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章
华章

吕钦文

旬刊

1009-5489

jlhuazhang@163.com

0431-85320552,81182781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7520

华章/Journal Huazhang
查看更多>>坚持理论创新,繁荣社会科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冷与暖

    易帅宇
    12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美国小说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他的小说大多被奉为经典,事实上,欧亨利的小说有着相当独特的创作技巧,无论是从心理分析的层面上还是从事实冷暖对比的角度上来看,欧亨利的作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欧亨利对于人们心理的揣摩与把控,从欧亨利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欧亨利的作品文学深度来自于他对于人性与社会的理解,正是这种深度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在阅读中能够给读者一种趣味性,当然了欧亨利作品的深度不仅仅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研究,还要得力于他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遭遇,正是因为欧亨利尝尽了生活中的人情冷暖,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冷”与“暖”,而正是这样的冷暖对比交替使得他的文章不仅仅更人性化,同时更加把美式幽默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冷暖之间,欧亨利能够把控的还有读者的心。

    欧亨利短篇小说冷与暖心理学创作技巧

    英汉词语互借现象的文化渊源

    周玉萍张新成
    12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汉词语互借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至今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英汉词语互借现象从产生到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是满足人们交际和沟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发展到今天,英汉词语互借现象也是文化融合的载体。本文文化渊源从这一角度分析研究英汉词语互借现象,希望对今后英汉词语互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英汉词语互借现象文化渊源

    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邓钰千
    12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文化心态戴望舒诗歌

    西方美术发展中持续存在的雕塑性浅析

    李倩瑜
    12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绘画史中雕塑性是一个隐含的特征,正是雕塑艺术开启了西方美术,体现在二维绘画中对立体艺术以及对客体研究上。在漫长的绘画史上,雕塑性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虽然期间经历重重演变,真实与信仰之间的反复转换,这一冗繁过程中,雕塑性已不单纯是一美学特点,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思想的结晶,而与西方哲学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西方美术雕塑性

    “清真”的美学追求--周邦彦词学的艺术成就

    李正高
    12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的创作思想在宋徽宗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较大的风格变化,受此次风格转变的影响,词的创作思路体现出了向本色当行回归的特点,开始注重对于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审美体验的打造,在这次的词风转变中周邦彦成为了引领词学整体创作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与旗帜性人物。这种风格转变具体体现在词当中就是更加注重词汇本身的和谐、优美以及规范化,通过营造一种浑然天成的词汇意境来向读者提供一种具有精心雕琢感觉的审美体验。在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周邦彦的身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从他创作的词中来一窥他的审美情趣。

    周邦彦美学特征清真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分析

    王伊灵
    12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文学的消费中,青春文学较为流行,甚至有泛滥趋势,在青春文学娱乐大众的同时,在青春文学捧出一代青春作家的同时,人们对于青春文学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本文将立足目前的消费语境,对当前的青春文学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消费文化青春文学分析

    现实的失落与解脱的困惑

    石宇峰
    12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致远是元代一位著名的杂剧,散曲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调,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自身所处的一个黑暗与现实的时代的不满与愤怒,进而引发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然而,在有着些许无奈与沧桑之外,还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归隐的人生追求,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心态。

    马致远杂剧与散曲现实思考

    试述卢梭自传《忏悔录》的开创性意义

    张靖涵
    12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梭最具有代表性著作恰恰是与他自身相关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此书诞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不仅仅是对于当时的启蒙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本书拥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以及研究意义,被后人所推崇。本文重点通过分析卢梭以及《忏悔录》的背景等,试得出这本书在文学上的开创性意义。

    卢梭《忏悔录》文学开创性

    曲径通幽之寂寞与追悔--李商隐《锦瑟》与《嫦娥》之比较

    王艺漩
    12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诗歌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将唐诗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李商隐的风格温婉悲凉,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写的尤为细腻。本文通过比较他写的《锦瑟》与《嫦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平生经历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锦瑟》《嫦娥》晚唐

    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苏晓明
    13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画代表了我国国家的艺术气息,即包含了国画的表现形式,又包含了国画的特点。以国画的表现形式来讲,对国画的运笔和用墨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于一些特别工具材料的运用,如国画笔、墨、颜料、宣纸等。由于国画的构图原则是散点透视,这一原则让国画在表现形式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可以自由展现,其灵活性非常大。又由于在国画中,其诗、书、画、印形成了整体的结合,让画面得到了足够的丰富,充分展现了其艺术魅力,对国画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一步的开拓。对于国画的审美特点来讲,以形写神的含蓄美、融情于景的意境美、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形成了国画的审美特点。

    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