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

王道平

双月刊

1008-1763

hdwkxb@163.com

0731-88821883,88821734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期刊社行政办公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报道湖南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亦发表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优秀学术论文,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杜甫召补京兆功曹事新考——兼论《奉寄别马巴州》之作年

    孙微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在《奉寄别马巴州》的诗注中称其在东川除京兆功曹,然诗中对功曹一职却表现出鄙弃的态度,学界遂误以为杜甫并未接受此职。实际上京兆功曹是杜甫官职序列中的重要节点,其品阶恰好位于华州司功参军与检校工部员外郎之间,是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前资官。《奉寄别马巴州》应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是年正月严武代刘晏为京兆尹,遂表奏杜甫为京兆功曹参军。黄鹤将此诗系于上元二年(761)乃是沿袭了新旧《唐书·杜甫传》之误,而仇兆鳌将此诗与《奉待严大夫》的作年进行联动,同系于广德二年(764)春,乃是出于对诗意的误解,其实杜甫召补京兆功曹与严武再次镇蜀并无密切的联系,故二诗的作年并没有联动之必要。

    杜甫严武京兆功曹《奉寄别马巴州》作年

    论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的空间书写

    向铁生邓芗子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安仙幻小说作为中晚唐传奇中形式独特的一类,繁复的空间书写是其突出特征。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建构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分别是长安城、仙幻异界及"庙堂"文化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空间。特殊的空间书写形式导致小说中的空间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在空间跨越上具有灵活性、在文化交流上具有包容性、在情感基调上具有悲剧性。从整体来看,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的空间书写既是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也丰富了唐传奇的题材类别,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空间书写

    "让更多众生听见的大声音"——生态文学视域下阿来的边地书写研究

    陈佳冀逄依林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生态文学创作如何实现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相结合,生态文学研究如何以同频共振性反映当代中国现实并彰显本土意识与文化自信,是生态文学批评自主理论建构的关键所在。阿来的边地生态书写以"全方位"和"大声音"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这样一种叙事可能,在《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云中记》等作品中以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叙事视角对边地的植物、动物和生态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与诠释,深切地呈现出真实的边地自然风貌和民族精神积淀。而其始终以深入在场的写作姿态不遗余力地开掘边地文化的思想精髓,虔心书写着嘉绒藏区的"大声音",勾连起汉语写作、生态政治、文化地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相关问题域的探讨,为重铸整体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彰显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空间。

    生态文学阿来小说边地书写

    "人心即道":杨简对"本心"的自觉与诠释

    朱汉民杨志刚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见与感通;另一方面则明确"心"之"虚明""无体",取消了对"心"的实体建构。不同于程朱对宇宙本体的确立,也有别于象山对价值实体的内化,杨简没有将"心"视为独立于事物的实体,而是强调"心"之发用照映天地万物。基于切己反观,杨简意识到对道德的践行不在于对价值实体的探究,而在于觉知自身"本心"的自然发用,在"虚明洞照"下照见物我"一体"的真实存在,从而展现对道德的切实践行。

    杨简本心"人心即道"

    论近代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初步建构

    李培超王珞琳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作为一种伦理型文明,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历史久远,却并未形成边界明晰、研究对象确定的知识论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依托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近代经世致用和西学东渐的风习中逐渐探索起步的。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学科划分体例和标准在近代遭到解构;另一方面,在"照着说"的背景下,学界也开始探索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近代中国伦理学在中西、古今之辨的场域中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尽管难免煮成"夹生饭",但仍然实际地迈开了"道德革命"的步伐。

    自主知识体系近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功能导向下行政复议的价值取向与完善路径

    陈书全张珊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复议制度具备解决纠纷、救济权利、内部监督三项功能,其中权利救济体现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的价值追求,以权利救济为首的多项功能共存,能够有效回应复议制度的实践需求,发挥主渠道作用。主渠道条款作为新行政复议法的立法目的,对具体制度设计具有统筹作用。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行政复议制度相比于行政诉讼具有制度性优势,这种优势是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纠纷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在制度修订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的制度优势,进一步改革行政复议管辖制度、扩大受案范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复议能力。

    行政复议权利救济纠纷解决行政诉讼

    美国"特殊标志"法律保护及借鉴研究

    李玲娟王璞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对于某些公益活动所使用的标志的统称。当前,我国《商标法》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对其予以特殊保护。美国则为此类标志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护:《商标法》第 1条给予这类标志以商标注册避让的一般性保护,而不同领域专门法案则为其提供具体保护。鉴于我国特殊标志法律保护存在现实需求,有必要明晰特殊标志法律属性,并从理论和制度层面探究美国相关规定,以期为我国立法完善提供适当借鉴。

    特殊标志法律属性美国模式立法完善

    作为"事件性媒介"的监控录像短视频——以事件现象学为视域

    吴果中董破冰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控录像短视频作为视频监控技术与短视频耦合的新型媒介形态,并不能被简单地归为一种监视媒介。以海德格尔、马里翁等的事件现象学为理论透镜,融贯伊德、克莱默尔的技术/媒介中介论,监控录像短视频更应被视为一种直观、原初地呈现事件的"事件性媒介"。在媒介本体层面上,监控录像短视频可以被规定为一种由"事件—媒介—主体"的三元关系构成的"事件媒介",依靠监控摄像头的"全时空"部署与短视频的媒介渠道,实现对事件的接收与生成,为主体的在世生存提供了"超越的可能性"。监控录像短视频同时还是"媒介事件"的现实建构装置,它以物质性的事件为中介来实行"常识世界"的再生产,敞开了社会现实建构的实在性与开放性。

    监控录像短视频事件性事件现象学媒介事件媒介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