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熊楚才

双月刊

1007-1032

zkb4618035@hunau.net

0731-84618035

410128

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面向全国征稿、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和美国《CA》、俄罗斯《Pж》和英国《CAB》等数家权威数据库来源期刊,优先优惠刊登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论文,有作物栽培与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茶学、果蔬、园林花卉、农业工程、食品科技、生物技术、学研产亮点等主要栏目,是农林、水产、师范及综合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人员及农业干部的重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后代F2及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

    杨淑婕郭诗芬彭雅雯刘忠松...
    631-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与甘蓝型油菜'中双 11'杂交后代F2和BC1F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芥甘杂种后代中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3、An08、An09、An10、Cn03、Cn09等 6条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03、Aj10 染色体在BC1F1群体中未见丢失,但Bj07 染色体丢失频率最高,达 62.83%;F2群体中,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Bj基因组染色体比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Cn基因组染色体丢失多,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8、Cn03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Bj08染色体丢失少,分别为 1.36%、1.36%和 0.90%,而Bj07 染色体丢失多,达 56.56%;BC1F1 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 0.60,最高达 5.31,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 1.95,最高达 12.85;F2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 0.66,最高达 17.70,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 2.18,最高达 23.05.综上,芥甘杂交后代中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比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遗传物质更容易丢失,要将芥菜型油菜优异的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优质种质,需在油菜芥甘杂交育种的早期世代促进其染色体重组配对.

    油菜芥甘杂交基因标记染色体花粉可染率结实率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湘西冬种黑麦草及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

    曹孟岩项瑶何宏斌张楚婷...
    640-644,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为材料,设置 3种播种量 18、24、30 kg/hm2(分别为S1、S2、S3)和 2种施肥量 780、960 kg/hm2(分别为F1、F2),共 6个处理(S1F1、S1F2、S2F1、S2F2、S3F1、S3F2),探究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湘西冬种黑麦草及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S3F2 处理黑麦草的鲜产量最高(68 300 kg/hm2),比最低的S1F1 处理高 31.09%(P<0.05);施肥量与播种量交互效应对黑麦草的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蛋白、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鲜产量、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均影响显著(P<0.05);种草后,所有处理土壤的pH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种草前的(P<0.05),S3F2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达 2.31 g/kg、67.61 mg/kg,比种草前分别高 12.68%(P>0.05)和 148.11%(P<0.05);S3F2处理下后作水稻实际产量、单株总粒数、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后作水稻产量受黑麦草播种量的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和施肥量的交互效应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黑麦草在播种量为 30 kg/hm2、施肥量为 960 kg/hm2 的栽培条件下的培肥效果最佳,并且对后作水稻具有良好的增产效应,适宜在湘西地区推广应用.

    多花黑麦草水稻播种量施肥量交互效应土壤理化性质产量

    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全柯颖蔡奇张阳陈舜尧...
    645-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减氮条件(比传统施肥减氮 21.49%)下配施微生物菌剂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施肥模式(传统施肥和减氮 21.49%)微生物菌剂(根茎康微生物菌剂)的双因素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烤烟的生长性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经济效果差异,采用效应值(η2)分析施肥模式、微生物菌剂及其互作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可改善中、上部烟叶物理特性,上、中、下部烟叶的总糖含量和上部叶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15.47%、9.03%、81.41%、16.28%,上、中、下部烟叶感官质量分别提高了 5.92%、6.93%、7.36%,正组烟比例提高了 10.75%,青杂烟比例降低了 55.35%;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 20.31%、32.95%;施肥模式、微生物菌剂及其互作对烤烟生长性状贡献率分别为 37.25%、38.83%、23.92%,对烟叶化学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39.04%、31.64%、29.32%,对烟叶感官质量贡献率分别为 54.48%、39.26%、6.26%,对烟叶经济效果贡献率分别为 37.57%、32.52%、29.91%.

    烤烟减氮施肥微生物菌剂配施产量和品质

    灭菌方式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魏光钰胡勇吴永琴张清壮...
    652-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连作障碍严重的植烟土壤进行物理熏蒸、棉隆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技术灭菌处理,以未经处理的土壤为对照,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应用FUNGuild 对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学熏蒸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水解氮含量,物理熏蒸显著提高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 pH 值和有机质含量;物理熏蒸、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减少了 26.74%、41.39%和 38.46%,3 种灭菌方式对植烟土壤尖孢镰刀菌均具有抑制效应;不同灭菌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提高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结核杆菌属(Tuberi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土壤中,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成为优势菌属.群落功能预测表明,物理熏蒸导致土壤中病理营养型真菌增加,化学熏蒸导致腐生-共生营养型向病理-腐生营养型转变,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灭菌处理则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丰度并促进腐生真菌的大量繁殖.

    植烟土壤土壤强还原物理熏蒸化学熏蒸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辣椒花药颜色突变体Caya表型特征分析及遗传定位

    陈莹王瑾崔清志杨慧萍...
    661-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通过 EMS诱变筛选得到的黄色花药辣椒突变体Caya为材料,以野生型樟树港辣椒 ST-8 为对照,测定花药中花青素及类黄酮的含量,进行花粉活力鉴定,发现突变体Caya花药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类黄酮含量和花粉活力与ST-8的无显著变化.以ST-8和Caya进行正反交,得到F1群体,F1自交构建 F2群体,F1和Caya回交构建 BC1 群体,调查各群体的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植株数量,分析花药颜色的遗传规律,发现黄色花药受 1 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 BSA-Seq技术对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进行定位,将候选区域锁定在 2 号染色体142 Mbp至 157 Mbp;设计 9对SNP标记对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缩小候选区间,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于 147 461 604 bp至 150 376 942 bp,在候选区间内筛选到 2 个与花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登录号为Capana02g002586、Capana02g002763.

    辣椒突变体花药颜色花青素BSA-Seq

    铅锌胁迫对凹叶厚朴幼苗生长及铅锌积累的影响

    黄筱涵宋思情龙丽君马英姿...
    667-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凹叶厚朴盆栽幼苗为试验对象,设计Pb、Zn单一胁迫 200 mg/kg(P1、Z1)、400 mg/kg(P2、Z2)、600 mg/kg(P3、Z3)、800 mg/kg(P4、Z4)及复合胁迫(100+100)mg/kg(M1)、(200+200)mg/kg(M2)、(300+300)mg/kg(M3)、(400+400)mg/kg(M4),以不加Pb、Zn处理为对照(CK),共 13个处理,研究处理 90 d后凹叶厚朴的生长、生理及铅锌累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1、P2、M2 处理可使凹叶厚朴幼苗地径增粗,地上及地下部分干质量增加;P4、Z4处理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至最低,复合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低于CK;各胁迫处理下,凹叶厚朴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高于CK;在3 种胁迫方式下,凹叶厚朴叶片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均处于上升趋势,P4、Z4、M4 的丙二醛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41.36%、17.28%、35.80%,植株受损害程度逐渐加深;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植株的地上部分与根部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Pb、Zn转移系数呈降低趋势,Pb、Zn主要积累在根部.综合各指标的分析结果,凹叶厚朴对Pb、Zn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具有修复Pb、Zn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凹叶厚朴生长生理转移系数

    茶树根和叶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来源分析

    林海燕刘昌伟杨勇张志旭...
    675-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茶树内生细菌根际土壤细菌化学成分茶叶品质

    根干反向生长模拟对厚朴皮总酚含量的诱导及代谢组学分析

    杜甜甜汪明磊陈阳峰朱妙华...
    684-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厚朴为试材,设置露晒根、包埋干根干反向生长模拟处理,以未作任何处理的根皮、干皮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总酚,采用LC-MS技术分析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包埋干、露晒根处理的干皮和根皮总酚含量均增加;厚朴中检测到 873种代谢物,其中,对照的根皮组与干皮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有 107个,露晒根皮与对照干皮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有 71个,包埋干皮与对照根皮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有 76个,各处理组间差异代谢物以上调为主;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脂质和类脂化合物、有机酸及衍生物、有机氧化物、木脂素、新木脂素及其相关化合物,且主要聚集在β-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途径;根干反向生长模拟处理能诱导处理部位与模拟部位之间差异代谢物数量显著降低,并引起氨基酸类物质和代谢途径积极响应.

    厚朴根干反向生长模拟总酚差异代谢物

    蘘荷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王小秋葛礼姣仇亮翟彩娇...
    689-693,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 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2SO4、NH4Cl、蛋白胨和NH2CH2COOH等量替代 Czapek 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蘘荷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不同品种(系)油菜对锑的富集转运特性

    白婧刘宏辉陈琳玉孟杰...
    694-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析种植于锑污染农田中的 29个品种(系)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生长及根、茎、叶、荚、籽粒吸收和转运锑的能力.结果表明:常香油 3号的单株干质量(126.84 g)远高于其他供试油菜的,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油菜叶、荚、根、茎、籽粒中锑含量依次降低,叶中锑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的,是油菜中锑的主要富集部位,油菜茎、叶、荚、籽粒中锑含量与根中锑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籽粒锑含量与根、茎中锑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说明籽粒中锑主要随着油菜根和茎向上运输而不断积累;南油杂 1号和米油 518 对锑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 1.11 和 0.06,分别为 29 个品种(系)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别属于高积累和低积累品种,它们籽粒中锑质量分数仅为 0.38和 0.22 mg/kg,两者均可作为锑污染土壤修复的优选油菜品种;茎到叶(TFSL)、茎到荚(TFSP)、茎到籽粒(TFSS)、根到茎(TFRS)、荚到籽粒(TFPS)、叶到荚(TFLP)、叶到籽粒(TFLS)的转运系数依次降低;籽粒锑含量与TFRS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TFPS、TFLS、TFSS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TFSP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说明油菜籽粒锑含量主要决定于荚和叶中锑向籽粒的转运能力.

    油菜品种筛选富集转运