,PE暴露和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于ASD表型的变化至关重要.在PE暴露的背景下,具有高遗传风险常见变异的ASD患者在社交互惠和语言交流能力方面可能表现出改善.相较而言,DNVs与PE的交互作用虽然也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但效果不如常见变异显著.这种差异性表明,在同样的PE暴露条件下,携带DNVs或具有高遗传风险常见变异的ASD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变化.在ASD病理学研究中应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基因-环境模型交互作用孤独症谱系障碍表型先兆子痫新发变异常见变异

    弓形虫rop41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

    吴开娟谢净刘晓花杨冬倩...
    120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并发脑炎和弓形虫眼病等,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情更为严重.棒状体蛋白是弓形虫感染宿主细胞的主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旨在构建弓形虫棒状体蛋白41(rhoptry protein 41,rop41/ROP41)基因敲除株,初步研究rop41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CRISPR/Cas9技术,设计目的基因的特异性单向导RNA(single-guideRNA,sgRNA),将sgRNA连接到重组质粒中,同源片段融合乙胺嘧啶抗性基因以便筛选.同时将重组质粒和同源片段电转入弓形虫中,通过药物筛选和单克隆筛选后进行PCR鉴定.利用噬斑实验综合评估rop41是否影响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入侵实验和增殖实验分别用来评估敲除株的入侵宿主细胞和胞内的增殖能力.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推测ROP41蛋白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成功构建了弓形虫rop41基因敲除株(RHΔku80Δrop41),且能稳定遗传.噬斑实验显示:与母本虫株相比,弓形虫rop41基因敲除株形成的空斑数量没有显著减少,但空斑面积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41基因敲除后弓形虫的入侵能力降低,但是增殖能力的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网络图显示ROP41蛋白与其他蛋白质激酶及自噬蛋白质具有相关性,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ROP41蛋白的互作蛋白质可能参与了信号转导、生物合成及代谢与自噬相关途径,并可能是多种激酶复合物以及吞噬泡的成分.结论:RHΔku80Δrop41弓形虫虫株构建成功,ROP41蛋白主要影响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的能力,并可能参与弓形虫与宿主之间的信号转导和自噬相关通路.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41基因敲除功能富集分析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改善缺氧损伤以保护胰岛移植物功能

    陈娟田梦宇吴健民谷星石...
    1210-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胰岛移植是根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最有潜力的方法,但移植后移植物早期缺氧死亡会阻碍其治疗的成功.增强胰岛细胞对缺氧的抵抗和在移植再血管化前减轻缺氧损伤对提高胰岛移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可通过旁分泌的形式调节免疫应答及缺氧损伤.本研究旨在通过M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预处理胰岛细胞增强细胞对缺氧环境的耐受,验证其对保护胰岛移植物功能的作用.方法:在1%氧气浓度的缺氧条件下培养MIN6细胞,于不同时间点进行AO/PI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存活情况.于正常氧及缺氧条件下用含不同浓度MSC-CM培养MIN6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PI检测存活率,葡萄糖刺激实验检测其胰岛素分泌能力.构建NCG T1DM小鼠模型,提取BALB/c小鼠胰岛细胞,与MSC-CM共孵育24h后,将胰岛细胞移植到NCGT1DM小鼠肾包膜下,监测小鼠的体重和血糖,采用糖耐量试验检测移植物功能,通过HE染色和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情况.结果:缺氧条件下随着缺氧时间延长MIN6细胞死亡数目增多,流式细胞术显示缺氧48 h后MIN6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常氧组[(68.07±7.90)%vs(94.57±2.12)%,P<0.01].MSC-CM处理后可恢复缺氧条件下受影响的MIN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葡萄糖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从 1.43±0.06上升至 1.77±0.02(P<0.001).缺氧条件下,10%和20%的MSC-CM均能有效改善缺氧带来的细胞损伤,而30%的MSC-CM效果较弱,高糖刺激实验检测MIN6细胞功能趋势与存活率一致.10%的MSC-CM预处理小鼠原代胰岛细胞肾包膜下移植至T1DM小鼠,术后5 d小鼠血糖持续下降,HE染色和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观察MSC-CM组胰岛细胞具有更完整的形态和更高的胰岛素分泌,糖耐量试验显示移植物功能更佳.结论:缺氧明显降低MIN6细胞的存活率和抑制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MSC-CM能明显改善缺氧造成的细胞死亡及功能减退,并在T1DM小鼠移植模型中具有对胰岛移植物功能的保护作用.

    胰岛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

    mTOR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脏自噬和系膜增生中的调控作用

    刘烨歆冷斌夏鸣刘帝...
    1220-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是中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但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IgAN肾损伤中对自噬和系膜增生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IgAN患者的肾脏样本和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导的IgAN小鼠模型评估mTOR的活性和自噬作用.在IgAN小鼠模型中,分别给予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激活剂[bpV(phen)],观察mTOR对自噬和肾脏病变的调控作用.检测经聚合IgA1(polymeric IgA1,p-IgA1)和mTOR调节剂处理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周期的分布和细胞周期蛋白质表达,及mTOR对肾脏系膜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结果:在IgAN患者和小鼠模型的肾脏组织中,mTOR活性增强和自噬作用减弱,具体表现为磷酸化mTOR(phosphorylated mTOR,p-mTOR)水平升高以及LC3表达减少.在IgAN小鼠模型中,雷帕霉素抑制mTOR后,自噬作用得到恢复,系膜IgA沉积减少,系膜细胞增生减轻,且尿蛋白降低(均P<0.05).相反,bpV(phen)激活mTOR后,进一步抑制了自噬,加重了肾脏病变,并增加了尿蛋白(均P<0.05).体外实验表明:p-IgA1可诱导系膜细胞增殖并抑制自噬,这些效应可被雷帕霉素逆转,而bpV(phen)则加剧了这些效应(均P<0.05).雷帕霉素使细胞停滞在G1期,而bpV(phen)则促进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此外,在IgAN小鼠模型中,肾皮质中周期蛋白D1表达上调,bpV(phen)处理后进一步上调,而雷帕霉素处理则使其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抑制mTOR信号通路可增强肾脏自噬,减少系膜细胞增生,从而改善IgAN的肾损伤.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自噬系膜增生IgA肾病

    晚期胃癌根治术后全身炎症及营养指标的性别差异

    闵锦聪刘婷唐密密李璇...
    1232-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白蛋白-球蛋白比(albumin-globulin ratio,AGR)、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已被证明是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有效预后因素.然而,性别在白蛋白水平和炎症细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在GC患者的预后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营养和炎症指标对GC根治性手术前后GC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性别对上述指标预后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胃肠外科住院的596例晚期GC患者.使用营养和炎症因子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以获得临界值.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到显著影响GC患者生存的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确定G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肿瘤淋巴结转移(postsurgical tumor node metastasis,pTNM)分期[Ⅱ期:风险比(hazard ratio,HR)=3.284,P=0.012;Ⅲ期:HR=8.062,P<0.001]、术前AGR低(HR=1.499,P=0.012)、术后PNI(HR=1.503,P=0.008)是影响男性患者GC根治术后总生存的危险因素;pN2-3(HR=3.185,P<0.001)、全胃切除术(HR=2.286,P=0.004)、术前PLR低(HR=1.702,P=0.027)、术后PNI低(HR=1.943,P=0.011)是影响女性患者GC根治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PNI是所有晚期G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LR仅为女性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AGR仅为男性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GC预后的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白蛋白-球蛋白比血小板-淋巴细胞比预后营养指数晚期胃癌预后

    湿态黏附微针贴片中预组装纳米球结构单元以缓释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程岘杨艳青黄俊铭郭秋云...
    1245-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载药湿态黏附蚕丝蛋白(silk fibroin,SF)微针贴片能克服涂抹或注射曲安奈德等传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治疗方式中存在的药物生物利用度低和注射疼痛明显的缺陷,但其释放药物速率过快,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本研究旨在构建预组装SF纳米球(silk fibroin nanosphere,SFN)结构单元的湿态黏附SF微针贴片,探究其缓释曲安奈德治疗OSF的能力.方法:通过沉淀反应法制备SFN,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形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测量其粒径及表面ζ-电位;通过后载法加载曲安奈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验证药物是否成功加载,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未加载上的药物浓度以间接计算药物包封率和SFN的载药率,确定最佳载药浓度比.将SFN分散成悬液,与SF溶液预混后制备微针底层,采用SEM观察微针形貌及针尖形态,通过压缩力学测试检测不同SFN含量(5%、10%、20%)制备的微针的机械强度以确定最佳预混比例,随后将其应用于离体小鼠口腔黏膜后进行组织切片,确定其插入深度.制备蚕丝-丹宁酸湿态黏附顶层,通过FTIR验证其是否成功合成,流变仪表征其黏弹性,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其热效应特性,拉伸力学测试测量其与微针底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力以确保不发生界面脱离,进一步检测其与离体湿润口腔黏膜组织间的湿态黏附性,并与现有商业口腔贴片对比.使用前述优化后的条件制备双层湿态黏附微针贴片,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活死染色及鬼笔环肽染色检测其细胞相容性;通过释药实验检测湿态黏附微针贴片的药物缓释性能.结果:成功制备SFN(平均粒径46.25 nm),在曲安奈德与SFN质量比为0.5时,达到最大药物包封率[(63.88±1.09)%],此时SF载药率为(27.41±3.06)%.预组装SFN的微针形貌无明显改变,但机械性能随着SFN含量的增加而下降,SFN相对含量为5%时断裂强度[(0.07±0.01)N/微针]超过穿透黏膜所需最小力,因此选定为最佳预混比.小鼠黏膜组织切片表明预组装SFN的微针可穿透上皮层,确保药物递送至OSF病变部位.微针底层与湿态黏附顶层间黏接力为(94.80±6.89)kPa,证实双层湿态黏附微针贴片界面间结合牢固,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脱离.双层湿态黏附微针贴片的湿态黏附性能相较于商业口腔贴片明显增强[(41.28±7.43)kPavs4.5 kPa,P<0.01].CCK-8和活死染色结果证实预组装SFN的双层湿态黏附微针贴片无明显细胞毒性.释药实验结果显示:预组装SFN的双层湿态黏附微针贴片可实现曲安奈德的缓释,释药时间从4 d延长至14 d.结论:在SF湿态黏附微针贴片中预组装SFN结构单元可延长曲安奈德的释放时间,可以满足临床释药时长的需求.

    口腔疾病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湿态黏附微针贴片

    一次性便携式内镜在经顶上小叶清除丘脑血肿中的优势

    颜辉吴浩杨金福姜交德...
    1261-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丘脑血肿患者病情多变,治疗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目前一次性便携式内镜手术在各医院的开展较为迅速,但手术效果差异较大;对于丘脑血肿的清除,多参照基底节出血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一次性便携式内镜在经顶上小叶清除丘脑血肿中的优势,为手术医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案处理丘脑血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进行一次性便携式内镜手术或显微镜手术的丘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改善率和肺部感染率.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一次性便携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短、肺部感染率低(均P<0.05);但2组术后24hGCS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便携式内镜在经顶上小叶清除丘脑血肿手术的应用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大、血肿清除率高、手术效率高、住院时间短、肺部感染率低等优势,可以作为丘脑血肿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之一.

    顶上小叶入路丘脑出血基底节出血内镜手术显微镜手术一次性便携式内镜

    透明质酸钠、皮质类固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效果对比

    王梓力沈民仁吴松
    1271-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原发性冻结肩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肩关节疾病,关节腔注射是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和比较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对原发性冻结肩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确诊为原发性冻结肩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盂肱关节单次注射SH、CS或PRP的117例患者,分为SH组、CS组和PRP组.收集治疗前和治疗1、3、6个月时患者的患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活动范围、Constant评分和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and Hand,DASH)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这3种关节腔注射治疗方法对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H组、CS组、PRP组在治疗6个月时均能改善肩关节VAS疼痛评分、活动范围、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均P<0.05).与SH组和PRP组相比,CS组在治疗1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活动范围、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均更好(均P<0.05),而PRP组在治疗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均优于SH组和CS组(均P<0.05).结论:B超引导下盂肱关节单次注射SH、CS或PRP均能明显改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疼痛程度、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这3种注射治疗方法中,CS可能有更好的早期疗效,而PRP的长期疗效可能更好.

    透明质酸钠皮质类固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原发性冻结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