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张禹东

季刊

1006-1398

hdxbzsb@hqu.edu.cn

0595-22692431

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增加新栏目,使学报的质量和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供补强的模式选择及完善

    林慧翔
    12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立法对口供补强规则仅作原则性规定,司法实践缺乏统一适用标准,"形式补强"问题严重.从域外视角来看,美国对口供补强规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形成了"罪体规则"和"可信性标准"两种补强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式补强范围缺乏周延性,单独适用均存在错误定罪的可能性.从口供补强规则的立法原意、司法现状以及兼顾实现有效追诉犯罪目的出发,我国更适宜采用"事实补强"和"细节补强"一体化模式,从犯罪结果、犯罪行为以及犯罪主体三方面实质补强被告人口供.同时补强证据一般不包含共犯供述,并且必须独立于被告人供述或属于新证据.补强程度须达到结合被告人供述,全案证据满足"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程度.

    口供补强罪体规则可信性标准一体化模式

    体验·内化·传播:"数字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理路

    靳玉军袁佩媛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青年"作为与数字时代同生共长的青年一代,是在数字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赋能下,为实现"数字青年"与红色血脉的跨界融合和双向赋能,"数字青年"需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规律,秉承"体验·内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动态致思理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红色文化、在潜隐性内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数字化传播中彰显红色力量,从红色血脉"要我赓续—我要赓续—我能赓续"的逻辑进路中积极展现自身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性、主体性与创新性.

    "数字青年"红色血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播

    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研究——以针对大学生的防诈骗宣传漫画为例

    王佳宇赵亚茹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合蓄意隐喻理论、多模态隐喻场景理论和关联理论,构建了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分析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对防诈骗宣传漫画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1)漫画主要构建了诱捕、假冒和束缚三类蓄意隐喻场景,分别聚焦于诈骗手段、诈骗者身份和受骗者处境的概念化;(2)在与受众的关联性上,假冒场景最容易实现信息层面上的最佳关联,而束缚场景则最容易实现交际层面上的最佳关联;(3)部分场景存在图—文隐喻靶域信息明示不足、图像使用偏离受众的认知环境以及文字大小和排版不合理等问题,这导致它们未能与受众建立最佳关联.期望能够拓展多模态认知语用研究的理论和应用视阈,并为公共宣传漫画的创制和识解提供实证参考.

    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关联理论隐喻多模态关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