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地质
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东地质

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郭坤一

季刊

2096-1871

hddzbjb@163.com

025-84602261;025-84897762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东路534号《华东地质》编辑部

华东地质/Journal East China GeologyCSTPCD
查看更多>>《华东地质》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立足华东地区,推广和宣传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及相关领域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为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和科技成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报道内容涉及华东地区及国内外其他地区基础矿产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能源地质、物化遥地质、旅游地质及地质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官娇娇郑跃军曹祥会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能引发地下水资源超采和污染等问题,需要制定和执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安全管理保护措施.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地下水资源现状和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对策的思考:今后应深化推进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进一步准确评估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细化地下水超采区、战略储备区及保护区;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基于大数据融合的水资源保障智慧化监管平台,保障水资源安全.

    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安全对策建议

    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进展与展望

    董杰孙萍张鹏周大永...
    26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且开发不可逆转,需要总结经验,综合统筹开发.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趋向成熟,但缺乏对开发现状的梳理、总结及研究,影响了地下空间的高效开发进程.文章厘清了青岛市地下空间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地下空间各功能开发建设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了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资源与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和支撑,指出了"透明青岛"的建设趋势.该研究对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推进青岛市地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青岛市发展历程开发利用规划空间资源潜力

    土壤改进剂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申汝佳黄海波谢恩平程婷婷...
    28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和人为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重金属可能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有害影响,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几种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中,利用土壤改进剂的金属稳定技术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土壤化学修复方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改进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黏土矿物、含磷材料、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无机材料,有机质、城市固体废物和生物炭等有机材料,以及一些有机、无机材料联合施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些改进剂通过吸附、络合、沉淀和氧化还原等多种修复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最后,文章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应继续加强改进剂的基础理论研究,明确化学稳定过程和重金属修复机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为重金属在污染土壤中的稳定修复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重金属污染修复土壤改进剂稳定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

    皖南姚村A型花岗岩磷灰石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指示

    朱永胜李超刘群江志...
    30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灰石作为岩浆岩中的常见副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常被用来指示火成岩的岩浆过程和岩浆属性.中生代A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潜力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选择江南造山带东段具代表性的皖南姚村A型花岗岩开展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组成研究,为其岩石成因及成矿潜力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姚村花岗岩中的磷灰石普遍发育振荡环带,部分表现为均质结构,成分上具有低氯及高氟、稀土、钇、钍含量的特点,指示其为典型的岩浆成因磷灰石.单颗粒磷灰石的稀土、钇和钍等元素含量从核部到边缘呈连续变化,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指示岩浆经历过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磷灰石-熔体的模拟定量计算表明,姚村花岗质岩浆具有高氟和硫、低H2O-Cl和低氧逸度的特征.综合考虑岩浆的物理化学特征与成矿元素行为之间的联系,认为姚村A型花岗岩具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磷灰石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江南造山带东段姚村

    安徽蒙城西贾庄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期次及成矿岩体年代学研究

    李斌黄寄洲李仁和陈广涛...
    318-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贾庄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蚌埠隆起西段新发现的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实现了皖西北深覆盖区的找矿突破.开展成矿期次及矿区成矿岩体年代学研究,对该矿床的成因、找矿方向及区域成矿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鉴定,依据矿物的生成时代、交生关系及围岩蚀变与矿化之间的关系,将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 3个成矿期(矽卡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和6个成矿阶段(早期无水简单矽卡岩阶段、晚期含水复杂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早期碳酸盐阶段、晚期碳酸盐阶段和表生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早期碳酸盐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了矿区主要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14.77±0.48)Ma和(113.70±0.51)Ma,表明西贾庄金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西贾庄金铅锌矿床成矿期次锆石U-Pb定年蚌埠隆起安徽蒙城

    四川省瓦岗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黄加忠杨明龙王晓龙白平雁...
    332-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瓦岗地区位于川西南—滇东北地区的结合部位,所处的乌蒙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扬子式铅锌矿带的核心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磷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文章通过开展瓦岗地区 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对区内与优势矿种相关的 11种元素(Pb、Zn、Ag、Cd、P、F、Mn、Au、As、Sb、Hg)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元素组合异常,进而圈定成矿综合异常.结果表明:区内磷、铅、锌元素异常高值点较多,离散程度高,异常高值与赋矿地层套合较好,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主攻矿种为沉积型磷矿,兼顾铅锌矿和锑矿,其中磷矿主要产于震旦纪—寒武纪渔户村组中谊村段,铅锌矿主要赋存于渔户村组上部;区内共圈定6个综合异常,可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找矿方向瓦岗地区四川

    江西乐安河中上游矿山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文帮勇朱西敏高园程慧明...
    34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区域矿山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乐安河中上游为研究区,从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矿山开发以及地质环境等要素中选取 15项指标,以 1.0 km×1.0 km的网格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有 18个单元,主要分布于铜矿、金矿等矿集区的开采区;影响较严重区有107个单元,主要分布于煤矿的开采区及铜矿、金矿等矿集区的非开采区.经野外实地验证,综合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的一致性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金属矿及煤矿等区域矿山环境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矿山环境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乐安河流域

    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陈刚周权平吴涵宇宋国玺...
    357-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并开发了相应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该信息系统具有低耦合和高扩展的特性,能够从数据汇聚、数据管理、数据应用、二三维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系统采用辅助工具+主系统的架构,同时运用数据湖、二三维一体化等新技术,通过封装接口和统一化处理方式对多种数据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处理,降低了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使系统更加灵活可变,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业务需求,提高数据处理性能和应用效率,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地质环境信息和决策依据.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为长江经济带的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战略、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信息系统耦合关系数据湖技术二三维一体化技术

    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实践及建设思路探索

    刘远栋张建芳刘风龙王振...
    368-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是地质文化村(镇)品牌的发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地.2018年,嵊州市白雁坑村依托"万年巨石阵,千年香榧林"这一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当前,全省已有 13 个村(镇)入选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名录,数量领跑全国各省,安吉县余村更是建成全国首个五星级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了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体系,也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基于全省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现状、成效和地质文化资源特色分析,探讨了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挖掘全省乡村地质文化资源禀赋,做优做强地质文化村(镇)品牌,精心培育地质文化产业,打造地质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提升地质文化传播能力.

    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地质遗迹建设现状建设思路

    《华东地质》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