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李桂源

月刊

1672-7347

xyxb2005@126.com;xyxb2005@vip.163.com

0731-84805495,84805496

41007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75号信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为反映以本校为主的科研、医疗、教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和高等医药学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应用指南

    李欣宁王亚平邹定全张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邀请本技术领域的10名专家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相关议题进行3轮电子邮件函询及3轮现场会议讨论.结果:针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技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准备、脑桥前池置管手术规范、镇痛药物选择和剂量衔接、术后镇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共7个议题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率≥80%).结论:脑桥前池药物输注镇痛技术应用于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既可减轻长期罹受疼痛患者的痛苦,也能帮助一些患者保持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值得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推广和规范应用.

    鞘内药物输注脑桥前池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难治性疼痛头面部疼痛改良德尔菲法

    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血清中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

    宋玉丰周敏熊嘉文黄若瑜...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影响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临床治疗效果不佳.TN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服用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来抑制疼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慢性痛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慢性压迫性损伤眶下神经(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大鼠模型观察CBZ处理对TN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和血清中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ION-CCI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N组、TN+低剂量(20 mg/kg)CBZ处理组、TN+中剂量(40 mg/kg)CBZ处理组、TN+高剂量(80 mg/kg)CBZ处理组.在手术前后定时测量各组大鼠的面部机械痛阈(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使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各组大鼠TG中BDNF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的mRNA含量,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TG中BDNF蛋白质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TG中BDNF、Trk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及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的蛋白质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手术前,各组大鼠右侧面部感觉区域的机械痛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开始,TN组大鼠机械痛阈与sham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1),TN+8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和TN+20 mg/kg CBZ处理组与TN组相比均升高(均P<0.05).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TN组大鼠TG中的BDNF、TrkB的 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均较sham组升高(均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均较TN组降低(均P<0.05);与TN组相比,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大鼠TG中的p-ERK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TN组TG中的BDNF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主要共表达在神经元上,与sham组比较BDNF和NeuN水平升高(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与TN组大鼠比较二者表达均降低(均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TN组大鼠血清中BDNF的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均较TN组大鼠降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BDNF水平与机械痛阈呈负相关(r=-0.650,P<0.01).结论:CBZ处理可以抑制TN大鼠TG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降低TN大鼠血清中BDNF水平及ERK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TN.可以考虑将血清中BDNF水平作为诊断TN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卡马西平

    大鼠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三叉神经痛慢性化

    罗骁万通丁卓峰侯新冉...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是慢性疼痛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旨在观察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中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探究其引起中枢敏化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组.分别于造模前1 d及造模后第1、3、7、10、14天进行大鼠面部机械痛阈、热敏潜伏期测定.疼痛行为学检测完成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延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对GFAP、补体3(complement 3,C3)/S100A10、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二氢红藻氨酸(dihydrokainic acid,DHK)组.DHK组加入1 mmol/L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抑制剂DHK,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2/AM对2组细胞进行钙荧光染色,连续观察高钾刺激下2组细胞的钙波活动差异.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ION-CCI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敏潜伏期均明显低于sham组(均P<0.05).ION-CCI组延髓背角存在大量GFAP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荧光强度明显强于sham组(P<0.05).GFAP和C3/S100A10共定位于延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与sham组比较,ION-CCI组C3的荧光强度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HK组C3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在第60秒给予高钾刺激后,空白对照组和DHK组的钙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加,且空白对照组的钙荧光峰值和钙荧光升高幅度均高于DH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其可能通过影响钙波活动参与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敏化.

    三叉神经痛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延髓背角钙波

    MiR-21-5p通过下调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1表达减轻大鼠三叉神经痛

    周雪雯郭刚文余珊子胡蓉...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电压门控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Kv)已被证实参与TN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微RNA(microRNA,miR)可通过调节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上Kv通道的表达及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旨在探索TN模型中TG上Kv1.1和miR-21-5p的关系,评估miR-21-5p是否对Kv1.1有调控作用,为TN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1)假手术组(sham组,n=12),大鼠仅在术侧切口缝合,不结扎神经;2)Sham+agomir NC组(n=6),sham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agomir NC;3)Sham+miR-21-5p agomir 组(n=6),sham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miR-21-5p agomir;4)TN组(n=12),采用铬肠线慢性缩窄性眶下远端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distal infraorbital nerve,dIoN-CCI)法构建TN大鼠模型;5)TN+antagomir NC组(n=6),TN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antagomir NC;6)TN+ miR-21-5p antagomir组(n=6),TN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miR-21-5p antagomir.检测术后各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术后大鼠术侧TG中Kv1.1和miR-21-5p的表达情况.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确定Kv1.1和miR-21-5p是否存在靶标关系,即miR-21-5p是否可以直接影响KCNA1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对脑立体定位注射的效果进行评价,随后分别将miR-21-5p的类似物(agomir)和agomir NC通过脑立体定位仪注射至sham组大鼠TG内,使miR-21-5p过表达;向TN组大鼠TG内分别注射miR-21-5p的抑制剂(antagomir)和antagomir NC,抑制miR-21-5p表达.观察给药前后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干预后大鼠TG内miR-21-5p和Kv1.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基础痛阈值相比,TN组大鼠在术后第5至15天,面部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sham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值稳定在正常水平,证明dIoN-CCI模型构建成功.与sham组相比,TN组TG中Kv1.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下调(均P<0.05),miR-21-5p的表达上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与转染mimic NC和野生型KCNA1(KCNA1 WT)组相比,共转染6 nmol/L或20 nmol/L的rno-miR-21-5p mimics的KCNA1 W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01);与6 nmol/L rno-miR-21-5p mimics共转染组相比,较大剂量(20 nmol/L)的rno-miR-21-5p mimics共转染组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著降低(P<0.001).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通过脑立体定位可以将药物准确注入TG.TN组抑制miR-21-5p表达后,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升高,TG中Kv1.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升高;sham组过表达miR-21-5p后,大鼠面部机械痛阈降低,TG中Kv1.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降低.结论:Kv1.1和miR-21-5p均参与TN的发生、发展,miR-21-5p可以通过结合KCNA1 3'-UTR来调控Kv1.1的表达,进而影响TN.

    电压门控性钾通道miR-21-5p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节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张鸿昊蒋宗滨吕旌赵鹏...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经皮球囊压迫术射频热凝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疼痛复发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彭静仪李宜航李正弈棋邹望远...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口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特点是反复发作、骤发、骤停,呈电击样痛或刺痛.TN可由面部或口内的非伤害性刺激诱发,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洗脸、咀嚼、刷牙等动作,这严重降低了TN患者的生活质量.T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N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三叉神经根进入区的微血管压迫有关.此外,周围神经的损伤也可能引起口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基于目前有关TN潜在病因的假说,已有多种模拟TN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包括三叉神经根或三叉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周围神经慢性损伤疼痛模型、外周炎性痛模型、中枢致痛模型等.然而,国内外尚未能建立一种公认的能完全模拟TN发病过程的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TN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TN动物模型在动物品系、材料与操作方法、效果观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提供TN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未来有待开发更符合人类TN特点的动物模型,以期助力TN的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

    三叉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脑干梗死后三叉神经痛1例

    付仕宇杨治权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罕见,报道甚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患者为44岁男性,入院后行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术后前1周治疗效果尚可,但1周后治疗效果不佳.该疾病较为罕见,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还需长期观察.

    脑干梗死三叉神经痛运动皮层电刺激

    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多模态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申珊珊李春泉范耀华卢山富...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和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s)是成人中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目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筛查和评估脑肿瘤预后的常用方法,但其鉴别诊断GBM和BMs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在诊断分类和创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研究旨在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取的放射组学特征,探讨其在初诊GBM和单发性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SBMs)术前准确分类中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对分类任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或临床诊断证实的135例初诊GBM患者和73例SBMs患者的头颅MRI序列数据.首先,选择结构性T1加权、T1C加权和T2加权作为整个模型的3个输入,在配准后的3种模态MR图像上人工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并获取多模态放射组学特征,使用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特征选择方法降低维度,进一步分析每个特征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比解纠缠的方法寻找不同模态特征之间的共享特征和互补特征.最后,通过融合不同模态的2种特征,预测每个样本对GBM和SBMs的响应.结果:应用机器学习和本文提出的多模态融合方法的放射组学特征对GBM和SBMs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相较于单模态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Logistic回归、RF、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机器学习算法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均取得了较大提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4、0.978、0.943、0.938、0.947.本研究的对比解纠缠多模态MR融合方法表现更好,测试集上AUC、准确度(accuracy,ACC)、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分别为0.985、0.984、0.900、0.990.相较于其他多模态融合方法,本研究方法的AUC、ACC和SEN均呈现出最好的性能表现.验证本研究各模块组件作用的消融实验中,同时使用3种损失函数后,AUC、ACC和SEN分别提升了1.6%、10.9%和15.0%.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对比解纠缠多模态MR放射组学特征融合技术有助于提高GBM和SBMs的分类准确性.

    胶质母细胞瘤单发性脑转移瘤深度学习多模态数据解纠缠

    偏头痛伴发震颤患者的临床特征

    傅增辉金艳林再红姜岩...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偏头痛与震颤有部分基因突变位点相同,临床研究也证实二者具有关联性.本研究探讨偏头痛伴发震颤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并分析震颤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217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linical Rating Scale for Tremor,CRST)、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广泛性焦虑量表-7(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分别对患者的震颤症状、头痛程度、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估.患者均接受常规头颅MR扫描和肌电图检查.根据肌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伴有震颤的偏头痛组和无震颤的偏头痛组.结果:伴有震颤的偏头痛组、无震颤的偏头痛组分别纳入52例(23.96%)、165例(76.04%)患者.与无震颤的偏头痛组相比,伴有震颤的偏头痛组有更长的病程和头痛持续时间,更高的头痛发作频率、NRS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更少的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是否有先兆头痛和是否伴有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RST评估结果显示:在217例偏头痛患者中,有39例(17.97%)伴有震颤.肌电图结果显示:52例伴有震颤的偏头痛患者均存在上肢震颤,其中姿势性震颤的偏头痛患者28例、静止性震颤的偏头痛患者24例.与静止性震颤的偏头痛患者相比,姿势性震颤的偏头痛患者的平均频率、峰值频率和头痛发作频率均较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频次、病程、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NRS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是偏头痛患者伴发震颤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出现的震颤以上肢姿势性震颤为主.体育锻炼次数少、病程长、头痛持续时间长、头痛发作频繁、头痛严重、焦虑和抑郁是偏头痛患者伴发震颤的危险因素.

    偏头痛震颤焦虑抑郁肌电图

    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52例临床与病理特征

    魏瑾莹黄瑶袁曙光陈晓君...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对补体失调研究的深入,以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日益受到关注,其病理类型多样,且病理类型间症状及预后差异具有异质性.为避免误诊及漏诊,本研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2013年6月至2022年10月行肾活检诊断为以C3沉积为主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PIGN)组(n=15)和非感染后肾小球肾炎(non-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N-PIGN)组(n=37).进一步行N-PIGN亚组分析,分为C3独立沉积组(n=16)与C3复合沉积组(n=21),或C3肾病(C3 glomerulopathy,C3G)组(n=27)与非C3肾病(N-C3G)组(n=10).结果:PIGN组相较于N-PIGN组,活检时血清肌酐值更低(84.60 μmol/L vs 179.62 μmol/L,P=0.001),补体C3值更低(0.36 g/L vs 0.74 g/L,P<0.001),病理慢性化病变程度更轻.在N-PIGN亚组分析中,C3复合沉积组较C3独立沉积组血清肌酐值更高(235.30 μmol/L vs 106.70 μmol/L,P=0.004),24 h尿蛋白值更高(4 025.62 mg vs 1 981.11 mg,P=0.037).PIGN组的预后好于N-PIGN组(P=0.049),C3独立沉积组的预后好于C3复合沉积组(P=0.017),C3G组的预后好于N-C3G(P=0.018).结论: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涵盖多种病理类型,诊断C3G前需先排除PIGN,但对于非典型PIGN患者仍需要警惕C3G叠加或者相互转化;此外,荧光显微镜下经典补体C1q的沉积可能提示肾预后不良,应加强相关诊治与随访.

    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C3肾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