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陈善广

双月刊

1002-0837

jianhui_li@263.net

010-66365788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26号(北京5132-25分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Journal Space Medicine & Med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8年创刊,中英文混编,原为季刊,1996年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有关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动向。期刊设置有学术论著、文献综述、研究快报等栏目,本刊是我国载人航天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之一,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航空航天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和引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CJN)、万方数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N)、中国科学工程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航空航天文献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是相关领域广大硕博士毕业生和科研工作人员发表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的大舞台。请将电子档投至信箱suhongyu@vip.sina.com,同时要求邮寄纸质稿件1份,单位介绍信1份(证明无失泄密、无政治问题、无一稿多投、作者署名无争议,在校生还需导师签字)、作者简介1份(必须有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肢体导联组合对心电轴估计精度影响的研究

    李延军刘伟波宫国强张琳...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心电肢体导联共有6通道,任意2导组合均可用于心电轴的估计.本研究比较了15种肢体导联组合的心电轴估计精度.方法 使用生理数据网的12导心电图公开数据库(每条记录时长10 s,采样率500 Hz,静息状态),抽取年龄≥18岁且标注为单一窦性节律类型(心电轴正常)的21 306条心电记录,包括6 153条窦性节律记录、10 916条窦性心动过缓记录、3 466条窦性心动过速记录、771条窦性不规则记录;抽取年龄≥18岁的2 323条心电轴偏移记录,包括1 526条心电轴左偏记录、797条心电轴右偏记录.分别通过{Ⅰ,Ⅱ}、{Ⅰ,Ⅲ}、{Ⅰ,aVR}、{Ⅰ,aVL}、{Ⅰ,aVF}、{Ⅱ,Ⅲ}、{Ⅱ,aVR}、{Ⅱ,aVL}、{Ⅱ,aVF}、{Ⅲ,aVR}、{Ⅲ,aVL}、{Ⅲ,aVF}、{aVR,aVL}、{aVR,aVF}、{aVL,aVF}共15种"导联对"的QRS波群幅度(或面积)的正、负代数和来估计心电轴.结果 基于幅度方法,{Ⅰ,Ⅱ}、{Ⅱ,aVL}对心电轴正常、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的三分类精度依次为93.56%与93.50%,优于传统{Ⅰ,aVF}的识别精度(92.93%).基于面积方法,{Ⅲ,aVR}、{Ⅰ,aVR}、{Ⅰ,Ⅱ}、{aVR,aVF}、{Ⅱ,aVL}、{Ⅱ,Ⅲ}对心电轴正常、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的三分类精度依次为92.66%、92.53%、92.29%、92.19%、92.10%与91.91%,优于传统的{Ⅰ,aVF}识别精度(91.82%).结论 幅度方法的精度优于面积方法;无论幅度方法还是面积方法,心电轴自动估计时"导联对"{Ⅰ,Ⅱ}与{Ⅱ,aVL}的精度均高于传统"导联对"{Ⅰ,aVF}.

    心电心电轴QRS轴心电轴偏移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肢体导联

    运动想象同步视听刺激的脑电特征研究

    何逸铭罗志增
    143-14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运动想象(MI)的主动康复有助于感觉运动皮层重塑,探讨视听觉引导下的感觉运动皮层活跃度及其相关性,为视听辅助MI提供神经生理学依据.方法 训练时受试者想左侧上肢做屈肘抬臂动作,同步观看相应动作的视频或语音指令,构成左侧抬臂动作的视觉引导或听觉引导.提取MI脑电信号(EEG)μ节律事件相关去同步(ERD)频带能量在关联脑区的变化率和感觉运动皮层脑区节点各通道之间的多元功率谱相关系数,分别表征大脑感觉运动皮层活性和相关性.结果 对比MI、MI+视觉引导、MI+听觉引导和MI+视听引导之间特征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EDR测度:MI+视听引导>MI+视觉引导>MI+听觉引导>MI,多元功率谱相关系数:C4通道与O1、Oz、O2通道,MI+视听引导组最高,MI+视觉引导组次之,其余两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差异;C4通道与T7、T8通道,MI+听觉引导组最高,MI+视听引导组次之,其余两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差异;O1、Oz、O2通道与T7、T8通道,MI+视听引导组最高,其余三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差异.结论 MI同步辅以想象动作的视听觉刺激能明显促进感觉运动皮层活性,强化皮层之间相关性,尤以MI+视听引导更为显著.

    运动想象视觉引导听觉引导事件相关去同步多元功率谱相关系数

    电离辐射对人脑影响的脑电信号分析

    何承宇丰俊东孙向东田刘欣...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空间辐射是影响航天员健康、工效的重要环境要素.本研究探索辐射对脑电信号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深入研究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放疗志愿者接受射线辐射前后的静息态脑电信号(EEG),通过频谱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分析、相关系数和微状态分析等方法,研究辐射对EEG的影响规律.结果 辐射诱导EEG频谱出现"慢波化"现象,重心频率、样本熵和复杂度下降,疲劳指标上升.EEG微状态C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频率下降,微状态A与微状态C的平均相关系数上升,微状态D的平均持续时间下降.结论 辐射导致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可能影响认知脑网络和大脑注意力.本研究可为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研究提供依据.

    脑电图信号辐射大脑慢波化微状态

    面向飞行交互任务的三种人机交互方式效率比较研究

    熊端琴姚乃明林榕戈含笑...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飞行任务情境下的多通道人机交互系统,比较手动触控、眼动控制和语音控制三种人机交互模式的交互效率.方法 以20名飞行员为对象,基于特定飞行任务情境,分别以三种人机交互模式完成一级(相对简单)和二级(相对复杂)交互实验任务.交互效率指标包括系统的交互时间、响应时间、融合计算时间和错误次数.实验完成后飞行员再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交互模式与任务的适配性、与使用预期的一致性、容错性、有效反馈性和对于该交互模式在未来飞行领域的应用倾向性.结果 在飞行任务情境下的交互效率,手动触控、语音控制和眼动控制之间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一级和二级交互任务中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综合各级交互实验任务,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包括:(1)手动触控的交互时间最短,语音控制的交互时间最长,交互模式的主效应显著(F=18.214,P<0.001,η2=0.565);(2)手动触控的响应时间最短,眼动触控的响应时间最长,交互模式的主效应显著(F=153.085,P<0.001,η2=0.944);(3)手动触控的融合计算时间最短,语音控制的融合计算时间最长,交互模式的主效应显著(F=41.702,P<0.001,η2=0.777);(4)语音控制的错误最少,眼动控制的错误最多,交互模式的主效应显著(χ2=22.845,P<0.001,φ=1.097);(5)飞行员对语音控制的主观评价得分均高于眼动控制,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结论 本研究针对飞行交互任务,通过实验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手动触控、语音控制和眼动控制三种交互模式的交互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交互模式对交互效率有明显影响.手动触控在交互时间效率上有明显优势,语音控制在简单任务的准确性中占优,而眼动控制在时间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均相对较弱;相比眼动控制,飞行员对语音控制表现出更高的评价和倾向性.研究结果可为多通道交互系统的未来设计、评估与应用提供参考.

    多通道人机交互手动触控眼动控制语音控制交互效率

    不同强度正加速度暴露对人体尿液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渗出的影响

    刘成刚董利洁郑军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及不同时长正加速度(+Gz)暴露人体尿液微量白蛋白(MA)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的变化,探讨+Gz暴露对肾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航空卫生保障和医监、医保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62名经载人离心机训练的受试者尿液样本,+Gz暴露强度和时长分别为+6.5 G/10 s(A组,n=15)、+6.5 G/45 s(B组,n=11)、+8 G/10 s(C组,n=23)与+9 G/10 s(D组,n=13).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离心机训练前及训练后2 h、24 h尿液MA和α1-MG的含量,进行不同时间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 离心机训练结束后2 h,四组受试者尿液MA和α1-MG平均含量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P<0.01),且B、D两组尿液M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A、C两组(P<0.05,P<0.01).A、B、C、D四组中,尿液MA含量超过正常值水平者占比分别为13.3%、54.5%、17.4%和53.8%,尿α1-MG含量超过正常值水平者占比分别为26.7%、36.4%、26.1%和38.5%.离心机训练结束后24 h,四组受试者尿MA和α1-MG含量减少,与离心机训练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并于离心机训练结束后48 h内全部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中、高强度+Gz暴露可对人体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造成一过性影响;随着+Gz暴露强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此影响增大,并表现出个体差异性.提示在较高强度+Gz暴露后应注意人体肾功能的监测和保护,且对歼击机飞行员肾功能异常的航空医学鉴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加速度肾功能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

    基于平板电脑的距离自适应视功能自测方案的研究

    王铭钦陈子东张宇宁沈小元...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平板电脑的距离自适应视功能自测系统,并分析其精确性.方法 基于配有摄像头的平板电脑,使用ArUco技术识别2 m范围内的二维码以进行实时测距,构建距离自适应的集视力(普通视标视力和不同对比度高通视标视力)、调节幅度和中心5°视野测定一体化的视觉功能检测系统.共纳入健康受试者22例(44眼)完成视功能检查,其中6名受试者在四种距离(1 m、1.25 m、1.6 m、2 m)分别完成视力测试,并在足矫和-3.00D欠矫模拟调节不足状态下分别完成调节幅度测试.比较程序读数距离和空间中二维码距平板屏幕实际距离;比较在不同距离的同种视标的视力测试结果一致性;分析足矫及欠矫状态下调节幅度的变化,并使用ICC法评估其可重复性;分析视野测试结果的对比敏感度阈值及有效性.结果 实际距离与程序读数距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水平.相同对比度高通视标视力测试在不同距离的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P > 0.05),100%普通视标视力在0.9~1.1 m距离范围内与其他距离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测量3次调节幅度的ICC值为0.861(P < 0.001);欠矫状态下的调节幅度较足矫状态更低,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双眼视野对比度阈值的上边缘值均值为16.92%,程序能正确识别视野缺损.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平板电脑的距离自适应视功能自测系统,可在2 m内实时精准测距,根据距离自动调节初始视标的大小以精确呈现视标,进行视力、调节幅度及中心5°视野检测.该系统不受固定距离限制并且具有更高的检验效能,可应用于空间狭小且不能固定距离的空间站的视功能检测.

    航天相关神经眼综合征视功能检测距离自适应高通视标

    经颅电刺激下工作记忆和运动想象的相关性研究

    邬越洋罗志增
    173-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下工作记忆(WM)和运动想象(MI)脑网络拓扑结构和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被试伪/阳极tDCS刺激后观察平面图片想象右手手部动作(伸展手臂)、手指动作(手握水杯)的脑电信号(EEG)以及被试三图、四图WM负载下的EEG做对比分析,对不同难度MI和WM任务的EEG网络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类似难度的MI和WM任务的相同EEG网络特征参数变化率做相关性验证.结果 阳极tDCS刺激后MI任务和记忆负载任务中的网络特征参数较伪tDCS刺激均显著增加(P < 0.05),同时伸展手臂MI任务与三图负载WM任务的功能脑网络参数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手握水杯MI任务与四图负载WM任务亦是如此,且阳极tDCS的介入使这种相关性更加显著.结论 阳极tDCS既增强WM也同步改善MI脑网络特征,且二者存在正相关.

    运动想象工作记忆功能脑网络经颅直流电刺激

    面向无人机装备生命周期的工效评估方法、应用框架及研究展望

    张世辉史贵超冯传宴季锟...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装备系统的推广引发的人机工效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工业实践经验,对无人机装备生命周期的工效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无人机装备的人机工效研究范畴与面向无人机装备生命周期的人机工效评估方法,提出了无人机装备生命周期的人机工效分析框架,并说明了面向典型应用的无人机装备研制关键生命周期阶段的人机工效实践方法;此外,结合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展望了无人机装备人机工效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可从人机工效设计与评价角度,对无人机装备系统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人机工效无人机生命周期智能化人与系统集成

    空间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书林吕传禄章亚莉姚永杰...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太空探索领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维护宇航员健康、保障栖息舱可持续性以及确保整个任务成功方面起重要作用.微生物可能对太空任务带来负面影响,也具有应用的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空间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空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现况、检测手段以及微生物在太空健康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对太空探索中微生物和微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宇航员的生存与健康安全,同时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空间环境微生物微重力辐射细菌真菌

    植物改善密闭环境空气质量研究进展

    张聪唐永康王建霄艾为党...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间密闭环境的空气质量问题,对密闭环境中存在的微量有害气体、微小颗粒物、高浓度二氧化碳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了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改善空气质量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植物净化方法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益,以及植物吸收微量有害气体、释放负氧离子和吸收二氧化碳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利用植物改善密闭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密闭环境微量有害气体负氧离子气体交换植物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