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张禹东

季刊

1006-1398

hdxbzsb@hqu.edu.cn

0595-22692431

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增加新栏目,使学报的质量和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

    尤文梦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凝聚民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其特有的内在理据,在明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的前提下,促使其从横向维度实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话语认同、利益认同,从纵向维度实现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从而整体性、动态性、互动性促使主流意识形态刻骨铭心进头脑,才能打通理论通往民心的"最后一公里",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并塑造坚实的群众根基.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智能机器的异化危机与批判向度——基于《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之思考

    黄闪闪郭春喜
    14-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蕴含的机器思想对数字时代智能机器的异化问题有着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区分机器与工具的区别,指出作为工具的机器进入自动的生产体系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得隐蔽,科学与资本的结合是资本主义异化关系的助推器.数字时代的智能机器在现代劳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新的异化,即机器的智能拜物教问题.客体主体化是数字时代智能机器异化问题的基本表达.从他物到自我是数字时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智能机器剥削的深入表现.通过对智能拜物教产生的资本逻辑和社会关系批判,马克思机器思想对数字时代智能机器发展的启示表明:必须坚持以数字资源的社会主义应用实现对数字智能异化的积极扬弃;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能助力智能自由的实现;以科技创新消解异化困境助力人机融合走向更高水平.

    马克思机器思想数字劳动智能拜物教批判启示

    李泽厚"西体中用"原则下中西融汇之美学建构——以《美学四讲》为中心

    黎林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为止,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阐释存在两种偏差.一种观点以国内学者为主,过于强调李泽厚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忽视了对中国美学传统思想的汲取.而另一种观点多见于国外,重视李泽厚美学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却忽略了其思想中蕴含的道家渊源.以《美学四讲》为中心,可以发现李泽厚美学理论中西方思想和儒道精神互补融汇的特征,其美学理论遵循甚至超越了"西体中用"的原则,在借鉴西方思想、研究路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儒道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构建之路.这种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跨文化视域创造性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立自己学说的实践为今天国内的美学发展指明前行的方向.

    李泽厚《美学四讲》"西体中用"中西融汇儒道互补

    城市低碳转型提高了旅游生态效率吗?——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自强何婕陈海菁
    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是典型的环境依赖型产业,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为应对气候环境危机的有力举措,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制度设计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型.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 SBM 模型对2005-2021 年全国284 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展开测度,基于"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全国各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波动性较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这种政策效应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抑制旅游产业集聚、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的路径对旅游生态效率发挥积极作用.该项政策对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在区位条件好、行政级别高、城市规模大和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表现明显,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据此,推进旅游业生态化转型应健全低碳城市试点的评价机制,推动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与旅游业的环境监管,加强城市间的互动合作.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旅游生态效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变迁: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及动力机制

    翟燕霞石培华
    5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对中国文旅融合政策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聚焦"文旅融合政策变迁"这一主线,以多源流理论为基础,构建焦点事件冲击、旅游市场舆情、政策信号、横向竞争、组织领导层变动、政民互动民意传递7 个条件变量,选取全国31 省区市为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单因素必要性和多因素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共危机、政策信号、政民互动民意传递是构成文旅融合政策变迁的核心条件.多因素组合分析共得出4 条组合路径,并归纳为外压式驱动、内源性驱动、混合型驱动3 种类型.最后,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文旅融合政策变迁动力机制.理论方面,在适应场域、解释重心和回应问题上都进行了本土化重建,推动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旅游政策研究领域的运用,弥补了定量研究过于依赖模型假定带来的净效应评估不足.实践方面,发现文旅业需求和政府政策供给之间的缝隙,能够为未来政府制定和优化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方针指导.

    文旅融合政策政策变迁组态路径动力机制定性比较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养老服务的机遇与风险——基于Chat GPT的分析

    侯志阳林春临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场景.探讨Chat 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养老服务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何以面对、何以推进的问题."何以可能"从技术嵌入理论出发,勾勒出Chat GPT为养老服务带来三个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供需运行机制,破解"银发鸿沟";助力多样化场景应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善监督反馈机制,优化养老服务流程."何以可行"则从政策基础、技术可行性和用户接受程度三个方面对其嵌入养老服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Chat 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养老服务带来新机遇和思路的同时也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政治、技术和伦理上的风险.如何推进Chat 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防范风险,需要政府、技术专家、企业、家庭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形成法制、技术、伦理三者的互补.

    生成式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技术嵌入发展机遇技术风险

    复杂性与社会信任:卢曼思想研究

    张宜强上官酒瑞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基于信任的人际交往始终带有不同程度的风险.生活于非熟人社会的人如何进行深度交往,从而在各方面实现有效合作,是现代政治结构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合作必须基于信任,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信任不能单纯依靠个体对自身的道德约束或事后的程序性惩罚,而是必须以结构性设计来预先谋划.许多现代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正是因为其具有保证并维护基本的人际信任的功能.但恰恰是在个体化时代,信任需要面对双重偶然性的挑战,因此又很脆弱.卢曼则直面现代社会自身不断生成的可能性,认可社会的复杂性与社会系统的自我指涉机制,强调以简化的路径来致力于信任的实现.

    卢曼信任普遍性复杂性自我指涉

    法治现代化视域下的监察官办案质量责任制:制度内涵与规则塑造

    何静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完备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监察监督作为中国特色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关系到法治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监察立法文件中业已明确提出建立监察官办案质量责任制.该制度区别于其他责任追责机制,对于督促监察官依法办案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立法对于监察官办案质量责任制的规定较为模糊,与其他责任没有明确界分,在追责主体、理由以及追责程序、救济机制等方面均有所缺失,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有必要通过专门的规范性文件构建独立的监察官办案质量责任制,基本思路上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和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明确追责主体,优化追责事由,规范追责程序,确保监察官依法履职,在高效反腐的同时做到法治反腐.

    法治现代化监察官办案质量责任追责机制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法律风险及其包容性治理

    郭小东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在有效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引发了包括"数字弱势群体"权利难以保障、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风险、"公权力—私权利"失衡、责任隐匿等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发生的缘由在于相关治理主体思维观念滞后、制度规范欠缺、治理过程失真、数字资源配置不均等多方因素.为了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切实保障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需要采取包容性治理策略,从"理念—制度—过程—资源"四个维度建构起包容性治理框架.理念层面,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理念;制度层面,建构包容性数字权利保障体系;过程层面,打造包容共治的数字民主机制;资源层面,促进城乡数字资源的合理分配,着力提升村民的数字能力、数字素养和法治素养.

    乡村治理数字乡村数字治理数字弱势群体数字鸿沟包容性治理

    轻罪治理中的程序性权力扩张及其理性应对

    詹建红李清龙
    112-12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通过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轻罪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均一定程度上主张扩张程序性权力,"程序工具主义"色彩浓厚.不当的程序性权力扩张潜藏着"象征性程序"现象加剧、程序性控制机能不足以及规范效力的整体受损等风险.对轻罪进行程序治理需立足于程序独立理念,回归刑事诉讼程序的谦抑性,明确治理公权.在划清程序谦抑与程序无为之间界限的基础上,遵循"扩充权利以收缩权力"的总体方向,以阅卷权和异议权为支点对审前程序的谦抑性进行重塑,并围绕公诉审查、证明机制以及权利救济机制对审判程序进行制度完善.

    轻罪治理程序性权力程序工具主义程序谦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